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后殖民作家库切小说《青春》中的运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tt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春》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出生于后殖民时期的库切在此作品中讲述了自己19岁到24岁之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国内学者对库切小说的研究注重作者不同小说之间的对比、对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以后殖民的视角对小说的研究,国外学者例如大卫.阿特韦尔的《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与写作策略》更注重小说叙事策略的研究。虽然《青春》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特色,与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相比,第三人称更能客观权威地反映南非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人物心理等。本文将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中南非作为曾经的殖民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现状,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状况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后殖民作家库切对南非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反思,体现出作为一位作家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关键词: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青春;历史与现实
  作者简介:徐建纲(1961.1-),男,汉,内蒙古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邹成博(1993.10-),男,汉,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3
  1、引言
  库切,是南非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于1940年出生在开普敦的一个白人家庭,童年时期,他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不断发展的年代成长。1960年他离开了南非,来到伦敦求学与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异域之旅。2003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以独特的第三人称叙事手法讲述了作者自己从1959年到1964年在英国时期学习和生活经历。《青春》是以“他”的视角讲述“他的故事”以此来讲述这一段令人回味的人生经历从而给读者一种适度的距离感: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不仅能够展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且也能够客观的审视自我、反省自我,揭露当时社会的现状,从而避免自传体作品的主观性从而使该自传体小说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库切与其作品《青春》中的主人公约翰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却处于这样的一种现实之中:他们很难融入到非洲的主流社会中去,同时他们也不再是典型的欧洲白人。当读者以后殖民的角度阅读《青春》时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年代,如何正确看待民族、种族之间的差别,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发扬自己国家的文化与此同时又不与其他民族隔绝起来。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揭示的社会状况
  此部分將结合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和小说《青春》中相关文学的描写,总结出作者或者说是主人公在自己的故乡南非以及来到伦敦求学和工作时所遇到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以及多元文化的冲突。
  2.1后殖民时期的社会现状
  《青春》以第三人称“他”来像读者展现作者自己在殖民社会的成长以及学习经历。“他”跟如今我国大多数毕业生的经历一样,是一个身处异国他乡却有些迷茫的南非青年,他的青春不是他所期待的那样的澎湃与热血,许多时候他只能体会到的一个边缘人的凄苦以及忙于生计而忽略掉的梦想。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交待了自己的学习以及兼职的经历,之后又交待了他毕业之后那种迷茫的心路历程:他在英国攻读数学专业,却有着关于文学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之后他经历艰难困苦找到一份薪水不错并且能够把他在大学几年里苦学的数学知识付诸实践的工作,但是因为工作地点在罗萨姆斯特德还有他那伟大的文学梦想,他却放弃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选择了IBM,这是一家坐落在伦敦的公司但他却日复一日地干着单调乏味的工作。在《青春》中,主人公经历了一种成长的洗礼。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南非,到欧洲去追寻梦想。这段经历不仅是在年龄和阅历上的增长,同时也是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库切自我个性不断成熟和内心世界的不断丰富。也正是由于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才能把这短时间的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从而反映出在寒冷而陌生的伦敦,他孤独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压不住对抛下的故国的关切,抹不去在异乡被歧视的感觉,在梦想的一点一点的幻灭中挣扎。
  2.2后殖民时期的政治動荡
  南非是一个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开始入侵,使南非沦为英国的附属国,在1948年南非在这种复杂的殖民背景中实施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虽然南非终于在1994年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建立了民主国家,种族隔离制度时代的南非依旧面临着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问题。在小说的第九章开头的一段描写恰好能客观地反映出作者带有殖民色彩的身世:“在英国,女孩子对他根本不予注意,也许是因为他身上仍然残留着一丝殖民地的傻气也许仅仅是因为他衣服穿得不对。当她不穿到IBM上班穿的西装时,就只有从开普敦带来的法兰绒长裤和率粗花呢上衣了。”这段对比鲜明的描写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的是库切对西方的道德和伦理的批判与不满。库切以及主人公“他”通过对在西方的经历的描写从而映射出殖民者的罪恶,欧洲人及其移民的傲慢与冷酷和南非受压迫人民的鲜血与热泪,同时也痛斥了南非政府推行的全面种族隔离制度和与之相伴的对黑人民权运动的镇压。
  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以外,作者也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他强烈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冷战期间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看法。在小说的第十章有着许多相关的表述,比如:“他不明白英国有什么理由反对俄国人。自从1854年以来,他知道的所有的战争中英国和俄国都是站在一边的”、“他去参加了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举行的核裁军运动大会,小心地呆在国外,以表示他只是一个旁观者”、“群众大会结束了,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他应该读《金碗》,或者写诗,可是有什么意义,任何事情的意义何在?”这几段表达可以看出主人公从对战争的懵懂到厌恶的一个过程,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由此可以反映出了库切最反感的就是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以及在反恐战争中对所捕的囚犯实施虐待、对广大民众的镇压。
  这样的两段政治现状不可避免地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通过第三人称的描写,客观的把那个时代的人民对道德和理性的践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3后殖民时期的文化碰撞
  在来到伦敦求学,寻找自己的梦想之前,主人公约翰果断地割断了与家庭的经济联系。到了伦敦之后,约翰发现自己并没有追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相反,他却陷入了深渊:他在伦敦过得十分孤独几乎没有朋友以至于空余时间只能孤独地在电影院、书店和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度日。作者对于在伦敦的经历的描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他无法融入英国的主流社会,即使是穿著一身笔挺的黑西服在的伦敦IBM总部上班,读着英国中产阶级的报纸。在小说的第三章,作者花了较多的篇幅对埃兹拉.庞德进行描写,例如:第一段的“他正在读《埃兹拉.庞德书信集》”,第二段“到了现在,1959年,庞德已经获释,他回到了意大利,仍然继续他的毕生的事业,创作《诗章》……可见在大学时期是庞德的拥趸,一心想追求欧洲艺术的高雅境界,然而到了欧洲他却始终找不到通向艺术最高点的路径。
  谈到《青春》这本小说的叙述动机,读者可以看出库切或者说是小说的主人公在他青年时期对于这个充满未知世界的思考。《青春》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怀揣着文学梦想的南非白人青年约翰逃离故土、追寻理想的艰难历程,通过这一典型的案例揭示了欧洲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与作者故乡南非本土文明之间的巨大冲突,也揭示了这种巨大的文化碰撞对殖民地人民及作者本人产生的深刻影响,虽然主人公有时对这巨大的文化差异感到不适。但他又充满了期待,他期盼着多元文化交流与共融。
  约翰的这段年轻时的求学和追梦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来自南非的求学者的凄苦心境。库切就这样通过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将约翰这样一个孤独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小说中主人公约翰既属于西方殖民文化,又属于南非本土文化,然而他似乎却不认同其中的任何一种文化,当然也没有被其中的任何一种文化所认同。作为生长在南非的殖民者的后代,约翰就像其他身处异国他乡的欧洲人一样有着比较分裂的人生经历:个人的理想扎根在欧洲这,但是人生经验的舞台却始终处于位于主流文化边缘的殖民地。他们就在这种分裂的认识经历中,不断地摸索和思考,每时每刻地感受着自身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孤独与困惑。
  3、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揭示出的心理状况
  此章将同上一章节一样通过相关文字的描写,总结出作者在后殖民时期南非以及求学经历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经历。
  3.1心理活动
  “主人公约翰是一个内向的青年,不仅落落寡合,而且郁郁寡欢”(库切,2002)。这样的性格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小说的译后记中提到“母亲的过度呵护使他窒息,父亲失败的一生使他惶恐,南非的一切是他厌恶,即将到来的革命使他不知所措”(库切,2002)。他幻想一旦摆脱家庭和故土,到了伦敦就可以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这样看来,童年时期的成长的经历对于约翰来说就很痛苦了,他经历的一切人或事对他来说就是一段段艰难的心路历程,然而,约翰来到伦敦后,带给他内心的痛苦却是双重的,因为他踏上了孤身一人流亡和流放的道路,青春时期的求学经历不知不觉地注定了他不仅仅要承受年少时期所经历的痛苦,还要忍受作为一名孤独的“流亡者”所要经历和体会到的痛苦。“他”作为一名“流放者”那矛盾的心态:“每个星期他收到母亲的一封信……收到她对他不变的爱的这些证据使他非常气恼。难道他的母亲就不愿明白,当他离开开普敦的时候,他就割断了和过去的一切联系?”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约翰既想在理性上尽力地摆脱与家人的经济联系以及故土南非对他精神上所产生的束缚,于是他又不断告诉自己:你已经逃出了这种艰难的困境,但是在情感方面,在他的潜意识中又情不自禁地惦记着自己的家人,依恋着自己的祖国。
  3.2情感经历
  在小说的第一章就以“他”的名义讲述了主人公年轻时的丰富情感,例如:“有时他想象一个穿白色衣裙的漂亮女孩信步走进阅览室,闭馆的时间到了以后仍心不在焉地逗留其中;他想象带着她去参观书籍装订室和目录里的秘密,然后和她一起出现在星光闪闪的黑夜中”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在来到伦敦求学的青年时期,库切认为经历几段爱情可以激发出自己的创作灵感,他像大多数年轻的男孩一样,十分渴望遇到他心中所爱的那个女人,因为他有着文学梦,想成为一个诗人、艺术家,毕竟艺术的灵感不可能从贫乏、孤独和欲望中获得,所以爱情和激情也是艺术灵感萌发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对爱情的幻想之后,他经历了好几段爱情,他的第一个情人是杰奎琳,在他俩同居之后,他对凌乱的房间和她下班回家是摩托车发出的轰响声感到愤怒,她对他的不善表达而痛恨。后来,他认识了奥地利女孩阿斯特丽德,因为在这段感情中太过谨慎而分开。在经历了几段失败的情感后可以看出约翰所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找不到、或者说很难得到他理想中的情人,他甚至还不会与女性交流,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给予和赢得她们的爱,于是这几段感情经历使他在遥远的异乡变得更加焦虑和孤独。
  4、结语
  《青春》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为特色,这一特点使这本小说既能使作者自己深入其中成为作品的主人,又能像读者或局外人一样作为旁观者作壁上观,通过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作者将主人公从童年时期的“文学梦”到成为一名真正作家这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读者,从而使读者看出作者反对殖民侵略、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立场。通过第三人称在小说中的使用可以看出库切作为后殖民时期作家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后殖民语境的背景之下,无论是他的自传体小说《青春》还是他的其他小说例如《耻》、《男孩》、《等待野蛮人》等作品无不体现出了作者对长期遭受殖民奴役和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后殖民时期道德沦丧,伦理缺失的思考。他用自传体的形式进行创作来给读者们呈现出这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并且对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思考,尽管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难以解答,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为日后类似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指导,也为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崔鑫. 扼住人性之火——J.M.库切《青春》的几个叙事层面[J]. 长江丛刊,2014,21:60-62.
  [2]段枫. 库切研究的走向及展望[J]. 外国文学评论,2007,04:139-145.
  [3]高文惠. 边缘处境中的自由言说——J.M.库切与压迫性权威的对抗[J]. 外国文学研究,2007,02:150-157.
  [4]黃昆. 从《青春》看库切小说的创伤主题[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6:125-126.
  [5]何玉蔚. 艰难时世中的自我剖析——论库切自传体小说《青春》[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8:144-146.
  [6]霍彦利. 库切的小说体自传三部曲研究—《男孩》、《青春》和《夏日》[D].南京师范大学,2013.
  [7]卢悦宁. 浅析后殖民理论在库切《青春》中的体现[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1:77
  [8]《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2010:7.
  [9]秦海花. 论库切小说中的批评及其小说批评观[J]. 当代外国文学,2012,01:23-32.
  [10]石云龙. 库切小说“他者”多维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1]王敬慧. 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20世纪六十七十年的日本后工业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的恋爱经历,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并以其特有的成长主题和破译某种心灵密码的作用,给予广大读者心灵归属感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希望;精神危机;回忆  作者简介:苏热,男,1997年07月出生,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民族:蒙,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研究方向:《挪威的森林》人物意象。  
2008年,路内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这个以“路小路”为人物主角,以戴城为城市背景的故事,在之后的几年中不断蔓延。2009年的《追随她的旅程》是《少年巴比伦》的前传,还在创作中的短篇小说集《十七岁轻骑兵》,在某种意义上是《追随她的旅程》的前传和番外篇,刚刚出版的这部《天使坠落在哪里》被称为这个“追随”三部曲的终结篇。3部长篇小说以及还在创作中的短篇小说集,把路小路和戴城的故事,从19
摘 要:何其芳的《墓》以其细腻的文风,缥缈的希望与恬淡的愁思呈现出一种略带沉郁的失落感。而文中主人公铃铃与雪麟情感世界所折射的忧伤与落寞虽有共通之处,但这种情感指向在本质是却是异质的精神世界错位。一个源自精神原乡的乌托邦想象追求,一个则是斥诸现实的乌托邦世界幻灭后的迷茫与焦虑。在各自的精神诉求中充当着精神想象世界中的他者。  关键词:精神想象;乌托邦;失落感;他者  作者简介:赵敏(1993-),
摘 要:《斯通家史札记》是当代加拿大文坛极负盛名的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代表作品,该书通过记述女主人公黛西从出生到死亡的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主人公黛西孤独忧伤的情感世界和空虚苦闷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以她为代表的西方妇女自强不息,自立于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本文运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异化理论对文中女性进行解读,旨在分析出造成女性孤独心境的原因以及女性在对待异化所展现出的反抗策略。  关键词:《
摘 要:安妮宝贝塑造了两种都市人群,一种是都市白领,一种是“城市边缘人”,而她主要表现的就是“城市边缘人”的精神世界。本文就以安妮宝贝的小说为例,论述她小说中“城市边缘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原因和他们的归宿。  关键词:城市边缘人;精神世界;精神归宿  作者简介:杨海涛(1982-),女,汉族,四川省射洪县人,文学硕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教学。  [中
摘 要:《爱无可忍》从一只热气球引发的悲剧入手,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起于青萍之末的爱与孤独。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着力分析了弥漫在小说中的畸形的爱恋与无尽的孤独,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  关键词:畸形;自我意识;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一位作家,《爱无可忍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众所周知,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在中国一向是叫好不叫座。但这部《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狂揽八亿的票房,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是宣传女权,因为在当今社会之下,男女平等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的关系不
摘 要:玛丽·埃莉诺·威尔金斯·弗里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其代表作《新英格兰修女》用纪实手法和怜悯情怀,生动刻画了露易莎坚持独身,不受父权世界钳制的心理历程。弗里曼将象征艺术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女性思想觉醒就是要走出婚姻的牢笼,奋起反抗并寻求自我。从象征主义角度对小说抽丝剥茧,字里行间弗里曼创作手法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弗里曼;《新英格兰修女》;象征主义;寻找自我  作者
摘 要:夫妇之道为五伦之首,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关雎》之义在于以淑女之求之礼与节,达于天地之道,人伦之正。  关键词:关雎;风;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对于《诗》,国人的基础阅读范围大抵不出《关雎》、《蒹葭》和《硕鼠》等有限的几篇,心中留存的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阶级剥削压迫的反抗的记忆。但如果有更多涉
作者简介:亚一超(1991-),女,云南个旧人,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2  如果一部电影片长近乎3个小时,却并不使人困倦,反而处处引发观者意犹未尽的咀嚼与回味,那么导演一定是个好讲故事的人。2000年,始终以忠实自我、毫不妥协为人生追求的台湾导演杨德昌,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