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复述的三个妙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m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述课文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了,下面笔者主要就自己在复述课文方面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借助图片,再现情境,促进复述。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常常配备一些插图。对小学生来说,大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总是爱被一些直观形象的画面所吸引,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图片,再现情境,以帮助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长城》一课时,课后有一道习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整个课文内容,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要对课文有基本的概述。在教学时,怎样才能使学生出口成章,尽快回答完这个问题呢?笔者主要采取了复述引路的方法。为了降低学生的复述难度,教师让学生首先仔细阅读每一句话,并且和课文中的插图结合起来,找出对应的内容,并说说课文是如何细致地对长城的每一处地方进行描写的,然后再让学生把这几幅图的意思连起来的说一说,这样教学,不及降低了学生的复述难度,而且也完成了课后习题,这样学习简单轻松,提高了学习效果。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对于《长城》这篇课文来说,结合教材中插图较多,并且与文本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在学生复述课文时,就可以采取借图复述的方法,这样复述课文,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复述效果显著。
   二、提炼词语,积累内化,高效复述。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词语不仅本身包含着深刻的意思,而且与全文思想内容或者行文线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就可以从提炼词语入手,找出文中关键性或者代表性的句子入手,连词成段,连段成篇,帮助学生复述课文。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这是一篇按照作者游览顺序描写的课文,在教学时,笔者就采取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复述的方法。首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每段话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并且从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性的词语,就这样,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按照游览顺序提炼出了“罗甸、溪流、动口、外洞、内洞”等词语,在学生找出这些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如何围绕着这些词语进行描写的?怎样才能抓住这些词语把内容扩充完整?就这样,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下,连词成段,连段成篇,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课文复述,并且为教学拓展活动中的“我是小导游”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每段话独立成段,段与段之间联系起来又是一个整体的文章有许多,要想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课文复述,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炼出有价值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效复述奠定基础。
   三、段意叠加,接力识记,优化复述。
   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虽然不再要求教师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但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点还是必须的。在复述课文时,有些课文的篇幅很长,看似复述课文比较困难,其实,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许多段落的内容之间虽然相互展开,但是其内在联系还是比较紧密,因此,在复述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一段一段内容的主要意思展开,再串联到到一起,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文本复述。
   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结合每段话的特点,在复述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把段意连接起来进行复述的方法。例如课文第一段首先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自然段讲了为什么说搭石是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第三段讲了“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的由来;第四段讲了人们如果经常到山里来,会遇到怎样的情景……。在学生复述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每段话的段意说一说,然后,在想段意的基础上扩充文本,围绕着段意把这段话的内容说一说,就这样,围绕着段意把相关内容串联在一起,就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对课文的复述。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死记硬背段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的了解与掌握还是必须的,只有当学生对每段话段意真正把握的基础上,复述起课文来才更加轻松自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复述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复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找准复述的突破口,让学生复述起来有据可依,有路可循,从而使学生的复述显得更加轻松。
   李才举,教师,现居山东郯城。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完成的。文本解读要想得出对文本主题的认识,既取决于学生的解读过程,也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一般来说,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认识进行充分的碰撞,那形成的认识就会非常丰富,而在认识丰富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机的引导,教学效果就会更好。在这一思路之下,笔者发现在语文
《观潮》一文中第一段第三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此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和最具表现力的夸张手法,由远到近,从形状、色彩、声音、气势四个方面表现了海潮雄奇壮观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这是海潮图轴中夺人心魄的一幅风景画。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细化朗读,从标点和句式上细品其妙处,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内容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准。而高考作文,则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考作文尤其是其命题走向,对于中学作文教学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高考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我国的高考作文也经历了重大变化,从命题的形式到写作的要求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一、30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变迁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
在指导学生背诵《离骚》的导语中,我说道:《离骚》是屈原留给这个世界的绝命书。在这封遗嘱里,他告诉关注他的人们,他本来不想死,又不得不死的心结,他曾经做过不死的努力,但最后失败了。他的死绝非一时冲动,而是苦思冥想、蕴酿长久的理性行为,因为他活着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帮助楚王实行美政,而且连自己的清白都无法证明。他的死是对楚国政治现实中那些居心叵测的政敌们的控诉,是他在饱受侮辱和损害时仍保持高
巴西的保罗弗莱雷在著名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须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渐加深对个人与国家,
初读史铁生是在大学时候,是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的,读罢让我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那份激动。那段知青生活让史铁生失去了最宝贵的健康,也暗淡了最绚烂的青春,但文中却没有一丝灰暗。对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他爱得那么深厚、那么质朴,质朴得就像那遥远的清平湾。它是小说,我却从中读出了散文的荡气回肠。文章中那份对土地和生命默默的关怀,强烈而持久地震撼着一颗年轻的心灵。  今天,轻轻翻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
编者的话:  学术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专栏选取近年在语文教育研究诸领域有创新价值的代表性论文、论著,放置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评析。评析跟论文、论著构成对话关系,目的是传播语文教育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构筑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平台。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
张安群/执教 王世发/点评    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读不完的诗词歌赋,看不尽的经史子集,将五千年的悠悠岁月汇成一条文化的河流,融入我们精神的血脉。儒家的积极有为,道家的超然通达,纵横家的智谋权变,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又将接受一份历史的馈赠。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策》,去欣赏《触龙说赵太后》。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启迪呢?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打上问
200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仍是浙江省自主命题,与往年相比基本稳定。总体来说,题量及难度与去年持平,个别考点有所调整,没有过偏题、过难题和怪题。全卷除作文外,较难题目分值占1/3左右。整个考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积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注重基础,回归课本;注重生活,关注文化;注重能力,体现思辨。这套试题,延续了往年自主命题的基本风格,在整卷结构、各大块分值不变的前提下,力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