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其它基础科目不同,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如果数学教学不注重教学方式,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极易让小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因此,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就是一些艺术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利用艺术本身独有的魅力,感染教育者,吸引受教育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艺术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使人激动,使人产生兴趣,使人兴奋;第二个功能是让人放松,使人思考,使人感悟。正是因为这两种功能,充分体现了教学艺术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的利用价值。
低段学生还处在六、七岁的年龄阶段,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还是非常天真和幼稚的,他们好玩、好动、爱模仿,喜欢小动物和动画形象,语言富有童趣,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记忆力强,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作为一名低段数学教师,只有牢牢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教学艺术的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新课导入的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第一步。
第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低段学生还是非常有幻想能力的,在教学的开始就给他们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他们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吸引过来,教师就能很好地导入新课,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例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这一课时,开始是以数学王国里的小客人要来参观我们的教室的情境引入的(请5个学生每人手拿一张数字卡片来到教室),这下孩子们马上就坐得很端正了,还做出一副很认真听的样子。接着,我又说了一句:“他们都是乱哄哄地进来的,谁能给这些数字朋友排排队呀?”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以学生表演的形式,巧妙地引入课题,寓教学于情境之中,学生仿佛立即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动画世界里,迅速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之中。
第二,猜谜语导入。低段学生平时很喜欢猜谜语、脑筋急转,还时不时地给我出题目,想要难倒我。在上《认识整时》这一课的开始时,我编了一个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学生兴的趣就一下子上来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钟。”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显得既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使我们非常顺利地进入了这节课的主题。
第三,以动画人物的出现导入。低段儿童非常喜欢看动画片,蓝猫就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卡通形象。在《认识立体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我先出示了蓝猫的形象问学生:“谁来了?”(学生很兴奋,齐声答到:“蓝猫。”)我又紧接着说道:“蓝猫给我们带来了一篮子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的注意力早已经被“蓝猫”给吸引住了,蓝猫的话也成了像圣旨一样必听的东西了。学生们走进了老师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操纵蓝猫来调控这些爱玩、好动的孩子们了。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作为课的引入很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的要求,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很快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堂课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上述这些方法,还有如歌曲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导入等等。做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去研究新课导入的艺术。
二、教学语言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控之中,教师的这一切又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一契机,发挥课堂教学艺术,如一个身体姿势、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向他们传达你所要传达的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那才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教师。
就拿教学的语言美来说吧,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整个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富有童趣的语言更适合低段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0的认识及有关的加减法》中,给1―5的数字按大小排序时,我说:“谁能给这些数字客人排排队?”学生立刻领会了我的要求,从大到小或是從小到大排列起来。之后我又问道:“0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学生就举起了小手抢着回答。还有在写出同数相减等于0的算式时,我又说:“小朋友,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并说出了很多自己的发现。小结时我又说:“同学们可真棒!把藏在算式后面的小秘密全都发现了。原来一个数减去它自己就等于0,也就是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在《认识立体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蓝猫的形象提出教师的要求的。如让学生分不同的实物时,我说:“蓝猫想考考我们,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吗?六个小朋友一起试试看。”在结束课的时候,我说:“小朋友,请你回家当个小小侦察兵好吗?去侦察一下自己家中的物体形状是什么样的。”
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学生很爱听,听了也感觉很亲切。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师已经能亲近学生,学生也能接受教师。这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吗?
三、采用激励措施,优化教学环境
据有关研究显示小学生在竞赛状态中往往能更努力地学习,因而学习效果也更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学习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比一比,谁算得又快有准”、“哪组的解法多”、“谁的方法更巧妙”……。这样,在强烈的好强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都会积极地参与进去,努力争第一,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分组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原则,教师可视情况选择恰当的分组方式。总之,要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让他们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这样,激励效果才更明显,教学效果也更好。
总之,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认真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真正让数学成为学生爱学、愿学的课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就是一些艺术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利用艺术本身独有的魅力,感染教育者,吸引受教育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艺术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使人激动,使人产生兴趣,使人兴奋;第二个功能是让人放松,使人思考,使人感悟。正是因为这两种功能,充分体现了教学艺术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的利用价值。
低段学生还处在六、七岁的年龄阶段,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还是非常天真和幼稚的,他们好玩、好动、爱模仿,喜欢小动物和动画形象,语言富有童趣,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记忆力强,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作为一名低段数学教师,只有牢牢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教学艺术的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新课导入的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第一步。
第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低段学生还是非常有幻想能力的,在教学的开始就给他们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他们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吸引过来,教师就能很好地导入新课,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例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这一课时,开始是以数学王国里的小客人要来参观我们的教室的情境引入的(请5个学生每人手拿一张数字卡片来到教室),这下孩子们马上就坐得很端正了,还做出一副很认真听的样子。接着,我又说了一句:“他们都是乱哄哄地进来的,谁能给这些数字朋友排排队呀?”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以学生表演的形式,巧妙地引入课题,寓教学于情境之中,学生仿佛立即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动画世界里,迅速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之中。
第二,猜谜语导入。低段学生平时很喜欢猜谜语、脑筋急转,还时不时地给我出题目,想要难倒我。在上《认识整时》这一课的开始时,我编了一个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学生兴的趣就一下子上来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钟。”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显得既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使我们非常顺利地进入了这节课的主题。
第三,以动画人物的出现导入。低段儿童非常喜欢看动画片,蓝猫就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卡通形象。在《认识立体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我先出示了蓝猫的形象问学生:“谁来了?”(学生很兴奋,齐声答到:“蓝猫。”)我又紧接着说道:“蓝猫给我们带来了一篮子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的注意力早已经被“蓝猫”给吸引住了,蓝猫的话也成了像圣旨一样必听的东西了。学生们走进了老师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操纵蓝猫来调控这些爱玩、好动的孩子们了。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作为课的引入很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的要求,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很快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堂课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上述这些方法,还有如歌曲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导入等等。做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去研究新课导入的艺术。
二、教学语言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控之中,教师的这一切又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一契机,发挥课堂教学艺术,如一个身体姿势、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向他们传达你所要传达的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那才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教师。
就拿教学的语言美来说吧,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整个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富有童趣的语言更适合低段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0的认识及有关的加减法》中,给1―5的数字按大小排序时,我说:“谁能给这些数字客人排排队?”学生立刻领会了我的要求,从大到小或是從小到大排列起来。之后我又问道:“0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学生就举起了小手抢着回答。还有在写出同数相减等于0的算式时,我又说:“小朋友,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并说出了很多自己的发现。小结时我又说:“同学们可真棒!把藏在算式后面的小秘密全都发现了。原来一个数减去它自己就等于0,也就是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在《认识立体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蓝猫的形象提出教师的要求的。如让学生分不同的实物时,我说:“蓝猫想考考我们,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吗?六个小朋友一起试试看。”在结束课的时候,我说:“小朋友,请你回家当个小小侦察兵好吗?去侦察一下自己家中的物体形状是什么样的。”
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学生很爱听,听了也感觉很亲切。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师已经能亲近学生,学生也能接受教师。这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吗?
三、采用激励措施,优化教学环境
据有关研究显示小学生在竞赛状态中往往能更努力地学习,因而学习效果也更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学习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比一比,谁算得又快有准”、“哪组的解法多”、“谁的方法更巧妙”……。这样,在强烈的好强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都会积极地参与进去,努力争第一,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分组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原则,教师可视情况选择恰当的分组方式。总之,要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让他们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这样,激励效果才更明显,教学效果也更好。
总之,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认真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真正让数学成为学生爱学、愿学的课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