“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介词教学的指导意义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英语介词的数量不多,但其使用频率较高。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看,英语中大部分介词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间的,是人类通过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而认识和习得的基本空间意义。然后,这种空间关系通过人的语言认知机制,伸延至人的心理空间,从而形成了边缘的抽象意义。英语介词“in”具有典型的一形多义的特征,除了有“动体位于界标的内部”的主要意义,还可表示“(分割)成”、“(钱币)以…形式或面额”等延伸含义。
  一、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是指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原型理论是以认知科学为依据、以心理映像为途径,以文字或图形的形式表述客观世界中的现象或物质。其实质为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类现象的某一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这个原型的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中的其他个体特征。
  “原型理论”发现了“原型成员”的典型性与其中心地位,揭示了范畴内成员的资格是有等级的,一个成员距中心的距离近,且与原型共享的特征多,称之为“原型成员”;一个成员距中心的距离远,且与原型共享的特征少,称之为“非原型成员”(“外围成员”)。
  原型理论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理想认知模型、命题模型、映像图形结构、隐喻或转喻映射等。
  经典范畴理论利用“充分必要条件”解释词语的多义性,“范畴”是由一组固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的。范畴与范畴之间界线分明、非此即彼,也就是所说的充分必要条件具有“二分法”。所有的范畴成员都具有同等的地位,所有的非范畴成员也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是,实际应用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出现的语境也不只一个,词语所表现出的概念特征也很微妙,因此,为词语的每一个义项找出相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不现实的,“充分必要条件”的释义功能也就受到了限制。
  而原型范畴理论则是把原型作为一个概念范畴的最佳事例,这个范畴中的个体是分等级的,允许有不典型的、不完全的、甚至是例外的非原型成员存在,这样,就避免了“充分必要条件”死板、僵化的一面,从而做到了客观地描述词义。
  “在英语介词的语义范畴中,其基本的空间关系是原型范畴,其他的延伸意义是边缘义项,原型范畴和其他的边缘义项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形成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介词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二、词语多义性研究
  1.英语单词的多义性现象
  “多义性”是指一个词语有一个或多个相关意义,是自然语言固有的、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目前,多义性的研究涉及到认知语义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关系到二语习得、语言意义的表达与理解、词义消歧、话语分析和翻译等工作的进行。
  认知语义学认为词语的多义现象是以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为工具,对语言形式的核心意义扩展的结果,体现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打开任何一本英语词典,几乎每个英语词条下面都罗列了很多种含义,每一个义项都不是任意的,都有一定的联系。多义性常常在原型范畴化模式下进行研究,或是从隐喻、转喻和语法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2.原型范畴化模式下的多义现象
  词汇的多义性是指一个语言形式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意义相联系。一个词的义项通过语义链相连接,如:A→B→C→D→E……根据Wittgenstein的观点,这种结构范畴具有家族相似性。意义A与意义B由于共性或相似性而相联系,意义B向意义C扩展,意义C又向意义D扩展,意义D与意义E相联系。相邻的成员之间存在有意义的联系,不相邻的成员之间共性很少、联系很少。
  3.英语介词“in”的多义性
  英语中,最具多义性的词当数介词。传统观点认为介词的多义性,其用法的任意性和习语性是无规律可寻的。但是,认知语义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揭示了介词具有自身的语义结构。
  Brugman和Lokoff等人曾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over”的多义性,在此基础上,Tyler和Evans于2001年总结了Brugman和Lokoff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原则性多义框架,全面讨论了“over”的多义性。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每一个英语介词的语义范畴被看成是一个原型范畴,其中,有原型(基本)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有一个称之为‘原型场景’的主要意义成分,它是语义范畴中最凸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义项,也是一个介词最初获得的义项,即‘基本空间义’。原型场景又同一组认知原则相互作用,通过隐喻认知机制,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组相互区别的附加意义,从而围绕着主要意义成分形成一个有理据的语义网络。”
  以介词“in”为例,其主要意义是动体位于界标的内部,例如:We put them away in a big box. 我们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箱子里。She had a cigarette in her mouth.她嘴里叼了一支烟。
  下面通过举例来分析英语介词的语义延伸过程。在英语介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来习得介词的基本空间意义,在掌握原型义项的基础上,延伸至边缘的抽象意义,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原型义项与边缘义项之间的关系,对介词的边缘义项的由来和发展有所认识。这样有助于降低介词抽象意义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英语介词,尤其是抽象的边缘意义。
  “in”的原型场景包含着非动态的概念空间关系。语言形式要同其他认知知识相结合才能激发复杂的概念化,大脑把丰富的空间场景概念化,须将“in”的原型场景同语境和常识结合起来。以His father had made a lot of money in business.(他父亲经商赚了不少钱)为例,说明“in”的其他区别意义的产生。“in”获得了“从事于(某种职业、活动等)”之义。
  How would you like the money?-In tens,please.你要什么样面额的钞票?-请给十元面额的钞票。“in”获得了“(钱币)以…形式或面额”之义。
  He cut it in two.他把它切成两半。“in”在人们的心理表征所反映的图式就有“(分割)成”之义,用于描述将某物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
  He sits in silence for a few seconds.他默不作声地坐了几秒钟。“he”是动体,“silence”成为“he”的界标,动体处于沉默状态之中。因此,“in”就有了“(一段时间内)处于…状态”之义。
  In an effort to conceal my thinness,I had worn two layers of clothing.为了掩盖我的瘦弱,我穿了两层衣服。介词“in”在一些表示目的或原因的短语中,有“为了;作为;由于”之义。语言结构获得意义,需要有清楚的概念结构以及对应的客观实在,这种实在性描述是语言自然性的体现。
  The operation could result in her death.手术有可能造成她死亡。“in”同某些动词连用,引出有关的名词或动词。此句中的“in”有“(表示动作的对象)于”之义。动作“result”作用于动作的对象“operation”,引出有关名词“death”。
  通过以上介词“in”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介词的抽象意义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其基本空间意义逐渐延伸而形成的,一个介词的边缘义项与其基本(原型)义项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义的心理表征和概念结构来源于身体感官经验。人类对空间的体验认知在介词原型意义及其语义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语言概念结构、推测人的思维的概念图式、象征关系等特点,对于语言意义的形成、演化,以及在语言理解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变化,介词的原型语义逐渐衍生出更多的抽象边缘义项。任何概念结构都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任何原始概念都是下一级新生概念的起点。人的认知活动使得介词的语义延伸永不停息。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揭示了词汇多义性产生的深层认知规律。多义性被视为一种范畴化现象,词的相关意义形成以原型为核心的概念范畴。
  参考文献
  [1] 章宜华.原型释义问题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2] 杨敏.跨文化语言原型理论研究.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9(5).
  [3] 李乐艳.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介词教学的启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 Leech,G.N.1974.Seman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5] Taylor,J.R.1995.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见习编辑郭振玲)
其他文献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堪称希腊神话的汇总篇,《变形记》一共15卷,既包括了诸神和英雄的故事,也包括了当时的民间传说。虽然这些神话故事散见于各个版本的民间传说,但是奥维德希望用某个线索将这些故事贯穿在一起,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就来自于《变形记》中俄耳浦斯的弹唱。在荷马史诗里,神是受到人们尊崇的,但在奥维德的笔下,众神跟凡人一样不完美,他们被情欲和嫉妒驱使而为所欲为—朱庇特劫夺了欧罗巴,引诱了伊娥,
受传统教学法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往往在教学内容上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课外相关主题内容的深入探究,重应试教育轻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对语言知识的精讲多练,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对英语学习的经历和体验,重教师的灌输轻学生知识的产出;在评估上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终结性评估轻视对学期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成果的形成性评估传统教学模式阻碍着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在真正的涉外交际场合中出现
一、 问题的提出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经典话题,也是争议不断的难题。如果从德国的洪堡和英国的纽曼算起,这种争论已持续了两百多年,并且学术界对此争论的热情不减。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1年这10年间,我国学术界关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研究论文超过500篇。与大学中科研与教学关系研究的丰硕成果相比,中小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研究不多,国内“教育科研方法”之类的著作和一些论文虽也论及了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能够体现对话理论和精神的教学形态,它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以及信任关系基础上,突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情感、思想以及价值等多个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针对教材所开展的动态、开放的沟通以及交流的过程,是不断追求创新性、不断追求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1]。  2.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  (1)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对话教
我们是文字王国里“丽”字家族的五胞胎小姐——美丽、壮丽、艳丽、明丽和绚丽。我们五姐妹是近义词,名字里都有一个“丽”字,都是形容词,都有“美好”“好看”的意思,但我们的意思还有细微的差别。不少同学在学习中分辨不清我们,用词作文时常常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  大姐美丽,一般用来形容姿态、心灵、器物和景物等。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二姐壮丽,重点在“壮”字,是
Blog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方式,其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可不断更新。Blog可以翻译成博客日志,但多数人简称其为博客。它于2002年从美国传入中国,由于形式上类似于个人网站,而技术上要求极低,现在已风靡全国。与个人网站相比,Blog基本上是零技术,不需要任何网站建设的技术,只要会打字、会上网、能发邮件就行了;Blog基本上是零成本,只需要在几分钟之内填写一张表单并网上提交就可以了;Blog注重知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它起源于英国,是二战时期用来训练海员出海遇险生存能力的一种方式。二战结束以后,这种求生式训练就演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拓展训练,它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需要全身心投入。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利用各种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让学
一、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现状    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往往并未将自主学习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多以主导者的身份,安排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者对学习的自我调控空间不大。主要表现在:  1.缺乏对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了解。许多教师非常注重自身的专业深造,但对自主学习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策略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导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一、孔子的“愤悱启发”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生于我国春秋末期,是儒家思想及学派的创始人。启发式教学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
蝉是靠吸食树的汁液存活的,当蝉吸进大量汁液后,身体会变得十分笨重。它們在怕被人捉住想要飞走时,不得不排泄出好多液体,身体变轻了才能顺利飞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