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位”走向“复位”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cc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实验小学)
  摘 要: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课程资源,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于一体。以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为例,努力探寻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链接,拓宽教学空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后练习;课堂教学;有效链接
  一、失位:课后练习的现象透视
  小学语文高段的教材按专题分组编写,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练习”,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课后练习安排在精读课文后,是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的。它是教材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或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然而,在教学中,课后练习往往被忽视了,很多教师没有摆正课后练习在教材中的位置,没有准确地把握课后练习与课文的关系,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令人忧心忡忡。
  1.课后练习课后做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重视教材内容的讲授,教学尾声时才挤出那么一点时间做课后练习,或者是课后练习课后完成。课后练习的边缘化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反馈,剥夺了指导的最佳时机。同时课后练习课后做,不仅剥夺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也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2.“课文”与“练习”两分开
  “课文”与“练习”的关系实际上是“学”和“习”的关系,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分离,练习设计来源于“课文”,是练习的基础,为练习提供指导,而练习则是帮助学生去理解、巩固、深化“课文”的工具。不少教师觉得“课后练习”只要上完课之后去完成就行了,结果就导致了这样的现象:讲是一回事,练又是另外一回事,这种“讲”与“练”的脱节,影响了学生知识掌握和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探寻: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有效链接的策略
  为改变课后练习的“失位”现象,笔者对高段课后练习进行整合、重组,适时、适量地与课堂教学进行前置性、中置性和后置性链接,帮助课后练习“复位”,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练习前置——把脉学情,做好课前准备
  (1)研读练习,把握知识点
  造成语文高效低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上课时心中无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为上课之前教师无法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教。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应该把握教材,精准解读。而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般练习题所没有的功能。不少课后练习为教师教学指明了目标,提示了知识点,因此,教师课前要钻研好课后练习,发现知识的生成点。
  (2)凭借练习,明确重难点
  课后练习是一篇课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后练习中,有很多是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一致或相关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了这些练习就能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练习中置——动态探索,优化教学过程
  当研读梳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接下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索课后练习链接,以优化教学过程。
  (1)以读为主,读中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小学语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讀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读书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要读有目标,读有指导,读有感悟。
  (2)聚焦一点,洞悉全篇
  每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都会有统领全文重点的题目,大部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这些贯穿全文主线的问题是集理解、组织、概括和语言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题目,它就像隐藏在课文中的一条暗线,成为许多新课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时如紧扣这类练习,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脉络。
  三、复位: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有效链接”的作用
  1.变题海战术为分层完成
  以往教师常常把全部课后练习压在课后完成,学生做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而现在把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有效链接,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变主观答题为灵活调控
  预习时,在学生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错误,我们就能反馈到学生做错的原因,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或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找出原因,改正错误,获得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总之,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有效链接”,它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课后负担,对课后练习的重加工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能让教师更好地理清课堂教学的构建。在课堂中顺应学生的学情变化,让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更有效地融合。
  参考文献:
  [1]徐美娟.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有效落实课后练习的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周刊,2014(2):55-56.
  [2]柏坤.优质资源莫闲置[J].文教资料,2013(28):59-60.
  编辑 张 俐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困生的转化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困生都得到发展。还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困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困生”就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是相对于“优等生”而言的,在学习过程中算是弱势群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全体学生,即是全部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
话题一:对教学计划编制技能形成的理解  【若水轩主】: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判断衡量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像医生、律师、驾驶员一样,看你的工作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的体育教学换个其他学科的老师他就上不成,恭喜你,你已经具有了专业化水平。曾有人说体育教师会不会做示范动作无所谓,运动技能差点无所谓,只要能把学生兴趣激发起来就是个好老师。笑话!连示范动作都不能做的体育老师,用什么本
《诗经小雅》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开采山石料在古代叫攻玉,也指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但这要冒极大的风险。自古至今,有无数人为此倾家荡产,损身殒命。在各种恶劣的气候和险要的地形条件下,采玉人经受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考验。  和田玉·百年孤独,美玉如烟  昆仑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吴兴区东林镇中心幼儿园)  摘 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动手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但现在大部分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弱,以致很难适应新环境。因此,新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小班;自理能力;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目标中指出:“应促使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作为全家的小宝贝,
高中是初中的延续,不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从课程内容上来讲都是如此。然而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内容也更加抽象,但只要掌握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学好。  首先需要培养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通常愿意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也愿意把感兴趣的事情做好。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
徐贵祥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经历非常重要,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悲壮、英勇以及微妙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茅盾为什么强调要写“自己身边的事”就是这个道理。鲁迅也说过,一个非洲人,从来没有见过冰块,让他去表述“冰”的感觉,那是不可想象的。我个人认为,没有战争经历的人表现战争确实有很多障碍。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可能脱离既有的经验,除非写神剧。当然,想象力也很重要,还有观察力。一个
主持人语  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本单元中,初初将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和”的世界,感受“和”文化的无限魅力。  “礼之用,和为贵。”一个“和”字,诠释了中国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修身齐家和济世安邦的重要理念。本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或是集录古代圣贤有关“和”的论说,探寻“和”文化的源头;或是表现音乐艺术的和谐之美,揭示音乐的内在规律;或是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呼吁人与自
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后,新教材采用了绘本的教学方式。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资源,更是能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通过绘本丰富他们的儿童世界。大量的绘本编入书本,力求借助绘本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一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亦是一个全新的教材,着重于孩子在小学初级阶段一些简单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意识的建立。而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在“认识角”的教学活动中,应让活动串起知识的“珍珠”,通过摆一摆、找一找、指一指、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完成角的认识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在观察、体验与操作中发展空間观念,让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一、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已经认识了基本的图形,所以从导入环节开始就可以从此处着手,帮助学生回忆学
“梁庄”之名太盛,以至于在公开活动上,梁鸿常常会被介绍为乡土作家。实际上,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梁鸿,在学术研究之余还写小说。梁鸿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作家很容易被安上这种那种的名头。我确实真的没有对乡土、对那种风俗化的描写去作地域性处理。所以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乡土作家,只不过关注乡村或者城镇生活更多一点,就像有些作家更关注城市生活一样。如果让我介绍自己,我觉得“作家”就可以了。在谈到乡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