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mk07j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针对现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培养质量
  
  课程教学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研究生进行相关理论和科研方面的课程教学,为后期的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现阶段,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管理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笔者结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多年实践经验,对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现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由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使得各院所在开设研究生课程时单纯考虑本单位、本学科专业需求,导致研究生课程的开设大量冗余,课程数量多,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致使教学资源严重浪费。此外,研究生课程体系难以反映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课程内容并没有经过较为严密的权威性的论证,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一些已经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的课程也被纳入研究生的课程,而且内容重复较多,不注意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堂纪律散漫。我国现有的研究生课程模式,一般是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博士研究生为半年。课程学习阶段,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有些导师并不要求学生在此期间进入课题组,这本是为了使学生能有较多的时间掌握好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然而,由于缺少了导师的监管,许多学生往往出现旷课、逃课的现象。有时甚至出现未参加课程学习,直接参加课程考试的现象。我们曾就此现象对研究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有旷课现象,3O%的学生旷课学时超过总学时的1/3。
  3,教师授课缺乏积极性,随意性较大。在目前的研究生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随意性较大的现象。一方面原因是扩招后院系教学压力剧增,教师人数相对不足,教师无力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研究生课程。另一方面,在高校,教师的学术地位和待遇都和科研成果挂钩,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比较严重,导致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松懈,授课内容与本科生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调课、停课现象多,课程考试不严格。这种应付的消极态度极大地影响了课程学习的质量。
  4,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我校目前开出的研究生课程中,许多课程的选课人数达到了100-200人,由于选课人数多,且研究生都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管理起来难度较大,上課纪律较差,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为了不影响各专业教师正常的本科教学工作,一些研究生课程被安排在课余时间授课,教学管理部门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的检查监督也不像本科课程教学那样严格,致使教师授课没有压力,授课质量下降。
  
  二、对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1,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梳理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精简课程数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要严格控制新开课程审评程序,避免个别为人开课,为教学时数而开课的现象。研究生的教育与本科阶段有很大的不同,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一定的难度与宽度,广泛开设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以利于研究生拓宽视野,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反映当前的创新成果,又要满足研究生发展的需要,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同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时地不断地将学科前沿的内容和最新的技术、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入教学中,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
  2,加强研究生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开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课程,师资队伍是关键。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应具有其所在学科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与本学科交叉的广博的知识,并具有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教师除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为减少调停课现象,要做到一门课程能够有多名教师具备授课能力,授课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做到一专多能。
  3,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生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方法。应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觉性,可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由教师先给出讨论题目,研究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在课堂上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讨论、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主动学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锻炼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课程学习阶段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来完成。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严把课堂关;另一方面,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也要经常深入课堂做好考勤工作,对于多次不到课者不能让其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并通知导师加强教育和管理。对授课教师的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由研究生管理部门制订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第二,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聘请有经验的督导员定期检查课程教学情况;第三,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联络员,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给研究生发放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调查表,从学生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定期公布调查结果,对各项指标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考核不达标而又不积极改进的教师取消其授课资格。这样不仅能提高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在授课教师间形成竞争,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5,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要能充分体现教学效果,要能有利于营造良好学风,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一次考试或一篇课程论文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在考核方式上应把闭卷考试同其他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闭卷考试,促使研究生系统、扎实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方式,使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拓宽知识面。此外,也应将研究生出勤率、课堂参与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作为评价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以确保研究生的课堂听课质量。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师思想的革命,使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打着“课改”的旗帜,把语文不当语文,把语文课上成了学科“综合”课,多媒体展示课等等。特别是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中更是大有“星火燎原”之趋势。  “学科整合”无疑是新课改中最为抢眼的亮点,然而“真理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论”,这边刚提倡“整合”,那边有的教师便如鱼得水,把自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知识青年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被利益结构化,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知识精英联盟;另一部分被去利益结构化,成为底层知识青年群体,他们欠佳的处境使他们可能萌生“愤青”意识,对抗主流价值观,对未来社会影响深远。  目前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这种意识的苗头,任何一个政治主张出台,任何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背后,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反弹观点”。这种“反弹”与国家所要表达的主流价值取向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