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诗,唯有诵读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n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没有一个生字新词,加之安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相对缺乏知识性目标,因此教学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笔者以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悟出了诗情画意和哲理。
  一、娓娓动听,读出音律
  古诗音韵和谐,平仄相间,是汉语音律美的范本,也是诗和文的本质区别。因此,诵读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更要读好音律,读出韵味。
  六年级学生对诗词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苏轼也比较熟悉,加上《浣溪沙》的词面意思不生涩难懂,所以,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积累了的苏轼的诗词名句后,说:“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说,‘苏轼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学习他的《浣溪沙》。”入课后的第一次诵读,教师适时点评:“很好,虽然没有生字词,你们却将‘苏、寺、松’等平舌音及‘少、沙、唱’等翘舌音读得很准,遗憾的是受方言影响,带鼻音n的字‘泥、能’读得不准,我们再读一次。”
  第二次诵读更准确、流畅了,但古诗的味道还是没有读出来。于是,教师挥动手臂表达节奏。学生根据对诗意的理解,控制了自己的语速与语调,基本读出了节奏。三读后,师生一起找出韵脚,将韵脚的字音稍稍拖长,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读出了重音、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学生找到了初步的感觉后,师生配合诵读——先由学生读前4个字,教师读后3个字,然后调换,借此发现差异,进行修正。
  接下来的诵读,教师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许多优秀播音员的声音之所以动听,是因为他们气沉丹田、发音悠远,而这种朗诵来自于一个小小的技巧,那就是阅读之前的深呼吸与适时的停顿。”教师还分别用嗓子和丹田发音,让学生感受两者的不同。这次朗读,教师不再引读,只是从旁提点。学生声音宏亮,读得很投入。由于渗透了发音技巧,在读下阕中的反问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和感叹句“休将白发唱黄鸡”时,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动作,吟诵的感觉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这一轮教学,朗读的层次感得以体现。经过七八遍的诵读,学生不仅读出了诗的韵味,初步感知了诗的内容,而且很多人已经达到了背诵的目标。
  二、历历在目,读出画面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朱光潜《诗论》)这种境界借助意象来渲染,借助诗行来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见”到诗中的境界,其实是一种鉴赏性的诵读,也就是常说的“美读”。
  在美读中,教师告诉学生:“好的诗词就是一首歌!好的诗词里还藏着一幅画!因此,读诗的时候,还要历历在目地读,边读边看画中景,边读边听画中音。”这时,在音乐的伴奏下,大屏幕上浮现出深山古寺、溪边兰芽、松间小路、雨中杜鹃……当然,诗歌的意象仅仅靠欣赏这些直观的图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闭目想象,然后睁开眼睛,将自己感悟到的奇妙景象分享给大家。于是,课堂上生成了这样诗意的画面:“清泉寺高高地耸立着,灰墙青瓦、斗拱飞檐静静地立在兰溪边上。”“溪水淙淙地向西边流淌。”“嫩嫩的兰芽刚刚冒出地面,身子还被溪水浸泡着。”“雨后的松林散发着松脂的香味,这就是春天的味道!”“松针上的水滴一闪一闪的,林间的小路一尘不染。”学生接力似地完成这幅想象画后,教师轻轻地问:“我们该怎样读出这雨后的清新呢?”当学生用柔和欢快的语调深情地读着“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时,诗人笔下寺庙的清幽、兰芽的清香、松林的洁净,他们已经看到了。
  当然,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不丰富,对于意象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读“潇潇暮雨子规啼”时,学生读得欢快高昂,教师及时进行了引导。
  师:其实呀,我们以前学过“子规声里雨如烟”,老师介绍过子规鸟的,还记得吗?
  生1:好像子规鸟的叫声是很悲伤的,老师讲过“杜鹃啼血”的故事。
  师:是啊,如果很开心,就会是“自在娇莺恰恰啼”了,请你读一读雨中子规鸟的叫声。
  生1(低沉地):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这时候你们还觉得“春雨像无数轻捷的手指在弹奏”吗?
  生2:应该是傍晚,雨轻轻地飘落,带来丝丝凉意。雨声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悲伤的鸣叫。
  师:是啊!幽雅的清泉寺、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苏轼带给我们一幅清新中略带忧郁的春景图,难怪林语堂称他“是新派的画家”。带着你们的感觉,我们再读这画一样的词。(师配纯音乐《幽兰逢春》,生齐读上阕。)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无论是雄浑壮阔的大江东去,还是清新典雅的小桥流水,抑或是悲凉凄婉的枯藤老树,只要让学生凭借物境发挥想象,再用诵读在文字与画面之间架起一座桥,就能将他们引渡到更深层的理解。这种诵读胜过了任何精美的文字解析。
  三、欣欣自得,读出情感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情是诗人跳动的心,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通过朗读透过字表而欣欣自得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就能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在这一环节,教师先创设情境:“读着这样清新的诗句,你们的心情怎样?”当学生说出“轻快、高兴、流连忘返、神情气爽”等心情后,教师问:“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同时播出课件:1079年,42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打击。初到异乡,他没有亲人的关爱,没有朋友的问候,生活十分困顿。3年后的一个春天,苏轼重病初愈,和医人庞安时同游湖北蕲水(今湖北浠水)清泉寺后,创作了《浣溪沙》。
  这个拓展的背景,使学生觉得此时的苏轼应该是忧伤的、失望的、惆怅的,一名男生还用非常忧伤、低沉的语调读出了这份哀愁。教师及时评价:“好忧伤的苏轼!苏轼真得被这种忧伤、失望、惆怅淹没了吗?再读一读下阕,你还读出了什么?”品读后,学生明白了苏轼对时光的珍惜以及不服老、豁达、乐观的心态,特别是对“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解读更是入情入境。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这种感慨?
  生1: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说“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就是想用向西流的水来证明年龄大的人也可以保持少年的心境。
  师:你太会思考了!我也有同感,我们一起读小序。(课件: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溪水都是往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
  生2:向东流。
  师:百川——
  生3: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师:大江——
  生4: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呢?
  生5:与众不同的小溪。
  师:请你读出它的与众不同。
  生5(高昂地,将“西”读得很重很长):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6:这是一条能反向而流的小溪。
  师:老师帮你换一个词——逆流而上,就是迎着困难而上(板书:逆流而上)。谁再来读读?
  生7(高昂地,将“尚”读重音,将“西”读得很重很长):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你读得多么坚定,多么铿锵!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就是因为他们能独具慧眼,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美,体会常人不能体会的心情。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后两句。
  这样尽情地读着诗句,品着诗情,教师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出乎诗外,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孩子们,古人曾说‘一诗一话一故事,一文一事一人生’。其实,我们看一幅画,读一首诗,都是在听背后的故事。也许当年有人说,苏轼啊,你已经年近半百了,国家的事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却微笑着说——(女生齐读下阕)。也许有人劝苏轼,你都被贬了,人生无再少,你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却坚定地说——(男生齐读下阕)。苏轼被奸臣所害,心灰意冷一阵之后,他又充满了希望——(生齐读下阕)。”
  这种欣欣自得的朗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四、津津有味,读出哲理
  古诗,不仅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拓展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古诗中包含的这种精神。
  在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拓展诵读:在被贬黄州的几年里,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他便拨开心头的阴霾,敞开豁达的心扉,和樵夫野老、亲朋故旧、州郡长官寄情山水,并留下了这样的诗词。(投影出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许多诗人也和苏轼一样,历经坎坷,但他们总是乐观向上。同时,投影出示: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天才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何以为“诗”?唯有诵读。本节课,20多次的诵读是一次次的升华。诵读间的交流、对话,唤醒了学生心中的眷恋与柔情,让其感悟到了这首词悠远的意境、绝妙的词境,并初步触摸到了诗人的魂与灵。
  (作者单位: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其他文献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隆重举行。47个地面方队、12个空中梯队从北京天安门前豪迈通过,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正义的坚定意志,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人民军队迈向世界一流的崭新风貌。装备方队官兵穿戴新一代单兵综合系统轻武器产品几乎装备所有方队  威武雄壮的盛大阅兵,让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干部职工和家属深感自豪、倍感荣光。
摘要:在移动学习专业平台与中职学校教学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中等职业学校的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为例,基于学习通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分析融合教学的优势、不足和改进措施,为学习专业平台与专业教学融合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融合式教学;学习通;食品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1161(2021)04-0082-02  近年来,电脑、手机等网络
精度测试时,更换了麦格普MOE固定枪托  2019年SHOT SHOW的一大亮点是温彻斯特公司全新型.350 Legend枪弹的发布。CMMG公司的Resolute MK4步枪和温彻斯特公司的XPR栓动步枪随同.350 Legend弹一起发布,可见温彻斯特公司对该枪的认可程度。.350 Legend枪弹详解CMMG MK4 的旗舰版Resolute300步枪  .350 Legend枪弹的推出源于
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动中感知实物特征,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动手中启迪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其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讲授,不如让学生动手去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15减8时,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
先学后教的“学”,其实质就是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教”不是系统讲授,而是“点拨”,教师依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点拨,以探幽发微。不管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既是个体性的,也是群体性的;既有独立性,也有互助性;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先学”与“后教”是相辅相成相融的统一关系,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教”“学”一体。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
本轮课改持续时间久、推动力度大、影响范围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课改的成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本轮课改对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这从教学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和教学的设计、实施等软件条件中都能看出来。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学”是内发的,如果学生没有“学”的强烈愿望,没有自主建构出知识的模型,知识
一座全新的教学楼,在绿树和色彩缤纷的鲜花掩映下,显得生气盎然;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大型滑梯玩具,给宽敞的校园平添一份生机;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操场上快乐地嬉戏玩耍,校园热闹欢腾,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这就是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新校区。如果说,两年前学校的幼小衔接实验课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如今幼小衔接课题实验的老师们向更深层次研究,恰如“映日荷花别样红”。  利用环境、因地制宜,丰富幼儿的生活
皇家约旦陆军下属部队总览    总体而言,皇家约旦陆军旗下所属的团、营级部队包括:坦克营14个,坦克營的装备包括侯赛因坦克、M60凤凰坦克、M577坦克、M106A2坦克等;机械化步兵营19个,其装备包括YPR-765装甲车、M113A2MK-1J装甲车、M577A2坦克、M106A2坦克、FMTV装甲车、DAF军用卡车等;装甲步兵营4个,其目前装备包括YPR-765 PRI装甲车、M577A2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拓展延伸成为常态。课改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由过去只注重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转而注
一、为什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型APT  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多种要素的相互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记述量或质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影响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将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生成性教学、基于活动或任务的教学应用于小学课堂中,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