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信息和他人的帮助和合作,将学习信息进行提取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建构主义者强调的重点,它也是实现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前提,更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数学;应用;方法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利用诱发主动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二、利用认知冲突进行情境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而这恰好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延长学生的有效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养成批判型的思维习惯,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
三、利用强化感觉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强化感受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学习“角的概念的扩展”这一节时,教师可先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来展示我们在军训时训练的半边向左向右转,发现都可以表示角,但是方向显然不同,那么对于这样的两个角怎么去表示呢?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四、加强学生数学知识体验性
学生数学求知欲的提高需要教师通过强化他们的知识体验性来实现. 形象鲜明的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实的感受能引导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学习中。教师可以据此来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具有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此为问题探究动力,让学生在探讨中解决分歧,获得成就感.要利用具体的、角度小的、趣味的、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来丰富课堂氛围,且要协调好课本内容和问题情境的一致性,不然会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把握,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 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够凸显知识重点,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会有效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学会把数学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起来,设置悬念,利用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五、利用数学实践提高数学素养
教师应该将学以致用作为情境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的愉悦感. 因此,实践性应该是高中数学教学始终要把握好的重点。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学会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才会提高。教师要全面把握情境教学的作用,丰富数学教学手段,创设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调查、统计某些生活中的常见数学问题,通过实地的调查收集来制作图表,这对他们的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帮助。
六、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需要有程序性,有目的地教会学生如何去体验数学知识、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数学修养。教师的课堂情境教材程序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疑问。教师把握好课本特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日常作业中常见的错误来设置问题,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都必须依据课本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争取的思维去探索相关问题.二是要积极讨论,在数学课堂情境问题的创设中,教师应该利用类比和联想等方法将问题深化或者简化,即课堂情境教学不是要数学化、抽象化,就是要具体化、简易化. 三是重视解题,强化学生的数学解题是数学课堂情境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启发学生运用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根据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思维中的正确部分,引导他们通过情景学习养成会学、会想、会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利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导题”,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他们的数学修养就会不断提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是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的一种否定,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投入与情境相关的学习,从而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同时,由于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情境教学带来的课堂魅力,这就为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谷玉波.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01)
[2]郑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数学;应用;方法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利用诱发主动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二、利用认知冲突进行情境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而这恰好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延长学生的有效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养成批判型的思维习惯,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
三、利用强化感觉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强化感受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学习“角的概念的扩展”这一节时,教师可先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来展示我们在军训时训练的半边向左向右转,发现都可以表示角,但是方向显然不同,那么对于这样的两个角怎么去表示呢?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四、加强学生数学知识体验性
学生数学求知欲的提高需要教师通过强化他们的知识体验性来实现. 形象鲜明的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实的感受能引导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学习中。教师可以据此来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具有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此为问题探究动力,让学生在探讨中解决分歧,获得成就感.要利用具体的、角度小的、趣味的、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来丰富课堂氛围,且要协调好课本内容和问题情境的一致性,不然会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把握,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 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够凸显知识重点,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会有效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学会把数学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起来,设置悬念,利用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五、利用数学实践提高数学素养
教师应该将学以致用作为情境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的愉悦感. 因此,实践性应该是高中数学教学始终要把握好的重点。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学会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才会提高。教师要全面把握情境教学的作用,丰富数学教学手段,创设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调查、统计某些生活中的常见数学问题,通过实地的调查收集来制作图表,这对他们的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帮助。
六、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需要有程序性,有目的地教会学生如何去体验数学知识、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数学修养。教师的课堂情境教材程序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疑问。教师把握好课本特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日常作业中常见的错误来设置问题,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都必须依据课本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争取的思维去探索相关问题.二是要积极讨论,在数学课堂情境问题的创设中,教师应该利用类比和联想等方法将问题深化或者简化,即课堂情境教学不是要数学化、抽象化,就是要具体化、简易化. 三是重视解题,强化学生的数学解题是数学课堂情境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启发学生运用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根据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思维中的正确部分,引导他们通过情景学习养成会学、会想、会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利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导题”,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他们的数学修养就会不断提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是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的一种否定,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投入与情境相关的学习,从而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同时,由于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情境教学带来的课堂魅力,这就为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谷玉波.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01)
[2]郑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