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移动学习资源平台的应用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微信平台的广泛运用,4G网络、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资源平台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应用,移动学习也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微信是一款具有通讯沟通、社交属性、平台架构的移动应用软件,为移动学习资源构建了新的平台和应用方式。该文阐述了微信平台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微信移动学习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设计出移动学习资源平台的框架和分析了平台研究内容及应用。
  关键词:微信;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054-02
  通过微信平台构建一个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利用微信即时通讯、社交等自有交互功能和跨平台特性,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实现在线交流、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微信的概念和特征
  1.1 微信的概念
  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2]。
  1.2 微信的特征
  1)广泛性。据腾讯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突破6亿,覆盖95%以上的智能手机[2]。用户的身份和年龄结构多样,以年轻群体为主,为微信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2)微型性。微信推送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语言、一个视频、一篇文本等;通过智能手机或智能终端设备进行信息的传播,信息发送不定时间、地点,分散的。
  3)易用性。用户不需要学习额外的技术,注册微信公众号,登录自己的公众号,然后关注即可把信息推送给关注你的人群,出可以在公众号中学习,查找资源等。
  4)高效性。用户只需要在移动设备中安装微信,通过网络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互动、管理。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的精确推送为学习者提供了有效的反馈。
  5)多样性。通过微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文字的发送,还可以将图片、视频、语音等进行一对一或群发,让信息的呈现多样化,也更加丰富。平台支持和图片格式、语音格式、视频格式等都是多种多样的,全方位满足用户的需求。
  2 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微信移动学习资源目前的现状
  随着移动学习观念的推广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对移动学习平台开展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移动学习情境来设置相应的移动学习资源地。但移动学习存在学习者“地域的移动性”、“注意力分散性”、 “移动设备显示的局限性”等特性。微信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以微信作为学习平台进行移动学习的研究及应用不广泛,只在课程教学辅助研究中涉及一部分资源建设,这不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缺乏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标准,典型的案例研究不够充分。
  2.2 微信移动学习资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机构借助微信平台开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微信本身的通讯功能,实现移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绝大多数的教育机构只利用微信平台作为媒体宣传工具,真正提供学习资源的信息比较少;未能利用微信平台中开放的接口功能进行二次开发,构建自身的完整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再加上学院现有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的监控、学习结果的评估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功能都未能全面的开展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3 平台的应用研究
  3.1 微信移动学习资源平台设计框架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应具备:灵活学习、丰富互动、功能合理、服务到位、资源多样等,再将移动学习平台融入到微信中,课堂中教师可借助平台进行教学,学生课外可以通过平台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管理都可以通过平台对资源数据进行维护、更新等。基于微信的功能分析和平台支持,移动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3.2 微信移动学习资源平台研究内容及应用
  1)实现通过社交软件开展移动教学,使用微信作为学习空间入口,具有交互功能丰富、用户接入方便、用户粘性强、系统安全可靠、开发成本低等优势,社交软件由情感交流工具变生由、主学习和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2)实现通过社交软件开展移动教学,在现有数字化校园基础上,根据移动学习的教学设备、网络接入、使用习惯等特点,结合移动教学需求,对现有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抽取、转码、整合,然后再推送到移动学习平台。通過此处理方式,不但丰富了平台中的教学资源,还科学合理地利用了网络教学资源。同时,还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基础平台上。
  3)实现基于微信的协作学习环境,平台在传统师生纵向交互基础上,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互,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混合式交互,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教室或宿舍,同学们可以对知识点进行讨论;基于平台的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互式学习。将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过程转变成互动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互相帮助。
  4)实现个性化、可定制的教学空间,平台应提供比传统网络学习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表现形式,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更为智能的互动体验,师生可以设计自己空间的布局与样式,添加、删除内容并且可以共享给他人,设置是否允许他人进行评论等。
  4 结束语
  总之,微信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交互的结合,引导学习者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打破单一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使教学体系更加合理完整,减轻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学习的终身化和社会化,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个性化及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萍. 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及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5): 88-95.
  [2] 刘应芬.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7): 52.
  [3] 孟凡立.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5): 19-25.
  [4] 李娜.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7): 52-55.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如今高校课堂中,学生很少主动学习,教师课堂“满堂灌”等诸多教学问题,该文提出了“自带设备(BYOD) 蓝墨云班课”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学生携带自己的智能移动设备进课堂,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尝试,对传统课堂起到了促进补充作用,实现了信息技術与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BYOD;云班课;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
研究了甲醇燃料在有、无废气稀释情况下的燃烧特性.采用定容燃烧室进行实验,并利用激光纹影技术和高速摄影机对火焰图像进行可视化,研究了不同燃烧初始压力、不同化学当量比
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制作的分子筛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器,减少稀燃NOx排放.稀燃发动机台架实验结果表明,可采用排气中的HC和CO等还原物质对NOx进行选择还原,排气温度在450℃附近时,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系统对生物质的主要组分木质素进行了热裂解动力学研究.在用红外固体压片法研究木质素结构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木质素热裂解的热重曲线.实验结果表明,随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CSAIL)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了一种低成本的传感器手套,旨在使人工智能能够'弄清楚'人类如何通过触摸识别物体。它被称为
采用热重技术对由垃圾可燃物制备的垃圾衍生燃料(RDF)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由微分热重曲线计算了它们燃烧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草木类RDF存在二次着火现象,
对木工板表面火蔓延进行了全尺寸墙角火实验研究,实验是在符合ISO 9705标准的ISO ROOM全尺寸实验装置内进行.通过测量材料表面的温度来研究火蔓延的情况,同时还将火蔓延与火
以多孔介质发动机为背景,用数值模拟方法考察气缸内加入多孔介质蓄热体后对燃烧室内湍流流场及混合气形成的影响.计算基于Antohe和Lage的适用于多孔介质的κ-ε模型,其中引入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