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伏尔泰(1694—1778)爱笑。有个传记作家说,伏尔泰从出生就给这个世界开了一个玩笑:他落地的时候像个死婴,经接生婆反复拍打才弄出一口气来。父母共生了五个孩子,他是老末。两个哥哥在他出生前已夭折,看着他那十分纤弱的小样儿,父母担心他也难活下来。不料,他却挺过来了,并且潇洒地活到84岁。随着伏尔泰的玩笑越开越多、越开越大,巴黎的王公贵族们都被他“笑”怕了,因为他们的丑事、隐私会被文笔火辣的伏尔泰写进他的诗歌、戏剧或小说里,随着作品的传播而成为全世界的笑料。也正是伏尔泰那富有创意和高强杀伤力的笑法,令他的人生变得起伏跌宕、丰富多彩。
伏尔泰生于巴黎,父亲在法国财政部任职,身份是“国王顾问、夏特莱公证人”,母亲是巴黎高等法院一位书记官的女儿。殷实的家境让伏尔泰自幼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幼年就有了神童的美誉。
伏尔泰并非一直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事实上,自幼年以来他也遭遇了种种不幸。7岁时失去了母亲,年迈的父亲对他格外娇惯,让他养成了一种放荡不羁的性格,尤其讨厌被约束。中学毕业后,为了选个可以立身的好职业,父亲让他去学法律——未来能当一个有社会地位的法官,伏尔泰却对父亲说,他不喜欢用任何职业把自己拴住,只想当个自由的诗人。父亲认为当诗人将是“生累父母,死于饥饿”、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还是执意将他送进了一所法科学校。但伏尔泰依然陶醉于他的诗歌和剧本创作中,不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功课上。
伏尔泰爱好广泛,博闻强识。巴黎的灯红酒绿既给这个天才少年带来了创作的激情,也为他猎取写作素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最难得的是他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庭文化资源:作为国王顾问的父亲和作为皇室神父的教父都经常出入王宫和官府,熟悉皇家及王公大臣们的各种掌故、恶习和笑话,这使伏尔泰有机会了解上流社会的各种生活状态,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坚实、可靠的材料。年轻的伏尔泰写起来无所顾及,尤以揭露、讽刺和嘲笑权贵为乐事,因而也常常招致打击和迫害。
1715年,统治法国半个多世纪的路易十四过世了。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腓利普生活腐化堕落,他和自己的女儿在宫廷有了丑闻,伏尔泰写了长诗讽刺这对父女的乱伦丑事。摄政王很恼火,把伏尔泰流放到巴黎东南的乡村苏里8个月,经多人斡旋才得以回到巴黎。
1717年,伏尔泰又写下讽刺诗《幼主》(路易十五5岁继位,故称幼主),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摄政王大怒,把他关进巴士底狱监禁了11个月。被关在阴暗监狱里的伏尔泰也没有学乖,他那部颇有名气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在巴士底監狱里开始创作的。这部作品于1718年秋在巴黎连续上演45场,场场爆满,打破了巴黎国家大剧院一个剧目持续上演场次的最高纪录。由此伏尔泰在巴黎走红了。
伏尔泰的走红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特别是贵族骑士罗昂就见不得没有贵族身份的伏尔泰在贵族圈子里受宠受敬、高谈阔论,便指示扈从把伏尔泰痛打了一顿。当伏尔泰提出与他决斗时,罗昂又动用关系先是把他关进巴士底狱,两周后又将他驱逐出境,流亡英国,3年后经人疏通伏尔泰才得以回国。面对这些遭遇,伏尔泰一笑而过:“被几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依旧我行我素,不改本初。
伏尔泰终身未婚,却有着无比浪漫的爱情生活。他的初恋发生在19岁,当时他随出任荷兰大使的教父兄弟来到海牙。刚到海牙3个月,他就遇到了流亡荷兰的法国姑娘奥林坡·杜诺耶,两人随即坠入爱河频频约会,却遭到姑娘母亲的强烈反对。教父兄弟无奈只好将他遣送回国,斩断了他们的情缘。
伏尔泰回国后先是在一家律师所任书记,后来干脆做了职业作家。当几个剧本相继在巴黎上演后,他开始在巴黎文坛爆红,成为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自古才子多寒酸,依靠写作发财的人极少。伏尔泰也说他所从事的写作是乞丐的职业,不能靠它赚钱。好在他出身于富有的中产阶级之家,父亲过世后又留下一大笔遗产。有了本钱的伏尔泰开始从商,在金融界朋友的帮助下投资债券、买卖军用物资,很快就赚到了上百万法郎。此时的他可谓才华与财富两旺,加之他长相清秀、个性洒脱,所以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受到热捧,更不乏漂亮的姑娘围追。
伏尔泰生平中遇到的最浪漫的爱情发生在1733年。巴黎才女埃米丽·夏特莱侯爵夫人经人联络与自己的偶像伏尔泰会面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随即坠入了情网。这一年伏尔泰40岁,埃米丽28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让他们的爱有了一些顾虑。伏尔泰在《赠夏特莱夫人》一诗中说:“如果你还想让我爱你,就请归还我爱的年龄。”表明爱情已不属于他这样的年纪,友谊才是对他最大的安慰。埃米丽才智超群,她不仅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伏尔泰,还以高远卓识来反驳世俗的非议:“有朝一日,他将为所有人爱戴,就像今天他为他的友人所爱戴。”由此可知,他们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年龄、超越了小我、超越了时空,成为历史的绝唱。

埃米丽·夏特莱侯爵夫人
出身名门的埃米丽幼年时长相并不出众,但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造诣非凡;她还学得女孩们通常不肯涉足的马术和击剑,成为名媛中的奇女子。更为幸运的是,埃米丽还嫁了一个性情温和、心胸开阔的好丈夫夏特莱侯爵。侯爵在军界任职,少有时间陪伴夫人,但对于夫人的那些男友们并没有醋意,这就使埃米丽得以在当时还歧视女性的社交圈和学术界中自由驰骋。自从与伏尔泰相识并相处了几次后,她就发现:“这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可爱的家伙,是最能为法国增光的人物。”伏尔泰对埃米丽也赞赏备至,称她是“一个伟人,她唯一的错误就是做了一个女人”。从此两人心心相印,形同夫妻,毫不避忌地出入于巴黎的各种社交场合。不过,这种开心的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就得到消息,伏尔泰出版的《英国书简》被法国当局查封烧毁,出版商已经下狱,正在通缉作者伏尔泰。伏尔泰再也不愿去住巴士底狱了,逃到哪里去呢?夏特莱侯爵有一处祖产位于法国与比利时边境,名为西雷庄园,那里幽静、偏僻,便于出逃国外。埃米丽便带着伏尔泰躲进了西雷庄园。 有了埃米丽这个红颜知己的悉心帮助和相伴,西雷避难所反倒成了他们两人享受甜蜜爱情的安乐窝。尽管这里的生活环境无法与巴黎相比,可心灵上的安宁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伏尔泰出资修缮了庄园里的老城堡,在城堡的两头为埃米丽和自己装修出两套豪华的办公室,建造了实验室和拥有两万多册图书的图书馆,另建了会客厅和小剧院等配套设施,将这个避难所变成了从事文化研究的乐土。昔日的朋友们纷纷到西雷庄园聚会。伏尔泰有时放幻灯,有时朗读自己写的故事,有时将自编的剧本台词分发给大家,让他们扮演剧中的角色,谁要是表演失误就会引得哄堂大笑。这就是伏尔泰的生活主旨——“自己笑,也引别人笑”。当有人嘲笑他的行为轻狂时,他总是振振有词地辩解:“如果造化不给我们一点轻狂的天性,那我们就是最不幸的动物了。正因为还可以轻狂一下,所以大多数人没有上吊。”“哲学家如果不能笑掉额上的皱纹,祸该临头。我视严肃为病症。”
当然,作为学者的伏尔泰和埃米丽并没有完全沉湎于嬉戏的恋爱生活中。这对情侣各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他们惜时如金,总是忙于撰写各自的论著,有时相互修改对方的作品,顾不上卿卿我我、谈情说爱,以至于分别住在城堡两头的他俩还经常靠传递纸条互致问候。他们在西雷庄园共同生活了15年,看看他们的研究成果便可知他们都忙了些什么:伏尔泰的理论专著《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戏剧《凯撒之死》《放荡的儿子》《海罗普》、短篇哲理小说《如此世界》和中篇哲理小说《查第格》等,都是在西雷伏案的成果。1743年,伏尔泰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又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和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名誉院士。1744年,经过蓬皮杜夫人斡旋,伏尔泰得到准许回到巴黎,担任宫廷史官,随后又被任为侍臣。而埃米丽也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拉丁文译成法文出版,为传播牛顿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法国的第一位女科学家。他们获得了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
1749年,埃米丽去世了,而她去世的前前后后又使这段稀世恋情有了新的高潮。埃米丽死于产褥热,可她生的孩子既不是伏尔泰的,也不是她丈夫夏特莱的。那么这个孩子是谁的呢?原来是一位爱好诗歌、慕名来庄园拜访的青年军官德·圣朗贝尔男爵的。埃米丽与这位英俊的侯爵聊着聊着就爱上了。当埃米丽发现自己怀上了男爵的孩子后,已经释怀的伏尔泰竟像戏剧导演一样,他们设法叫回了夏特莱先生,夫妻俩一起愉快地生活了两个月,然后就名正言顺地生下了孩子。遗憾的是埃米丽得了产褥热过世,这个孩子也没能活下来。伏尔泰沒有因埃米丽的情感走神而怪罪她,还写信给朋友述说了自己失去爱侣的悲痛:“我失去了我的另一半——一个与我天生相配的灵魂。”这种奇异爱情成为作家们热衷的创作素材,最有趣的是传记作家奥里克斯的《爱的四重奏》,巧妙地呈现了伏尔泰和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伏尔泰的浪漫情史中,还有一个柏拉图式的情人在文化史中也被广泛传诵。这位红颜知己名叫夏洛特—索菲·彭丹克伯爵夫人,她出身于王室,但婚姻不幸,命运坎坷。她是伏尔泰的忠实读者,读过他的全部作品。她与伏尔泰见过两次面,并在他的身边短暂停留。直到伏尔泰去世前,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牛津伏尔泰基金会在编纂伏尔泰全集时,发现了他俩在40年间来往的书信和便笺多达300余件。
哲理小说是法国近代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体裁,始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随后便涌现了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一批哲理小说家。其中以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如《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等,均被推为18世纪启蒙文学的杰作。
《查第格》(1747)借助古巴比伦青年查第格的坎坷命运来嘲笑那些秉持迂腐爱情观的人。主人公查第格是个品性高洁的英俊青年,他为了保护未婚妻而被打瞎了一只眼,不料他那挚爱的心上人被权贵抢去不久就变了心。查第格几次无辜入狱、险些丢掉性命的不幸遭遇影射了当局司法官员的胡作非为、草菅人命。故事中的国王专横无道、宠信奸佞,后宫淫乱,导致国运颓败,则是对法王路易十五专制暴虐、耽于声色的暗讽。
伏尔泰在《老实人》(1759)中塑造的主人公就是老实人赣第德,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家庭教师邦葛洛斯,他的言行深深影响了赣第德的人生观形成。邦葛洛斯笃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乐观主义哲学。然而,赣第德在四处流浪的跌跌撞撞中见到了各种天灾人祸和社会弊病,遭受了世间的冷漠、欺诈、陷害等种种磨难。这些苦难经历让他知道了这个世界并非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样的说辞不过是维护旧制度和旧礼教的骗人鬼话罢了。而在故事中相信“一切皆善”的邦葛洛斯也没有得到多少善待,其遭遇甚至比他的弟子赣第德更加悲惨。当他们一次次死里逃生、受尽折磨后才明白,“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啊”。老实人赣第德终于醒悟了,他对哲学家大嚷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天主义了。”在故事的大结局中,主人公苦尽甘来,过上了安逸、富有的日子,却又觉得生活烦闷无聊,最终一位老农给出了医烦药方:“劳动可以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饥寒。”由此可知,幸福的真谛就在劳动里。
《天真汉》(1764)以一对年轻人的真挚爱情为主线,描述了天真汉怎样击退侵扰法国人的英国士兵;到王宫受赏时又怎样遭到诬陷被投进巴士底狱;圣·伊佛小姐为了营救丈夫又怎样屈服于权贵失去了贞节,最后羞愤死去。通过将天真汉纯真、善良、勇敢的行为与法国教会虚伪、狡诈、残害百姓的可耻行径相比较,无情地揭露了法国教会对人们的愚弄和迫害。
伏尔泰的这些哲理小说看似虚妄离奇、荒唐可笑,却在现实生活中有真实的指涉。朋友们都说伏尔泰是个喜欢记仇的人。他受过的那些伤害可以一笑而过,但没有一笑了之。他把耳闻目睹的许多恶人、丑事和悲惨事件写进小说中,以假讽真,指桑骂槐,肆意嘲笑和抨击,因而法国和欧洲有不少统治者把他的书列为禁书。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关进监狱期间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书后,才发觉,他的王国就是被这两个人攻陷的。
人们常把生活比作镜子,面对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伏尔泰深谙这个道理,练就了笑对挫折的能力。不过,他早年身处逆境时就笑得很勉强,他说:“我狂笑,是为了防止疯狂。”笑着笑着,他把笑演练成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每每遇到艰难曲折,总是一笑而过;笑着笑着,他的仁慈和宽厚提升了笑的温度与热度,给周边的世界带来了强烈的光亮与温暖;笑着笑着,他的笑越来越有力量,如同神枪利箭,既可抵挡来自专制政府的迫害和打击,也可驱逐来自世俗和宗教的魑魅魍魉侵扰;笑着笑着,他脸上的笑仿佛变成了一张人类交往的通行证,付出了善意,收获了友谊。他由法国走到英国、荷兰、瑞士、普鲁士,无论走到哪里,他的笑容便会打开人们紧闭的心扉,脚下的道路也日益宽广起来。他的作品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敌对势力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强。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伏尔泰的笑内容很丰富。欧洲的作家们对他的笑进行了多样化的描绘:慈祥的微笑、轻蔑的冷笑、讥讽的嘲笑、挑逗的大笑、示威的狂笑等。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法朗士曾这样描绘:“笔在伏尔泰的指缝里一面飞奔,一面大笑。”笔下的文字连珠炮似的射向了他所嘲笑的各个对象,如专横无道的国王、操弄权力的奸臣、草菅人命的法官、愚弄百姓的教会神职人员、战争贩子、愚昧无知者等等都在其中。官府越是要查禁销毁他的作品,他的读者却越多。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敌对势力,伏尔泰有时笑得也很艰难。法国文豪雨果说:“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伏尔泰的伟大就在于当他处于艰难困苦或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总能从容应对、化怒为喜,在轻蔑一笑中展露出顽强不屈。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
很久以来,伏尔泰一直推崇开明君主统治,认为有了聪明睿智的好国王就能创造出美好的社会生活。1736年,42岁的伏尔泰遇到了向他求教的普鲁士王储腓特烈。腓特烈崇拜伏尔泰的渊博学识和幽默文笔,伏尔泰喜欢腓特烈的聪明好学、志趣高远。两人一度视彼此为知己,建立了亲密的通信联系。1740年腓特烈继位后大权在握,便多次盛情邀请伏尔泰到普鲁士去。1750年,伏尔泰终于动身来到普鲁士,住进了腓特烈二世建在波茨坦的无忧宫,成了这个所谓“开明君主”的座上宾。他原以为腓特烈能够接受自己的治国理念,却不料每天只是为爱好文学的国王修改诗文,似乎成了国王装点门面的工具。他原以为普鲁士有了腓特烈这样才智杰出的好国王就能成为“北方的雅典”,却不曾想腓特烈与其他封建统治者毫无二致,他穷兵黩武,急于扩张,反而把普鲁士变成了“冰冷的斯巴达”。日子长了,腓特烈也失去了对伏尔泰的崇敬感,又讨厌他身上那种法国文人固有的自由傲慢姿态。伏尔泰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他笑得也越来越羞涩,于是声称自己“赞赏普鲁士国王的才智,但绝不是他的党羽”,然后选择了离开。
然而,他又被法国当局拒于国门之外。年届花甲的伏尔泰日暮途穷,却不忧不惧,仍然笑对窘境。1754年,他来到了瑞士都城日内瓦,在近郊普兰京斯买地建房(名为“德利斯”,意为“快乐山庄”),打算在这里安度晚年。不料仅仅过了3年,由于他和百科全书派在新出版的《百科全书》中批评了瑞士的文化而遭到瑞士政府的驱逐。频频的打击没有让伏尔泰气馁,他依旧风轻云淡地笑对,还幽默地说:“在这个地球上,哲学家要逃避恶狗的追捕,就要有两三个地洞。”他在日内瓦、洛桑以及法国与瑞士交界的费尔奈分别建造了三个住所,在这三处住宅中尤以费尔奈的家营建得最为成功。
伏尔泰64岁时在费尔奈买到一个废弃的庄园,建成了第三个住所。如同蝶儿追踪花香,各地拜访他的学者、名流趋之若鹜。短短几年间,他的小楼已拥挤不堪,只好扩建两翼以纳四方宾客,他戏称自己是“欧洲旅店的老板”。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还在费尔奈创建了制表厂、丝袜厂、花边厂、学校、剧院、教堂、医院等一系列生产和服务设施。他还自做广告推销产品,比如把他的钟表卖给了正在作战的双方——俄国女皇和土耳其国王;把第一双丝袜寄给法国的旭阿索公爵夫人,使他的丝袜成为欧洲贵妇和名媛们的抢手货。由于他的成功营销,费尔奈小镇如同他小说中的黄金国一般富裕安乐。他在这里住了20年,把一个原来只有几十口人的贫穷小村发展成为拥有上千人的繁华小镇。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费尔奈族长”,还把这个小镇称为“伏尔泰小镇”。

伏尔泰肖像
伏尔泰自年轻时起就喜欢打抱不平,直到晚年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专制与暴政的抗争。对于遭受暴政、酷刑、战争和宗教迫害的民众,他都要施以援手。在费尔奈安居后,他笑着接收了瑞士临近的一批难民,为他们重建家园,并给予法律和生活各方面的救助。1762年3月,伏尔泰听说在法国图卢兹城的新教商人卡拉斯涉嫌杀死了想皈依天主教的儿子马克,被天主教法官判处车裂酷刑并没收了所有家产。卡拉斯夫人哭诉无门,生存无着。伏尔泰觉得这是一种惨无人道的宗教迫害,他接济了这个不幸的家庭,了解到其中的冤情,便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历时3年多亲自搜集证据为其伸张正义、奔走呼号,终于使卡拉斯一家的冤情得到昭雪,家产得以返还。卡拉斯冤案的平反,影响了整个欧洲,很多人都找他寻求法律和道义上的援助,直到他80岁还在帮人打官司,并且赢得了“欧洲的良心”和“社会改革家”的称号。
伏尔泰不只是个勤勉的学者与作家,他也是一个善于劝勉劳动的教育家。晚年的伏尔泰仍然忙着阅读写作、开垦荒地、种植花园、改造住宅、为居民们建造农舍、改良动物品种等等,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他一生以劳动为乐,勤于笔耕,共写下了50多部悲剧和喜剧、2000篇(部)论著和小册子,以及两万多封书信。截至2020年,后世学者们编辑出版的《伏尔泰全集》已增至220卷之巨,其中的《哲学通信》《哲学辞典》《查理十二传》《路易十四时代》《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风俗论》等哲学和史学专著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从出生到死亡,伏尔泰总是以多样化的笑容面对世界。即便死神来敲门,他也忘不了开个玩笑,表现出对死亡的达观态度。据说伏尔泰在费尔奈建造小教堂时,特意在教堂的后墙脚下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墓穴,并囑咐家人说,在他死后将棺材的一半伸进教堂里,另一半埋在教堂外,若是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光明正大地从教堂里升天,如果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就从另一头悄悄地溜走。

伏尔泰坐像
伏尔泰在费尔奈住了20年,梦牵魂绕的却还是巴黎。路易十五去世后,84岁的伏尔泰终于回到了阔别28年的巴黎,他像一个凯旋的英雄,沿途受到人们的欢呼和簇拥。1778年3月30日,伏尔泰出席了法兰西学院大会并当选为院长。当晚法兰西国家大剧院还上演了他的悲剧《爱琳》。当伏尔泰来到剧院包厢时,全体观众起立为他欢呼,有一位演员还跑上来为他戴上了桂冠,伏尔泰笑了,说:“你是要我在光荣中死去么?”这句话竟成了他璀璨人生的结束语。远途归返的劳累与兴奋让伏尔泰病倒了,5月30日夜他永远地睡去了。
伏尔泰爱笑,即便在他死后,他的笑容仍被作家和艺术家们争相再现,其中影响最大的艺术品是法国雕塑家让—安东尼·乌东为伏尔泰制作的雕像。1778年2月,当乌东得知伏尔泰回到巴黎后就立即拜见了这位行将就木的老者,乌东捕捉到了伏尔泰当时的表情特征:疲惫的脸,脱落了牙齿的嘴,低垂的脖颈,而他的微笑和强烈的精神活力从深邃的双眸与扬起的眉毛间流露出来。凭借这次会见,乌东为伏尔泰制作了几十款塑像,有胸像也有坐像。后来的艺术家们依据乌东的模型又创作出了各种多介质的形象化作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突出了伏尔泰睿智、慈祥和含蓄的笑容。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演说》中赞叹伏尔泰的笑:“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伏尔泰生于巴黎,父亲在法国财政部任职,身份是“国王顾问、夏特莱公证人”,母亲是巴黎高等法院一位书记官的女儿。殷实的家境让伏尔泰自幼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幼年就有了神童的美誉。
面对灾祸一笑而过
伏尔泰并非一直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事实上,自幼年以来他也遭遇了种种不幸。7岁时失去了母亲,年迈的父亲对他格外娇惯,让他养成了一种放荡不羁的性格,尤其讨厌被约束。中学毕业后,为了选个可以立身的好职业,父亲让他去学法律——未来能当一个有社会地位的法官,伏尔泰却对父亲说,他不喜欢用任何职业把自己拴住,只想当个自由的诗人。父亲认为当诗人将是“生累父母,死于饥饿”、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还是执意将他送进了一所法科学校。但伏尔泰依然陶醉于他的诗歌和剧本创作中,不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功课上。
伏尔泰爱好广泛,博闻强识。巴黎的灯红酒绿既给这个天才少年带来了创作的激情,也为他猎取写作素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最难得的是他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庭文化资源:作为国王顾问的父亲和作为皇室神父的教父都经常出入王宫和官府,熟悉皇家及王公大臣们的各种掌故、恶习和笑话,这使伏尔泰有机会了解上流社会的各种生活状态,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坚实、可靠的材料。年轻的伏尔泰写起来无所顾及,尤以揭露、讽刺和嘲笑权贵为乐事,因而也常常招致打击和迫害。
1715年,统治法国半个多世纪的路易十四过世了。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腓利普生活腐化堕落,他和自己的女儿在宫廷有了丑闻,伏尔泰写了长诗讽刺这对父女的乱伦丑事。摄政王很恼火,把伏尔泰流放到巴黎东南的乡村苏里8个月,经多人斡旋才得以回到巴黎。
1717年,伏尔泰又写下讽刺诗《幼主》(路易十五5岁继位,故称幼主),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摄政王大怒,把他关进巴士底狱监禁了11个月。被关在阴暗监狱里的伏尔泰也没有学乖,他那部颇有名气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在巴士底監狱里开始创作的。这部作品于1718年秋在巴黎连续上演45场,场场爆满,打破了巴黎国家大剧院一个剧目持续上演场次的最高纪录。由此伏尔泰在巴黎走红了。
伏尔泰的走红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特别是贵族骑士罗昂就见不得没有贵族身份的伏尔泰在贵族圈子里受宠受敬、高谈阔论,便指示扈从把伏尔泰痛打了一顿。当伏尔泰提出与他决斗时,罗昂又动用关系先是把他关进巴士底狱,两周后又将他驱逐出境,流亡英国,3年后经人疏通伏尔泰才得以回国。面对这些遭遇,伏尔泰一笑而过:“被几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依旧我行我素,不改本初。
浪漫情史
伏尔泰终身未婚,却有着无比浪漫的爱情生活。他的初恋发生在19岁,当时他随出任荷兰大使的教父兄弟来到海牙。刚到海牙3个月,他就遇到了流亡荷兰的法国姑娘奥林坡·杜诺耶,两人随即坠入爱河频频约会,却遭到姑娘母亲的强烈反对。教父兄弟无奈只好将他遣送回国,斩断了他们的情缘。
伏尔泰回国后先是在一家律师所任书记,后来干脆做了职业作家。当几个剧本相继在巴黎上演后,他开始在巴黎文坛爆红,成为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自古才子多寒酸,依靠写作发财的人极少。伏尔泰也说他所从事的写作是乞丐的职业,不能靠它赚钱。好在他出身于富有的中产阶级之家,父亲过世后又留下一大笔遗产。有了本钱的伏尔泰开始从商,在金融界朋友的帮助下投资债券、买卖军用物资,很快就赚到了上百万法郎。此时的他可谓才华与财富两旺,加之他长相清秀、个性洒脱,所以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受到热捧,更不乏漂亮的姑娘围追。
伏尔泰生平中遇到的最浪漫的爱情发生在1733年。巴黎才女埃米丽·夏特莱侯爵夫人经人联络与自己的偶像伏尔泰会面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随即坠入了情网。这一年伏尔泰40岁,埃米丽28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让他们的爱有了一些顾虑。伏尔泰在《赠夏特莱夫人》一诗中说:“如果你还想让我爱你,就请归还我爱的年龄。”表明爱情已不属于他这样的年纪,友谊才是对他最大的安慰。埃米丽才智超群,她不仅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伏尔泰,还以高远卓识来反驳世俗的非议:“有朝一日,他将为所有人爱戴,就像今天他为他的友人所爱戴。”由此可知,他们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年龄、超越了小我、超越了时空,成为历史的绝唱。

出身名门的埃米丽幼年时长相并不出众,但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造诣非凡;她还学得女孩们通常不肯涉足的马术和击剑,成为名媛中的奇女子。更为幸运的是,埃米丽还嫁了一个性情温和、心胸开阔的好丈夫夏特莱侯爵。侯爵在军界任职,少有时间陪伴夫人,但对于夫人的那些男友们并没有醋意,这就使埃米丽得以在当时还歧视女性的社交圈和学术界中自由驰骋。自从与伏尔泰相识并相处了几次后,她就发现:“这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可爱的家伙,是最能为法国增光的人物。”伏尔泰对埃米丽也赞赏备至,称她是“一个伟人,她唯一的错误就是做了一个女人”。从此两人心心相印,形同夫妻,毫不避忌地出入于巴黎的各种社交场合。不过,这种开心的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就得到消息,伏尔泰出版的《英国书简》被法国当局查封烧毁,出版商已经下狱,正在通缉作者伏尔泰。伏尔泰再也不愿去住巴士底狱了,逃到哪里去呢?夏特莱侯爵有一处祖产位于法国与比利时边境,名为西雷庄园,那里幽静、偏僻,便于出逃国外。埃米丽便带着伏尔泰躲进了西雷庄园。 有了埃米丽这个红颜知己的悉心帮助和相伴,西雷避难所反倒成了他们两人享受甜蜜爱情的安乐窝。尽管这里的生活环境无法与巴黎相比,可心灵上的安宁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伏尔泰出资修缮了庄园里的老城堡,在城堡的两头为埃米丽和自己装修出两套豪华的办公室,建造了实验室和拥有两万多册图书的图书馆,另建了会客厅和小剧院等配套设施,将这个避难所变成了从事文化研究的乐土。昔日的朋友们纷纷到西雷庄园聚会。伏尔泰有时放幻灯,有时朗读自己写的故事,有时将自编的剧本台词分发给大家,让他们扮演剧中的角色,谁要是表演失误就会引得哄堂大笑。这就是伏尔泰的生活主旨——“自己笑,也引别人笑”。当有人嘲笑他的行为轻狂时,他总是振振有词地辩解:“如果造化不给我们一点轻狂的天性,那我们就是最不幸的动物了。正因为还可以轻狂一下,所以大多数人没有上吊。”“哲学家如果不能笑掉额上的皱纹,祸该临头。我视严肃为病症。”
当然,作为学者的伏尔泰和埃米丽并没有完全沉湎于嬉戏的恋爱生活中。这对情侣各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他们惜时如金,总是忙于撰写各自的论著,有时相互修改对方的作品,顾不上卿卿我我、谈情说爱,以至于分别住在城堡两头的他俩还经常靠传递纸条互致问候。他们在西雷庄园共同生活了15年,看看他们的研究成果便可知他们都忙了些什么:伏尔泰的理论专著《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戏剧《凯撒之死》《放荡的儿子》《海罗普》、短篇哲理小说《如此世界》和中篇哲理小说《查第格》等,都是在西雷伏案的成果。1743年,伏尔泰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又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和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名誉院士。1744年,经过蓬皮杜夫人斡旋,伏尔泰得到准许回到巴黎,担任宫廷史官,随后又被任为侍臣。而埃米丽也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拉丁文译成法文出版,为传播牛顿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法国的第一位女科学家。他们获得了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
1749年,埃米丽去世了,而她去世的前前后后又使这段稀世恋情有了新的高潮。埃米丽死于产褥热,可她生的孩子既不是伏尔泰的,也不是她丈夫夏特莱的。那么这个孩子是谁的呢?原来是一位爱好诗歌、慕名来庄园拜访的青年军官德·圣朗贝尔男爵的。埃米丽与这位英俊的侯爵聊着聊着就爱上了。当埃米丽发现自己怀上了男爵的孩子后,已经释怀的伏尔泰竟像戏剧导演一样,他们设法叫回了夏特莱先生,夫妻俩一起愉快地生活了两个月,然后就名正言顺地生下了孩子。遗憾的是埃米丽得了产褥热过世,这个孩子也没能活下来。伏尔泰沒有因埃米丽的情感走神而怪罪她,还写信给朋友述说了自己失去爱侣的悲痛:“我失去了我的另一半——一个与我天生相配的灵魂。”这种奇异爱情成为作家们热衷的创作素材,最有趣的是传记作家奥里克斯的《爱的四重奏》,巧妙地呈现了伏尔泰和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伏尔泰的浪漫情史中,还有一个柏拉图式的情人在文化史中也被广泛传诵。这位红颜知己名叫夏洛特—索菲·彭丹克伯爵夫人,她出身于王室,但婚姻不幸,命运坎坷。她是伏尔泰的忠实读者,读过他的全部作品。她与伏尔泰见过两次面,并在他的身边短暂停留。直到伏尔泰去世前,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牛津伏尔泰基金会在编纂伏尔泰全集时,发现了他俩在40年间来往的书信和便笺多达300余件。
藏在哲理小说中的嘲笑
哲理小说是法国近代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体裁,始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随后便涌现了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一批哲理小说家。其中以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如《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等,均被推为18世纪启蒙文学的杰作。
《查第格》(1747)借助古巴比伦青年查第格的坎坷命运来嘲笑那些秉持迂腐爱情观的人。主人公查第格是个品性高洁的英俊青年,他为了保护未婚妻而被打瞎了一只眼,不料他那挚爱的心上人被权贵抢去不久就变了心。查第格几次无辜入狱、险些丢掉性命的不幸遭遇影射了当局司法官员的胡作非为、草菅人命。故事中的国王专横无道、宠信奸佞,后宫淫乱,导致国运颓败,则是对法王路易十五专制暴虐、耽于声色的暗讽。
伏尔泰在《老实人》(1759)中塑造的主人公就是老实人赣第德,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家庭教师邦葛洛斯,他的言行深深影响了赣第德的人生观形成。邦葛洛斯笃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乐观主义哲学。然而,赣第德在四处流浪的跌跌撞撞中见到了各种天灾人祸和社会弊病,遭受了世间的冷漠、欺诈、陷害等种种磨难。这些苦难经历让他知道了这个世界并非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样的说辞不过是维护旧制度和旧礼教的骗人鬼话罢了。而在故事中相信“一切皆善”的邦葛洛斯也没有得到多少善待,其遭遇甚至比他的弟子赣第德更加悲惨。当他们一次次死里逃生、受尽折磨后才明白,“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啊”。老实人赣第德终于醒悟了,他对哲学家大嚷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天主义了。”在故事的大结局中,主人公苦尽甘来,过上了安逸、富有的日子,却又觉得生活烦闷无聊,最终一位老农给出了医烦药方:“劳动可以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饥寒。”由此可知,幸福的真谛就在劳动里。
《天真汉》(1764)以一对年轻人的真挚爱情为主线,描述了天真汉怎样击退侵扰法国人的英国士兵;到王宫受赏时又怎样遭到诬陷被投进巴士底狱;圣·伊佛小姐为了营救丈夫又怎样屈服于权贵失去了贞节,最后羞愤死去。通过将天真汉纯真、善良、勇敢的行为与法国教会虚伪、狡诈、残害百姓的可耻行径相比较,无情地揭露了法国教会对人们的愚弄和迫害。
伏尔泰的这些哲理小说看似虚妄离奇、荒唐可笑,却在现实生活中有真实的指涉。朋友们都说伏尔泰是个喜欢记仇的人。他受过的那些伤害可以一笑而过,但没有一笑了之。他把耳闻目睹的许多恶人、丑事和悲惨事件写进小说中,以假讽真,指桑骂槐,肆意嘲笑和抨击,因而法国和欧洲有不少统治者把他的书列为禁书。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关进监狱期间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书后,才发觉,他的王国就是被这两个人攻陷的。
笑是最有力的武器
人们常把生活比作镜子,面对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伏尔泰深谙这个道理,练就了笑对挫折的能力。不过,他早年身处逆境时就笑得很勉强,他说:“我狂笑,是为了防止疯狂。”笑着笑着,他把笑演练成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每每遇到艰难曲折,总是一笑而过;笑着笑着,他的仁慈和宽厚提升了笑的温度与热度,给周边的世界带来了强烈的光亮与温暖;笑着笑着,他的笑越来越有力量,如同神枪利箭,既可抵挡来自专制政府的迫害和打击,也可驱逐来自世俗和宗教的魑魅魍魉侵扰;笑着笑着,他脸上的笑仿佛变成了一张人类交往的通行证,付出了善意,收获了友谊。他由法国走到英国、荷兰、瑞士、普鲁士,无论走到哪里,他的笑容便会打开人们紧闭的心扉,脚下的道路也日益宽广起来。他的作品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敌对势力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强。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伏尔泰的笑内容很丰富。欧洲的作家们对他的笑进行了多样化的描绘:慈祥的微笑、轻蔑的冷笑、讥讽的嘲笑、挑逗的大笑、示威的狂笑等。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法朗士曾这样描绘:“笔在伏尔泰的指缝里一面飞奔,一面大笑。”笔下的文字连珠炮似的射向了他所嘲笑的各个对象,如专横无道的国王、操弄权力的奸臣、草菅人命的法官、愚弄百姓的教会神职人员、战争贩子、愚昧无知者等等都在其中。官府越是要查禁销毁他的作品,他的读者却越多。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敌对势力,伏尔泰有时笑得也很艰难。法国文豪雨果说:“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伏尔泰的伟大就在于当他处于艰难困苦或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总能从容应对、化怒为喜,在轻蔑一笑中展露出顽强不屈。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
很久以来,伏尔泰一直推崇开明君主统治,认为有了聪明睿智的好国王就能创造出美好的社会生活。1736年,42岁的伏尔泰遇到了向他求教的普鲁士王储腓特烈。腓特烈崇拜伏尔泰的渊博学识和幽默文笔,伏尔泰喜欢腓特烈的聪明好学、志趣高远。两人一度视彼此为知己,建立了亲密的通信联系。1740年腓特烈继位后大权在握,便多次盛情邀请伏尔泰到普鲁士去。1750年,伏尔泰终于动身来到普鲁士,住进了腓特烈二世建在波茨坦的无忧宫,成了这个所谓“开明君主”的座上宾。他原以为腓特烈能够接受自己的治国理念,却不料每天只是为爱好文学的国王修改诗文,似乎成了国王装点门面的工具。他原以为普鲁士有了腓特烈这样才智杰出的好国王就能成为“北方的雅典”,却不曾想腓特烈与其他封建统治者毫无二致,他穷兵黩武,急于扩张,反而把普鲁士变成了“冰冷的斯巴达”。日子长了,腓特烈也失去了对伏尔泰的崇敬感,又讨厌他身上那种法国文人固有的自由傲慢姿态。伏尔泰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他笑得也越来越羞涩,于是声称自己“赞赏普鲁士国王的才智,但绝不是他的党羽”,然后选择了离开。
然而,他又被法国当局拒于国门之外。年届花甲的伏尔泰日暮途穷,却不忧不惧,仍然笑对窘境。1754年,他来到了瑞士都城日内瓦,在近郊普兰京斯买地建房(名为“德利斯”,意为“快乐山庄”),打算在这里安度晚年。不料仅仅过了3年,由于他和百科全书派在新出版的《百科全书》中批评了瑞士的文化而遭到瑞士政府的驱逐。频频的打击没有让伏尔泰气馁,他依旧风轻云淡地笑对,还幽默地说:“在这个地球上,哲学家要逃避恶狗的追捕,就要有两三个地洞。”他在日内瓦、洛桑以及法国与瑞士交界的费尔奈分别建造了三个住所,在这三处住宅中尤以费尔奈的家营建得最为成功。
伏尔泰64岁时在费尔奈买到一个废弃的庄园,建成了第三个住所。如同蝶儿追踪花香,各地拜访他的学者、名流趋之若鹜。短短几年间,他的小楼已拥挤不堪,只好扩建两翼以纳四方宾客,他戏称自己是“欧洲旅店的老板”。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还在费尔奈创建了制表厂、丝袜厂、花边厂、学校、剧院、教堂、医院等一系列生产和服务设施。他还自做广告推销产品,比如把他的钟表卖给了正在作战的双方——俄国女皇和土耳其国王;把第一双丝袜寄给法国的旭阿索公爵夫人,使他的丝袜成为欧洲贵妇和名媛们的抢手货。由于他的成功营销,费尔奈小镇如同他小说中的黄金国一般富裕安乐。他在这里住了20年,把一个原来只有几十口人的贫穷小村发展成为拥有上千人的繁华小镇。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费尔奈族长”,还把这个小镇称为“伏尔泰小镇”。

伏尔泰自年轻时起就喜欢打抱不平,直到晚年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专制与暴政的抗争。对于遭受暴政、酷刑、战争和宗教迫害的民众,他都要施以援手。在费尔奈安居后,他笑着接收了瑞士临近的一批难民,为他们重建家园,并给予法律和生活各方面的救助。1762年3月,伏尔泰听说在法国图卢兹城的新教商人卡拉斯涉嫌杀死了想皈依天主教的儿子马克,被天主教法官判处车裂酷刑并没收了所有家产。卡拉斯夫人哭诉无门,生存无着。伏尔泰觉得这是一种惨无人道的宗教迫害,他接济了这个不幸的家庭,了解到其中的冤情,便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历时3年多亲自搜集证据为其伸张正义、奔走呼号,终于使卡拉斯一家的冤情得到昭雪,家产得以返还。卡拉斯冤案的平反,影响了整个欧洲,很多人都找他寻求法律和道义上的援助,直到他80岁还在帮人打官司,并且赢得了“欧洲的良心”和“社会改革家”的称号。
伏尔泰不只是个勤勉的学者与作家,他也是一个善于劝勉劳动的教育家。晚年的伏尔泰仍然忙着阅读写作、开垦荒地、种植花园、改造住宅、为居民们建造农舍、改良动物品种等等,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他一生以劳动为乐,勤于笔耕,共写下了50多部悲剧和喜剧、2000篇(部)论著和小册子,以及两万多封书信。截至2020年,后世学者们编辑出版的《伏尔泰全集》已增至220卷之巨,其中的《哲学通信》《哲学辞典》《查理十二传》《路易十四时代》《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风俗论》等哲学和史学专著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他笑到了最后
从出生到死亡,伏尔泰总是以多样化的笑容面对世界。即便死神来敲门,他也忘不了开个玩笑,表现出对死亡的达观态度。据说伏尔泰在费尔奈建造小教堂时,特意在教堂的后墙脚下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墓穴,并囑咐家人说,在他死后将棺材的一半伸进教堂里,另一半埋在教堂外,若是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光明正大地从教堂里升天,如果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就从另一头悄悄地溜走。

伏尔泰在费尔奈住了20年,梦牵魂绕的却还是巴黎。路易十五去世后,84岁的伏尔泰终于回到了阔别28年的巴黎,他像一个凯旋的英雄,沿途受到人们的欢呼和簇拥。1778年3月30日,伏尔泰出席了法兰西学院大会并当选为院长。当晚法兰西国家大剧院还上演了他的悲剧《爱琳》。当伏尔泰来到剧院包厢时,全体观众起立为他欢呼,有一位演员还跑上来为他戴上了桂冠,伏尔泰笑了,说:“你是要我在光荣中死去么?”这句话竟成了他璀璨人生的结束语。远途归返的劳累与兴奋让伏尔泰病倒了,5月30日夜他永远地睡去了。
伏尔泰爱笑,即便在他死后,他的笑容仍被作家和艺术家们争相再现,其中影响最大的艺术品是法国雕塑家让—安东尼·乌东为伏尔泰制作的雕像。1778年2月,当乌东得知伏尔泰回到巴黎后就立即拜见了这位行将就木的老者,乌东捕捉到了伏尔泰当时的表情特征:疲惫的脸,脱落了牙齿的嘴,低垂的脖颈,而他的微笑和强烈的精神活力从深邃的双眸与扬起的眉毛间流露出来。凭借这次会见,乌东为伏尔泰制作了几十款塑像,有胸像也有坐像。后来的艺术家们依据乌东的模型又创作出了各种多介质的形象化作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突出了伏尔泰睿智、慈祥和含蓄的笑容。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演说》中赞叹伏尔泰的笑:“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