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让小学科学课堂走向行知之路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zhiw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实用性的教育理论。在开展科学课程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优化课堂情境的设计,打开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从而助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陶行知;课堂教学
   近年来,现代教育资源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科学课堂上的教学方式,然而,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介入,也使教育滋生了新的问题,如许多教师为了“炫技”,盲目使用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活动,以至于学生犹如“走马观花”一样,缺乏课堂参与感,也无法真正地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而陶行知在很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创造教育理念等,指出了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因此,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下讲解科学知识,教师也要主动地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把握科学教学的本质,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课程的教育品质。
   一、以“生活即教育”为导,优化情境设计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的核心,针对这一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等言论,明确指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而科学学科教授的内容是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科学现象等,本身就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建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主动地走进科学课堂之中,强化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以《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打造教育情境,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向学生提出“当你清晨出门时,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呢?”的问题,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的答案。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只有把握好天气的变化规律,才能够更好地生活。紧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从天气预报中获得未来几天气温、风向和风力的变化情况。随后,教师从生活中的常用语入手,指导学生分析“四季如春”“常年炎热”等话语的含义,以便学生逐步认识气候的相关知识。
   显而易见,教师将生活元素贯穿在课堂的始终,创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削减科学知识上的陌生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便学生可以站在生活的角度理解科學知识,并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二、以“社会即学校”为导,走向自然社会
   在“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中,陶行知认为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局限在书本之中,而是应当扩大学生的学习面,使学生主动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之中。而科学的世界是无限的,在教材上无法囊括所有的科学现象,同时,教材能够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抽象的,无法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社会自然科学世界的魅力。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地打破传统科学课堂的教育界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之中,让学生亲身接触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科学,从而在社会中加深对学校知识的印象。
   比如,在《土壤中有什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使社会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在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到大自然中采集样品”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搭建平台,引导每个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土壤,以及自己采集土壤的地点。随后,教师再为学生设计“探究不同土壤的不同特点”“为采集到的土壤进行分类”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采集到的土壤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按照土壤的颜色、数量等,为土壤进行分类,从而增强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可以看出,教师鼓励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科学材料,并让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物品进行分析,能够真正地落实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从社会中获得学习的养分,以便学生在对自然事物进行探究中,逐步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以“创造教育”为指引,发展创造思维
   创新是一个国家绵延不绝的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够让国家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促进创新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小学阶段是整体教育体系中的起始阶段,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形成创新的思维,养成创新的习惯,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助力。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中也强调“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重视创造教育,鼓励学生释放自己的才能进行创新,以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有效地锻炼。
   例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介绍“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原理,以及电路的基本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随后,教师为学生进行引导“让我们开动自己的大脑,点亮属于我们的小灯泡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需要哪些材料点亮小灯泡。当学生说出一根线、电池、小灯泡等材料后,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式点亮小灯泡,以便学生可以发挥创新思维,思考多种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当学生完成了创新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创新思路,并展现自己的创新成果,以便学生在获得他人的赞赏中,肯定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进行创新的信心。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使教师在科学课堂上,也开始主动地为学生创建创新平台,让学生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创新成果展示平台的搭建,也让学生肯定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以便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持续提供人才。
   四、以“小先生制”为指南,创建学习小组
   “小先生制”的教育思想与“生本”教育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小先生制”的教育理念中,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的老师,是学生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人,这些人可以称之为“先生”,对其他学生起着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能够看到,不同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同,当教师为学生介绍了同样的科学知识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科学教师可以创建“小先生制”的教育模式,合理地搭建学习小组,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增强科学素养。    以《运动和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等,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可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创建“小先生制”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之间形成学习的小组。具体来说,教师先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进行分析,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之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为学生安排学习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既有科学素养较强的学生,也有其他学生。在分完组后,小组内部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确立本组的“小先生”,并在小先生的指导下理解“参照物”的运用,学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逐步提高整体的学习质量。
   透过上述案例可见,教师为学生创建“小先生制”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学生之间的差异优势,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助的结构,以便学生在同伴的指导下,能够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解决学习科学知识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有效发展科学素养。
   五、以“教学做合一”为导,设计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围绕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教”的过程,应当与学生“学”的过程相统一,同时,在这一教育思想中,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做”的重要性,指出了“做”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类的课程,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科学的魅力,感受科学家探究科学世界的经过。对此,科学教师应当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实践类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在边做中边学,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这一课时,为了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掌握推测电路暗盒里连接情况的方法,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暗箱,让学生在不打开暗箱的情况下,猜测暗箱的触点间是通路还是断路。随后,学生先对电路暗箱进行观察,分析电路暗箱上拥有的触点个数,之后,学生根据外接小灯泡的反应,对暗箱中两个触点之间的电路情况进行判断。紧接着,学生将检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以便透过表格逐步明确电路暗箱里的情况。
   透过实践操作的过程,学生能够真正地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出对暗箱中电路进行检验的方法,从而在将教学、学习和实践统一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真正地基于自己的操作,學会科学知识。
   总而言之,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科学课程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当在认可陶行知教育理念科学性的基础上,主动地在科学课堂上为陶行知教育理念找寻落脚点,从而在打造优质科学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全贵.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打造高效小学科学课堂[J].读写算,2019(23):19.
   [2]陈昆.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4):116-117.
   [3]刘翠香.立足课堂落实小学科学新课改——陶行知理论启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57.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角度入手,提出了家校德育共同体的协同共育管理路径,期望通过家庭、学校携手并肩共进,为学生建立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在家校合力的情感呵护中,强化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成为阳光、乐学,拥有家国情怀,健康人格的时代新
期刊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科目与其他科目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其并不会强调教学过程的“术业有专攻”,而是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特点在教学环节的集中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以单一的知识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落实项目化学习理念,围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性评价,能够为教学活动的落实提供新的支持。   【关键词】综合实践;项目化学习;过程性评价   綜合实践课
期刊
【摘 要】资源开发与项目化设计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转化为项目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在实践中深入地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在项目实践中得到延伸和拓展,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探索价值体认,培养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教师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将现代多元化教学手段融入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而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深入探究和学习化学知识。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高中化学;教学运用   当前我国众多高中化学教师响应教育改革政策,对教学模式展开创新和改革,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高中化学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
期刊
【摘 要】探究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以种植活动为基础,进行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够在提高幼儿探究精神的同时获取相对应的知识。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同时我们作为农耕文明的国家,在幼儿的教育当中应当重视关于种植相关的教育。根据幼儿的特点打造良好种植环境,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在种植活动当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本文就种植活动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思考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种植活动;幼儿;探究能
期刊
【摘 要】拒绝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需将此作为培养重点。本文首先针对培养小学生拒绝能力重要性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拒绝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可切实推动学生人际交往中拒绝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长期发展。   【关键词】人际交往;拒绝能力;小学生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针对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高水平的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素质。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初级长拳作为传统武术进课堂的重要内容,是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传统武术套路的学习大多不感兴趣,课堂投入不够。为此,本文针对这一现状,以攻防意识训练为手段,从攻防意识的含义、攻防意识教学与培养的重要意义、攻防意识训练和培养的主要策略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初级长拳教学;攻防意识;训练;思考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之无愧的国粹,武术纳入到初中体育与健
期刊
【摘 要】立足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落实,教师要从旁做好有效的观察。注重材料的多元化投放,并与主题情景有效融合,依托自主性游戏推动幼儿社会性情感认知有效发展。如何恰当把握引导时机,推进幼儿自主探索,使自主性游戏的价值有效发挥,成为研究的一项重点。本文从自主性游戏的设计入手,探索如何更好地彰显幼儿主体性,促进幼儿社会性认知发展。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游戏;材料投放;主题情景   《3-6岁儿童学习与
期刊
【摘 要】当教育发展进入全新时代,先进教育理念与科学教育模式的有机整合可以让我国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需求,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迫在眉睫,只有做好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工作,教育才能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论点之一,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结合受到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在音体美课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更为重要,其代表着具有
期刊
【摘 要】 一直以来,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不高,文章从几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避免学生写作中的语言错误,学会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构思等问题,分别提出了一些方法来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写作;英语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020-02    英语写作能帮助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