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守卫者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e_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曾是罗布泊的渔民,屡遭水源枯竭的生存难题。千百年来,总在追逐河水的他们,是罗布荒原最后的守卫者。
  
  1903年~1906年,美国地理学家埃尔斯沃思·亨廷顿两次到亚洲腹地,考察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考察后,他形象地将塔里木比作亚洲的心脏,而流淌在塔里木盆地上的内陆河则是亚洲的脉搏。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亨廷顿对塔里木气候变化的预言。他说,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将是塔里木“降水丰沛”时期,十年后,将会遭遇枯水期。而他的另外一个结论是:塔里木的干旱地区,河水由于盐碱化程度增高导致变成,会比河流变短更致命。100多年过去了,亨廷顿的预言正在得到证实,而印证这个预言的就是那些曾经生活在罗布荒原的罗布人。
  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罗布泊边的一个渔村,发现了一个自称罗布里克的小小部落。首领昆齐康告诉斯文·赫定,他们最初居住在楼兰,楼兰水源枯竭后,迁到了罗布泊。
  罗布人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作“阿不旦”,意思是“好地方。”在阿不旦,斯文·赫定受到热情招待,他用画笔纪录下了罗布人的生活。
  1900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到罗布泊,迎接他的依然是那群热情的罗布人,但他们的首领昆齐康已在两年前去世。阿不旦由于河水断流、盐碱化越来越高而导致生态恶化,他们不得不循着塔里木河寻找新的绿洲。在距老阿不旦90公里的玉尔特恰普干,罗布人建立了新的定居点,这个地方仍被他们称作阿不旦。
  这次,斯文·赫定用照相机记录下了罗布人在新阿不旦的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一张就是罗布人喀斯木从塔里木河的浅水中,捉到一米多长大头鱼的照片。
  100多年后,罗布人的新阿不旦已是一座荒废已久的村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绿洲文明课题组杨镰老师说,日本专家橘瑞超曾到过这里,他在这里住了一晚上。他说,我住在茅棚里,吃的是鱼干,喝的是鱼汤。他写的文章名字叫“罗布荒原的月光”。他是最后一个采访罗布人的探险家。
  现在,曾经捕到过大鱼的河道依然在村落旁,船桨静静地立在院门外,夕阳下孤独的房屋彷佛在期待着主人重新归来。
  杨镰说,罗布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适应了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是,最后生态环境绝望性地恶化,把他们逼到了新的居住地。
  在离新阿不旦27公里的尉犁县米兰镇,生活着许多当年从新阿不旦迁出来的罗布人。
  新疆农二师36团场职工阿不都就是罗布人。他说,我们以前生活在罗布泊;罗布泊没水后,便顺着河道迁移到了老阿不旦;后来又从老阿不旦迁移到新阿不旦;20世纪20年代从新阿不旦迁移到米兰镇。
  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向北迁移,导致伊列克河水彻底断流。固守旧俗的罗布人循着伊列克河到米兰定居,这些散落在罗布荒原周围的居民,被称作最后的罗布人。
  而一直被罗布人视为生命依托的塔里木河,在1921年最后一次注入罗布泊后,于1952年在尉犁县附近同孔雀河分离,流向台特玛湖。
  20世纪50年代,一批撤出罗布荒原的罗布人随着塔里木河水,来到尉犁县定居。在这里,他们又看到了河水造就的湖泊,湖岸边茂密的芦苇荡和胡杨林。每天清晨,他们都会唱着古老的歌谣到湖中下网捕鱼。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1959年,人们在塔里木河尾闾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自从水库建成后,大西海子逐渐代替台特玛湖,成为塔里木河的最终归宿。
  如今,台特玛湖已是一片结着厚厚盐碱的荒漠。如果不是随处可见的螺壳,没有人会相信这里曾是一派碧波荡漾的景象。
  湖边的最后一个村落叫英苏,意思为“新的水源”。与罗布人的阿不旦一样,英苏人也同样有逐水迁徙的沉重经历。他们曾经从老英苏迁到新英苏,后来,台特玛湖消失了,英苏村与阿不旦一样,成了一座无人村。
  在塔里木盆地,当地百姓有一个习惯,一进入6月,每天早上人们见面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洪水来了吗?”因为,从每年冬季进入枯水期,一直到来年6月,河道一直处于干涸状态,人们急待洪水的来临。地里的棉花从出苗就没有浇过水,小麦在收割前要再喝一次水。而河流两岸的人、家畜、飞鸟、昆虫、红柳、胡杨也都等到了生命的极限。此时,干渴的绿洲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息。所有的生命都在等待着洪水的到来,只有如约而至的洪水,才能让生命在荒漠中得以延续。而春天已经如约到来,雪山即将融化,塔里木河能否一路奔腾,来到苦苦期盼它的人们面前呢?
  2010年年初,一场6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降临新疆北部。进入4月,随着天气转暖,融化的积雪汇成洪流,给北疆居民造成新的灾害。这场危害北疆人民的大洪水,丝毫没有给在荒漠中期盼洪水的百姓带来任何惊喜。
  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亚宁说,新疆是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北部阿尔泰山和中部天山之间夹着准噶尔盆地;天山和南部的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这次暴风雪天气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以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和天山北坡为主,解决不了南疆干旱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上游用水急剧增加,下游来水减少,取代台特玛湖,成为塔里木河尾闾的大西海子水库连续4年干旱,巴州政府只能调孔雀河水通过塔里木河注入大西海子救急。根据国家和新疆自治区的部署,大西海子将退出农业灌溉,专门用于生态供水。
  2001年,一项拯救塔里木河的计划开始实施,国家投资107,39亿元,9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应急输水,源源不断的孔雀河水从大西海子水库一直流到350公里外的台特玛湖,断流30多年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得到恢复。
  看到缓缓流淌的塔里木河,以及河边恢复生机的胡杨林,英苏村和阿不旦的许多村民立刻打点行装,准备返回家园。
  1959年,新疆出现了一次特大洪水,接近了塔里木河的尾闾和终点,快到罗布泊了。罗布人特别高兴,有的全家又搬回了老阿不旦,等他们带着所有的行李走到阿不旦的时候,水已经没了。
  热合曼老人,1898年出生在由老阿不旦迁往新阿不旦的途中。自从迁出新阿不旦定居米兰后,只要有机会,老人就会回到新阿不旦去看看,期盼着有朝一日河水能够回来,重建家园。
  2006年,见证了3个世纪岁月沧桑、108岁的热合曼离开了人世,最终也没有等到罗布荒原来水的那一天。
  2010年3月12日上午,一场罕见的强沙尘暴袭击了和田,当沙尘来临时,能见度几乎为零,和田周边的县市也同时遭受黑风侵袭。
  天气好转后,尉犁县墩阔坦乡米尔沙里村91岁的卜拉提老人,去看望他的老朋友,95岁的尼亚孜,商量春灌的事情。
  老人所在的墩阔坦乡总人口6700多人,罗布人占4000人左右。他们有的就出生在这里,有的是从罗布荒原迁徙而来。惟一相同的,就是他们不再是渔民。小麦、棉花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门外的空地上,用整棵胡杨挖出来的独木舟已经积满沙尘。95岁的尼亚孜老人慢慢跨进被他们称为“卡盆”的独木舟,用拐杖当桨比划起来。尽管沙土地上的独木舟再也无法自由地穿梭在水面上,但老人的眼中依然洋溢着喜悦之情,充满着对重回罗布荒原,驾着独木舟在湖中荡漾的幸福渴望。
  杨镰老师说,按照地理学家亨廷顿1906年的预测,塔里木盆地的丰水期是1997年到2007年的这10年。从2008年开始,塔里木盆地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枯水期。而2009年,塔里木河的三个源头同时遭遇枯水,从而导致塔里木河中游断流。在准确预测了塔里木的丰水期后,亨廷顿还提出了一个绿洲定论:塔里木的绿洲,每耕种200年之后就会变成荒漠,而荒漠会利用自然调节的功能,用300年的时间重新恢复为绿洲。如何来化解这100年的逆差呢?那就是荒漠居民需要在绿洲中不断地搬迁,让荒漠用100年的时间来自我修复。如果有一天塔里木所有的绿洲都住上了人,塔里木就会因为无法消除这100年的逆差而面临崩溃。不知道这个100多年前的预言,是否会再次应验?
其他文献
夏末秋初的峨眉山,天气总是阴晴不定。  这里地处四川盆地,却有着超过3000米的海拔高度。  温暖湿润的气候为生命的存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千百年来,超过6000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除了人们较为熟悉的物种之外,还隐藏着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奥秘。  白蜡虫一鸣的第二生,开始于9月下旬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  一鸣的身长只有3毫米左右,比蚂蚁还要小。  显微镜下的一鸣相貌非凡。它通体金黄,背上长着一
期刊
在《孝经》中,孔子大力阐扬的就是孝道,他让子女要孝敬自己的长辈,要对他们表示敬意。(图1)  可是也有一个问题,长辈做的一切事情都对吗?长辈是十全十美的人吗?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人们。曾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想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曾子的父亲曾点脾气不太好,有一次因为曾子把瓜秧铲断了,他一怒之下把儿子打昏了。曾子做事情,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推想,曾子心里有压抑,所以当着老师的
期刊
很难想象现代世界如果没有化学会是什么样子。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学科,化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人类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吃进去的一切,都是化学作用的结果。在和饥饿做斗争的过程中,人类发明了化肥、农药,以及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如何吃得更好、更安全?让化学告诉你。  说到盐,人们马上能够联想起这种超级调味品的咸味。地球上到处都是盐,从占据大部分地表的海水、到人体内的血液,它几乎无所不在。  这是自古以来
期刊
河南省黄泛区农民葛国彬一家,这两天碰上了难事。葛国彬年初贷款种植了四十亩棉花,想秋收有钱后把几十年的旧房进行修整,把女儿送到县里念书。这两天棉花突然大片大片枯萎。这个黄泛区的种棉高手,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假如今年棉花绝收,不但愿望不能实现,还得背上几万元债务。他找到当地农机站技术员求助,可技术员也没见过这阵势,只好打电话询问他在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郑先福。(图1)  郑先福:接到电话后我很着急,
期刊
这是红岩烈士王朴和他母亲金永华可歌可泣的事迹。  1921年,王朴出生在重庆江北一个富有的家庭。(图1)  古人云,先有贤母,后有忠信报国之士。作为十分注重家教渊源的国家,在我们的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贤母教子的故事。革命烈士王朴,也有着一位贤良而伟大的母亲。为了搜集烈士的相关资料,我多次采访王朴烈士的亲属。王朴的弟弟曾是我的老师,他向我讲述了许多他哥哥王朴和母亲金永华的故事。  王朴的母亲金永华出生
期刊
2009年的一天,空军某飞行学院的教员们在商量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一事。这一天,成了女飞行员张晓佳终生难忘的日子。  张晓佳说,我最不愿意想的就是那天,当时所有参加国庆阅兵的人都在一个大讲评室,看一个幻灯片,上面有三个中队,一个中队5架飞机。(图1)  16名女飞行员将组成三个五机编队在国庆节当天飞越天安门上空,这次受阅,对于任何一个飞行员来说,都将是至高的荣誉。更何况是这些刚毕业的女飞
期刊
1948年,英文缩写为WHO的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在其成立之初,天花就被列为应该控制的第一个传染性疾病。根据天花病毒特点,科学家相信天花可以消灭。但人们也意识到,单凭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努力和力量,不足以消灭这个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政府共同参与才有可能战胜这一人类宿敌。  早在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任总干事奇泽姆就提出在全球消灭天花的宏伟目标。但当时世界卫生大会对他的提议
期刊
叫几块石头开口说话,肯定让人觉得诧异。但是,科学家却有这本事。  中国贵州南部的荔波县,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和森林结合地区。地下溶洞之中,布满鬼斧神工的奇柱异石。科学家让这些石头讲述了一段绵延久远的故事。(图1)  2008年春节前夕,在贵州荔波县一个溶洞中。一群人在紧张地忙碌着。  他们先用凿子向一根石柱根部凿去,直至将石柱凿出一个缺口。  随后,开始手脚并用地推晃石柱,眼看石柱摇摇欲坠,随时
期刊
1941年,希特勒在波兰战场、西欧战场连续创造“闪击战”的神话后,当他准备发起莫斯科会战的时候,在他眼里,俄国人无法阻止他装甲铁骑的横扫,他的大军将迅速“把莫斯科夷为平地”,“让莫斯科这个地名永远消失”。  然而,德军二战中的不败神话,在莫斯科的城墙面前,第一次被无情地撞击粉碎。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8天,斯大林特意给中共中央发来一封电报:“感谢你们提供了德国进攻的准确情报,使苏联
期刊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为此,各国都在寻找着既聪明又有效的解决办法,上海世博会为这些办法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这方面,瑞典馆展示自己的方式就非常有创意,它们并没有采用在世博会上大出风头的LED投影,而是仅采用了几块简单的展板,就清晰地展示出城市面貌改变前后的巨大反差。  在一块展板上,从一个角度看,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马尔默的一个垃圾场,但换一个角度看,是垃圾场经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