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言语实践激活文言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仍然在两个极端跳跃,要么“死于章句”,要么“废于清议”。“死抠章句”、“一味清议”也正是形成中学文言教学一直以来高耗低效态势的原因。
  如何在“章句”和“清议”的两极中寻求平衡点进而改变文言教学高耗低效态势,应该是我们走出文言教学困境思考和实践的着力点了。
  我们认为,用现代言语实践激活文言教学,是走出文言教学困境的科学之路。“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语言运用的教学”①。文言文教学属于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也应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进入文言文的教学一定会引来诸多误解。也许有人会质疑,你所说的语言运用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吗?是把所学习的文言中的名句插入现代文写作中吗?是用浅易文言完成现代写作任务吗?除此而外,还有文言教学语言运用层面的东西吗?紧接着他们也许会现实地提出反驳,第一种,学生厌烦,再说各种翻译的教辅书多如牛毛,学生也懒得自己去翻译,平时只是背背翻译应付考试罢了。第二种,学生写作时倒有一些“显示文化”的强行插入。第三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切实际的,《赤兔之死》的个案出现后,各类专家都声明这没有普遍意义,不值得提倡。
  上面的第一、二种质疑是对文言教学语言运用的浅层理解,第三种质疑倒是有所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定位就只在阅读层面而根本没有涉及用浅近文言写作这个语言运用层面。
  我们文言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即文言教学中的现代言语实践并非只指疏通文意的文言翻译,也并非只指在现代文写作中生硬地插入文言名句。我们主要指的是在文言词、句、篇的学习中,融入更为广泛的仍有实际应用的现代言语实践成分。“现代言语”绝不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运用,但带有文言典雅特质的书面化更能突出现代汉语的运用,也是最为普遍的现代言语状态。“文言,它依然是一种活的语言,是一种还在继续使用的语言”②。这种“继续使用”,绝大部分就体现在有文言典雅特质的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的现代言语实践中,也小范围地体现在当今口语听说和浅近文言写作的现代言语实践中,这种“继续使用”是在现代言语实践中的继续使用。交融了文言中鲜活要素和它本身时代活力的现代言语实践一定可以激活文言的有用性,也一定可以激活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
  我们立论的第一个理由,是在现代汉语的言语实践中已然融入有生命力的富于文言特质词句的现状,表明现代言语实践可以激活文言文教学。
  首先,从理论上讲,“文言白话并非泾渭分明,古今汉语宛如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下游之水上游来,白话中‘活’着文言”③。我们的现代汉语写作很大程度上借用着有生命力的文言词句,这样的借用使我们的现代汉语写作散发着汉语特有的文化芬芳,这样的写作也才是地道的汉语写作。虽然,我们不主张大面积用文言哪怕用浅近文言写作,但是至少在现代汉语的言语实践中融入有生命力的有文言特质的词句确乎体现了现代汉语言语实践的正道和地道。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④。
  其次,从成人言语实践的示范性看,成人的言语实践主要集中在科学言语和艺术言语的实践上。大凡优秀的科学言语尤其是艺术言语都融入了优秀文言语言的因子。我们看王充闾、伍立扬这些人文学者的散文,听杨叔子、杨振宁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演讲,都可以领略到一种现代言语中融入文言语言因子所带来的典雅精致的表达美。
  贾平凹、楚楚的散文写作,也在遣词造句的文言特质中,表现出了汉语文表达的典范地道性。“楚楚汲中国古典诗词之源,加现代诗之精华,以自己的少女情怀,培育出国色天香。语言在她的运转下那样精致,那样自如”⑤。我们多让学生阅读、模仿这样的现代汉语文表达,学生的文言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再则,从学生言语实践的现状上看。我们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精粹汉语的言语实践。目前,充斥中小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是大量的港台方言、网络语言,好像除了“哇噻”就没有表达情感的词了。“现代语文教育面临着精神贫困和语言低俗的双重威胁,所以我们更应致力于开发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库”⑥。大家在现代汉语写作中对文言语言因子的运用往往是不着痕迹的,是深层次的运用。对学生而言,即使能浅层次地运用也能起到激活文言学习的功效。即如新课程中关于文言“背诵”的要求,如果仅仅使学生背诵成两脚书橱而“对其中的诗文名句,口头发言不能脱口而出,下笔作文不能旁征博引,即使他们能够读懂浅易文言,又有何用处?”⑦
  我们立论的第二个理由是在文言词句篇的教学中融入现代汉语的言语实践将更能激活文言教学。其实,现代汉语言语实践和文言教学存在着互相激活的作用。就文言教学本身而言,在文言词句篇的教学中融入现代汉语言语实践从而激活文言教学是更重要的层面。在文言文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中,我们要始终贯穿正确的过程和方法,这个过程和方法就是以现代汉语的言语实践来掌握文言阅读的知识技能,从而在文言阅读中获得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
  1.文言的词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文言活用、句式等的知识,我们始终要学生从成语中找例证,从现代汉语中找例证。
  
  这样的例证具有广泛意义,因为古今汉语同源。这样的例证也是我们锻炼汉语精粹语言的范例。
  这样从现代汉语言语实践角度教学文言知识,学生还会有“对学习文言的抗拒心理和厌倦情绪”⑧吗?我看不,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再也没有“学非所用”⑨的感觉了,有的只是文言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学有所用的快乐和兴趣。我们不能就文言教学文言,否则,学用脱节,势必会使学生罹患文言学习的疲劳综合症。在高中学生面临像《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论语孟子选读》这样的成年累月的文言文集中选修的学情下,我们尤其不能就文言教学文言。
  2.文言的写作借鉴。借鉴主要指从文言文的章法中学习现代汉语的写作方法。这也是从“用”的角度唤醒学生学习文言的热情。清人李扶九所编的《古文笔法百篇》中有丰赡的写作方法示例,就中学文言名篇看,如“题字生情法”(柳宗元《愚溪诗序》中以“愚”生发抒情),如“一字立骨法”(刘禹锡《陋室铭》以一“陋”字立下全篇主旨和结构)。此外贾谊《过秦论》的“波澜纵横法”,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起笔不平法”,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以小见大法”,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无中生有法”,王勃《滕王阁序》的“华丽法”等等,不一而足。笔者近年尝试的仿照文言片断进行论证方法系列小作文训练就很有成效。这样的现代汉语言语实践既有激发学生深入研读文言文本的功效,又有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有效长进的功效。
  3.文气再现翻译法。文气再现翻译在追求翻译“信达”的同时不拘泥于文言翻译的形似而追求神似,翻译出文言特有的味,翻译出文言特有的气。因此,文气再现翻译也就不同于单纯的文意疏通翻译。文言文中丰富的语气助词,长短参差、骈散相间的句式,都是有味的、有气的,文气再现式翻译的现代汉语言语实践是可以帮助我们从文本中真切地感受气、体、味的。文言虚词用法、句式特点等在这样的现代汉语言语实践中也轻松有趣地得到了掌握。笔者在教学《阿房宫赋》时,引导学生对“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的翻译就是一种文气再现的翻译。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译成“(忽然间)渭河暴涨泛红腻,(原来)是美人泼了胭脂水”。译文中“忽然间”、“原来”的加入就准确传达出了“也”这个语助词的惊叹气味。
  4.以巧妙的现代言语实践实施文言文本内含的思想情感教育。“通过具体生动的言语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特征之所在,也是优势之所在”⑩。笔者教学中对《阿房宫赋》中“使负栋之柱,多于……”一段的改写,而后与原文的比较,揭示此段文字含义的仿句练习,就是在这样的文言教学中巧妙的融入现代汉语言语实践。改写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山之巨木”,两相比较,原文“多于南亩之农夫”更能揭示“阿房宫的建立是以百姓亡命、人口减少为代价的”的深刻题旨。仿句练习是用“阿房宫的建立是以……为代价的(基础的)的”句式概括这个文段的含义。这样的现代言语实践既落实了文言和现代汉语双重言语形式的教学,又激发了学生对秦王朝统治者荒淫无度、荼毒生灵的痛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了荒淫奢侈败身亡国的人生教训,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和正确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5.借助现代方言口语激活文言实词的学习。现代方言口语有时保留着极典雅的文言词汇,大俗中包含大雅。陕西王婕老师巧妙地利用汉中方言口语进行文言实词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例举如下:
  
  6.引导学生对所学文言进行现代读解。对古典名著进行现代评析式的读解成为当今汉语文读写的一道亮丽景观。马瑞芳的“说聊斋”,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说红楼”,甚至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在中学生中的影响之浓烈出人意料。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中学生对这种阅读文言名著方式的认同心理,进行以现代言语形式读解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在尝试以现代言语读解文言之前,对文言本身已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读解。更主要的,这样的教学也是对他们品评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对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高品位的教育。学生有时是成篇的品评文章,如《说服人人都会,各个招数不同——中学文言文中的说服艺术》。有时是类似中国古典评点式读书的一两句评点,这样的评点或白话或文言,如我班学生对《阿房宫赋》开头四句和末节一句话评点的练习,就多有精彩之作。
  2006年暑期,笔者所教班级集中阅读了《聊斋志异》,这是热门文化;阅读了《郑板桥家书》,这是校本教材;阅读了清人张潮《幽梦影》,这是我的力荐之作。要求学生读后或段落眉批,或章回总评,或全书综评。我鼓励学生说,“二十四史”有“毛(泽东)批本”,现在你对三本书有了自己独特的评点,也就有了“×氏评点本”了,虽暂时未达“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水准,但日日精进,也会日臻佳境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开学初上交的评点本就很有一些“善本”。
  我们立论的第三个理由是让学生尝试浅近文言写作也有例有据了。
  首先,作为一种文言阅读教学中的言语教学策略,浅近文言“写”的设计在激活文言阅读教学上确实是有趣、有效的。黄厚江老师讲《阿房宫赋》,就有这样的有趣有效的设计。概述文章内容,黄老师设计以下填空题:
  (1)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珍)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2)全文可浓缩为三个字:(奢)→(亡)→(鉴)。
  (3)为强化主旨理解,体味豹尾之妙,黄老师还自写了一个结尾,请学生与原文结尾进行比较: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笔者平时的文言教学也自觉运用浅近文言写作,用这种现代言语实践激活文言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笔者为了使学生趣味性地理解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表示比较的固定句式,特设计了一道题目——把下列现代汉语句子转换成文言句子:1.哥哥不欺负我。2.大伯认为他的帽子美。3.狼与狗哪一个凶?答案分别是:兄不吾欺,大伯美其冠,狼孰与犬凶?(或“狼与犬孰凶?”)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
  其次,浅近文言写作亦已成为日常作文教学、语文竞赛乃至招生考试中屡见不鲜的尝试形式。下面《桃花源记》的学习案例就是浅近文言写作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有益尝试。发挥想象,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积累,以“林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十分好奇地问渔人”为开头,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进行扩写。有同学有这样的戏剧台词:
  (老人):敢问兄台,当今为何世?
  (渔人):阁下可知汉否?
  (老人):我等愚昧,不知汉。
  (渔人):依此云,尔等更不知魏晋邪?
  (老人):是也,请兄台赐教!
  (渔人):自秦后,又经汉,人口达5000万。汉武帝时,抵抗匈奴,张骞两出西域,建丝绸之路,蔡伦造纸,佛教兴盛,实乃太平盛世,约四百年。后经魏蜀吴三国鼎立,风烟又起,现为东晋孝武帝年间,距尔等避乱约有八百载矣!
  (老人):憾矣!错过盛世!真乃“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
  这样的浅近文言写作确实也还是一种当今仍在中学生中实践着的言语形式,尽管这样的实践带有特殊性、另类性。但这种特殊、另类的现代言语实践却能激活我们的文言教与学。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和他们的“弟子”一道尝试浅近古诗文写作的实验有全国性影响。2007年1月15日《新民晚报》报道第五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时援引一位评委的话说:“中学生不妨学点古文写作,对提高学生兴趣有好处。”2006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试题中有一道题目就是让学生写一篇50字以内的文言文,要求用到“之”的三种用法。
  再则,浅近文言写作已成为台湾国文教学标准中的内容。台湾1996年高中国文教学标准中有“熟练写作古文公函”的内容,这已经是较有普遍意义的文言教学的现代言语实践了。确实,台湾的国学教育力度远远超过大陆,即以2007年台湾高考而言,据央视2007年7月4日报道,台湾高考除语文试题中有66%的文言试题外,数学高考卷中亦有用文言命制的试题。剔除命题中的政治因素,我们至少从一个侧面看到文言的现代言语实践的合理性存在。
  “目前在高考中出现的文言写作,其实是古白话作文,也就是我们寻常所说的浅近文言”11。“学生的文言写作,并没有离开现在的生活太远,他们只不过是稍微吸收了古代汉语的一些词汇、句式罢了”12。作为一种高考另类写作方式,我们“对文言写作宜宽容对待”13。笔者曾汇编印发了高考作文中的文言高分作文,让学生就近感受、玩味同龄人的成功尝试,消除他们对浅近文言写作这种现代言语实践的畏难感和陌生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
  最后,浅近文言写作也还是当今成人写作的一种方式,在某些场合下,这种浅近文言写作还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写作方式。上世纪80年代,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信,冯玉祥之子冯洪志致蒋经国的信,都是用文言写的,在海内外颇获好评。东南大学百年校庆时的校歌,是由该校一位教授用浅近文言新写的,亦颇获海内外校友好评。
  笔者在教学《阿房宫赋》后,专门印发了一组“巴蜀鬼才”魏明伦的准古赋体文章,让学生感受感受这位善写准古赋体文章的著名作家的文言写作风采。目前,我们师生正共同关注着近期在《光明日报》上连载的《百城赋》。学生兴趣盎然,文言学习热情高涨。有一个学生还把他任政协委员的爷爷的委员铜牌证书后的赋文抄送给我,作全班交流。不妨抄录如下:“权不在实,爱国则名。事不在多,解忧则灵。斯是委员,亦官亦民。协商是基础,监督无私情。参政有保证,呈诤言于提案。寓视察,显忠诚。编千秋文史,转民意社情,此乃曰‘政协精神’。”综上所述,浅近文言写作确实能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的,提高文言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我们设置好让学生尝试浅近文言写作的情境,把握好让学生尝试文言写作的限度,这种难度略超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浅近文言写作尝试就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而且对学生精粹语言的锻炼,对学生现代汉语表达典雅性锻炼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最后,笔者尝试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说明作以下调整,算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小结: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联系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大量文言现象,理解浅易文言文中的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角度了解、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浅易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阅读甚至写作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并能灵活运用一定数量的名篇。
  ————————
  注释:
  ①④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陶永武:《转变两个观念,走出教学困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10期。
  ⑤楚楚:《淡墨轻衫》,鹭江出版社,1998年版。
  ⑥方智范:《我看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5期。
  ⑦钱吕明:《文言文教学的独立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11期。
  ⑧⑨汪忠信:《21世纪的中学生还要学习文言吗?》,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10期。
  ⑩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12 13 尉天骄:《宽容对待文言写作》,《写作·下半月》,2003年第11期。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中学]
其他文献
经过近十年的热烈争鸣和冷静思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究竟进入了一个什么阶段,在不同群体眼中有着不同的定位,有人说是进入了高原期,有人说是进入了常态期,也有人说是进入了反省期,还有人说是进入了冰冻期。我以为这些都不足于反映宜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真实状态。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不仅体现了教育决策者的前瞻意识和政策水平,凝聚了教育精英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智慧,而且倾注了广大基层教育
“周记导练”就是通过周记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修炼品德,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术德兼修,导练并存”。 “系列”是指为了保证或者说争取实现“导人生、练能力”这个目标,周记的写作就不能随意为之,而应努力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训练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训练的内容包括人生修养、思维素质和表达能力三个层面,每一层面都要构成一定的序列;还有实验的操作,包括引导、批改、评讲和激励等也都要有一套程序,这就成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潘新和的《语文高考“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  【原文提要】本文认为语文科主要测试的是言语能力,基本能力是“三感”,其中“语境感”是中心。因而,语文试题应以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国古代文学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更新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弘扬古代文学的精神传统,传承并且创新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推动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这就暗示了作者对地坛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文题点明故事,地坛饰以情感。  我与地坛
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其中明确规定了语文高考的必备知识,第一项就是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更是体现出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因此,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用板块的备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高考的“依学设考”,充分备考,进而“以考促学”,使得学生真正获得高考需
我们不妨先谈“逍遥”,再说“游”,而后诠释“逍遥游”。  谈起“逍遥”一词,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庄子,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其实,“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礼记·檀弓上》有“孔子早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的记载,《诗》中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诗经·郑风·清人》)的歌唱,屈子有“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远游》)的行吟。这些语典中的“逍遥”,是对于叙述对象和抒情主人公形体徬徨徘徊的描述
一、60年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历史视角    建国以来,60年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就是课程范式演绎的过程。“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S·Kuhn)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在这个古希腊已有的词中,库恩赋予了其科学哲学的新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共同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①库恩否认了科学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式发展这个旧命
当前,深度学习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认识深度学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也就是判断学习是否具有深度,关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文本的意蕴如何为学生所领略,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越具有深度,文本意蕴的彰显也就越加顺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意蕴的彰显只有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深度解读应当是相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