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流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6265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准。而高考作文,则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考作文尤其是其命题走向,对于中学作文教学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高考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我国的高考作文也经历了重大变化,从命题的形式到写作的要求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一、30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变迁
  
  纵观30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特点,引领了当时语文高考作文的发展方向。
  1.直接命题
  直接命题就是由命题人直接给出命题,要求考生依题写作。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8年这21年中,直接命题作文大致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次。比如1977年北京市语文高考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82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的《习惯》、1991年的《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的《尝试》。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自主命题,直接命题又强势出现。尤其是2007年,在全国18套作文题目中,直接命题有6个。而上海市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高考作文都是直接命题。
  直接命题这种形式比较传统,也是中学生练习时间最长的一种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题目对考生的限制性,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否则,一旦出现跑题、偏题情况,作文成绩将不堪设想。从这个角度来说,直接命题的作文难度较大。其次,所有学生同写一篇作文,具有可比性,容易甄别较好的作文。
  然而,直接命题同样具有明显的缺点,一是不利于学生发挥。不少考生在考场上面对陌生的考题,一时调动不起记忆,加之时间有限,只能临时瞎编以应付了事。这类高考作文难以出现上乘之作。二是直接命题多少会助长老师、学生的猜题、押题之风,这也与高考作文的初衷相背离。三是评阅教师把握评分标准比较困难。因此,改变或改善直接命题这一形式势在必行。
  2.材料作文
  它是由命题人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材料作文根据提供材料所凭借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响材料和实物材料。高考材料作文主要是提供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考生依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按要求进行写作。从1978—1998这20年中,语文高考材料作文占了80%左右。形式也先后经历了缩写(1978年),改写(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写读后感(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自主拟题写作等。
  与直接命题相比,材料作文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提供了一定的材料,解决了考生“无米下锅”的窘境。其次,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避免了考生因审题不当而出现跑题的现象。第三,为阅卷老师提供了一定的评阅标准,避免了因个人好恶而影响考生作文成绩的现象。
  但是,材料作文仍然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考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仍然受到较大的钳制。在材料作文中,材料是依据,考生必须使用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这样,考生的思维基本上都被束缚在材料中,考生想要进一步发挥自己思考、想象的空间比较困难。也正是由于材料作文的这一缺点,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便应运而生。
  3.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指由命题人提供一个话题,考生根据这个话题展开想象和思考从而完成作文。从1999年正式登上语文高考试卷以来,话题作文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不论是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试卷,话题作文都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1999—2007这九年中,语文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的比例高达100%。
  相对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在立意、选材、文体方面都更加开放。话题作文虽然也提供材料,但材料只是一个话题,只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考生在作文中可以引用这个材料,也可以抛开材料。因此,话题作文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开放性。考生在内容、形式上都具有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由于话题作文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写作的自主性,近几年,各地涌现出不少考场佳作。比如《赤兔之死》《东坡的选择》《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等。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性,话题作文也有自己的弱点。首先,话题的范围容易流于宽泛。由于缺少必要的限制,一些考生往往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乃至胡编乱造,大大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其次,难以考查考生对基本文体的掌握情况。由于话题作文在形式方面过于开放,考生对于一些文体的基本格式不够熟悉,写出来的作文成了“四不像”。
  4.题意作文
  题意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命题形式。其特点是有材料无话题。考生需要首先理解材料的立意,然后将它转换为话题作文,自己定出合适的话题。比如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就采用了题意作文。其中所提供的材料是“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结果由于能力不够,反而被牧羊人抓到了。”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标题,但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题意作文的优势在于不限制话题,让考生自己确立话题,自己立意。这样考生的自主性更大,但同时这也正是它的缺点。相对于话题作文,题意作文的难度大了一些。有些考生由于存在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难,无法确定出适当的话题,进而无法立意,难以写好作文。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题意作文在高考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
  
  二、30年高考作文命题题材变迁
  
  1.题材更加丰富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这30年中,语文高考作文题材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从聚焦时代热点到关注个体人生;从注视外部世界到感受自我心灵;从政治到道德;由文化到哲学。这种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关注政治。主要体现在1977年和1978年两年。如197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广东高考作文题《大治之年气象新》,197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刚刚结束了“文革”,人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一切向前看。命题者期望通过高考作文命题,让人们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国家在结束“文革”动乱后的命运。
  第二阶段:聚焦环境。从1979—1989这十年中,全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将注意力集中到环境上来,包括环保和育人两个大环境,其中主要是育人这个环境。比如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3年的观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一个地方挖”写自己的思考、1986年的《树木 森林 气候》、1987年的《关于如何培养游泳运动员》等。因为这十年是中国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十年,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合适的环境。鉴于“文革”中种种迫害人才的恶例,探索培养“四个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成长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命题者希望通过这些材料,积极探讨如何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阶段:道德反思。主要体现于1990—2001年间。如1992年的关于马路上玻璃罐的“命运”的反思、1996年的“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1997年的关于“助人为乐”的讨论,1998年的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2001年的《诚信》等。在这十二年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赚钱,一些人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横飞,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道德底线一次次被冲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建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就显得非常必要。命题者希望通过考生的思考、考生的声音来呼唤人们的良知、构筑坚实的社会道德防线。
  第四阶段:感受心灵。从2002—2007年,语文高考作文命题题材有了很大的转向:命题所提供的材料从思考外界转向发现自我,感受心灵。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直接命题,题目都非常温馨,清新浪漫且富于诗意。如2005年北京卷的《说“安”》,2006年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江苏卷的《怀想天空》、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天津卷的《有句话常挂在耳边》等。这些话题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各地考生的热烈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步入新世纪,人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讲究个性、追求多元的时代。面对着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观念的灌输和纪律的强化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提醒,在别人的提醒中进行反思、感悟。因此,高考作文命题也顺势转向,给考生提供一些可以让他们反思、体验、感悟的话题,让考生从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发现、去表达。可以说,高考语文作文题材30年的变迁是伴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一代代人对时代、社会、环境、自身的反思而前行的,反映了人们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点点轨迹。
  2.取材更加广阔
  从1978年高考作文开始提供材料以来,其取材来源越来越广阔,有报刊文章、漫画作品、寓言故事、广告词等。如1983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一个地方挖”,1996年的“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2007年全国卷Ⅰ的“摔了一跤”都取材于漫画;2003年全国卷、2004广东卷、2005年山东卷、2006年全国卷Ⅰ的话题都是取材于寓言故事;2006年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取材于唐诗;而2007年辽宁卷的 “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则是一句广告词。高考作文取材来源的多样性,反映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到宇宙,小至滴水都可以成为取材的来源。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考生生活,越来越能激发考生的思考,越来越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三、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文体变迁
  
  1.文体全限
  文体全限是指高考作文的文体是有明确规定的,考生只能按作文要求的文体写作,否则就不能得分。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文体限制,考生必须明确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文体全限主要体现在1977—1997年这20年中。在这20年中,每年的高考作文对文体都有明确要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无论哪种文体,都有明确的要求。如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而不能写成诗歌或其他文体。1983年的作文包括小作文、大作文两篇。在小作文中,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能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1993年要求考生为所提供的材料(梧桐树老皮剥落)写一篇记叙文。1994年要求考生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回顾这20年,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之所以非常严格,主要原因在于这20年中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其“工具性”上,而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必须系统地、科学地抓好语文的各项训练,包括语文作文的文体训练。
  明确文体要求,能让学生明确不同文体的特点,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明确文体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发挥,抑制了别的文体。事实上,对于同一题材,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既能增加体裁的丰富性,也能够发挥考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
  2.文体半限
  文体半限是指在高考作文中对文体进行放开的同时,仍然有部分限制。从1998年开始,语文高考作文放开了对文体的限制,但是,诗歌、小说、戏剧仍在受限制之列。1998年关于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话题作文,在要求中,明确写到“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作文,其要求为“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直到2007年,文体半限仍然在使用。
  文体半限,主要限制的是诗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诗歌难写,多数考生驾驭不了这种文体,而且诗歌也不在中学生练习的常用文体之列;二是对诗歌的评阅非常不易,标准很难把握。
  3.文体不限
  文体不限是指在高考作文中完全对文体不做任何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文体。文体不限出现在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此后一直到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均是文体不限。与此同时,参加自主命题的部分省份高考语文作文也不限制文体,比如2004年辽宁卷,2005年湖北、山东、广东、福建卷,2006四川、安徽、江西、湖北、天津卷,2007年宁夏、海南、山东、四川、安徽、江西、湖北卷。
  文体不限放开了考生的手脚,让考生拥有更多的写作自由。但与此同时,也容易让部分学生淡化对文体的练习,掌握不了必要的文体规范。正因为如此,一些省份仍在高考作文中有意识地对文体进行限制,比如2005年北京卷就明确要求考生以“安”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而较多的省份则是限制诗歌进入写作的文体之中。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三十年的变迁。不论是命题形式的变迁、命题题材的变迁,还是文体要求的变迁,都是一代代语文工作者艰苦探索和努力的结晶,是我国高考作文考试的一笔笔宝贵财富。回顾历史是为了前瞻未来,相信语文高考命题的梳理和总结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些许帮助。
  [作者通联: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国古代文学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更新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弘扬古代文学的精神传统,传承并且创新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推动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这就暗示了作者对地坛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文题点明故事,地坛饰以情感。  我与地坛
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其中明确规定了语文高考的必备知识,第一项就是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更是体现出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因此,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用板块的备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高考的“依学设考”,充分备考,进而“以考促学”,使得学生真正获得高考需
我们不妨先谈“逍遥”,再说“游”,而后诠释“逍遥游”。  谈起“逍遥”一词,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庄子,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其实,“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礼记·檀弓上》有“孔子早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的记载,《诗》中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诗经·郑风·清人》)的歌唱,屈子有“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远游》)的行吟。这些语典中的“逍遥”,是对于叙述对象和抒情主人公形体徬徨徘徊的描述
一、60年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历史视角    建国以来,60年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就是课程范式演绎的过程。“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S·Kuhn)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在这个古希腊已有的词中,库恩赋予了其科学哲学的新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共同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①库恩否认了科学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式发展这个旧命
当前,深度学习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认识深度学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也就是判断学习是否具有深度,关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文本的意蕴如何为学生所领略,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越具有深度,文本意蕴的彰显也就越加顺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意蕴的彰显只有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深度解读应当是相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
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仍然在两个极端跳跃,要么“死于章句”,要么“废于清议”。“死抠章句”、“一味清议”也正是形成中学文言教学一直以来高耗低效态势的原因。  如何在“章句”和“清议”的两极中寻求平衡点进而改变文言教学高耗低效态势,应该是我们走出文言教学困境思考和实践的着力点了。  我们认为,用现代言语实践激活文言教学,是走出文言教学困境的科学之路。“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语言运用的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完成的。文本解读要想得出对文本主题的认识,既取决于学生的解读过程,也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一般来说,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认识进行充分的碰撞,那形成的认识就会非常丰富,而在认识丰富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机的引导,教学效果就会更好。在这一思路之下,笔者发现在语文
《观潮》一文中第一段第三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此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和最具表现力的夸张手法,由远到近,从形状、色彩、声音、气势四个方面表现了海潮雄奇壮观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这是海潮图轴中夺人心魄的一幅风景画。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细化朗读,从标点和句式上细品其妙处,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