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资料中审查职务犯罪中假账的方法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账是指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财物出入的记账或者账薄,如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的行为等。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经济职务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的腐败 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账分不开,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从会计资料中及时、准确地发现经济舞弊线索,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就此,本文谈谈会计资料中易发生经济舞弊的重点环节及其审查方法。
  一、原始凭证的审查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说明。在经济活动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资料不实。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
  利用原始凭证进行经济舞弊往往表现在以下方面:凭证的要素不全,凭证书写明显不规范,关键要素叙述模糊,如购买书籍的假凭证(实为购买其它的商品),往往只注明“书籍”两字,而不注明到底买了什么书、单价、数量等;原始凭证记载的时间与业务活动发生时间及入账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相关业务凭证不配套,有的只有一部分,而缺少另一部分,如销售货物只有销售发票而无发货单据、运输单据等;以非正规、自制的单据代替正规的单据;原始凭证加盖的印章不规范,未加盖发票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利用原始凭证进行经济舞弊的手段。
  利用原始凭证进行经济舞弊的手法多种多样,审查时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审查:发票的使用范围、填票内容、填写格式、填票字迹、各联是否套写以及发票本身是否合法上进行鉴别和审查。审查发票是否有涂改、挖补、刮擦或其他伪造现象;原始凭证内容与发生的业务内容是否一致;原始凭证的报账审批、经办程序是否符合制度规定。
  二、记账凭证的审查
  审查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摘要填写是否与发生的业务内容相符;所反映的业务是否真实,合法合理;红字冲销的记账凭证是否经过批准,所附的证明手续是否完备;所用会计科目、增减方向及其金额是否正确;摘要是否叙述清楚等等。
  三、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审查
  货币是最直接最能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常常成为不法分子窃取的对象。可以说,财务做假的最终目的大都是为了获取非法的利益,因此也应把审查重点放在这个方面。其经济舞弊的惯用手段有: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从中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或进行贪污;用非正式的支出凭证、个人借据、白条等单据抵库存数,以挪用资金;盗取应上交国家财政的各种罚没款项和物资等。
  对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审查就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的日记账、总分类账;银行对账单与银行日记账进行核对,还应注意核对时有关的未达账款;款项的收支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是否存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的情况;出纳和会计的职责是否严格分离;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等。
  四、往来账户的审查
  (一)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企业或单位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账款。在职务犯罪中,经常会出现签计虚假购货合同利用应收账款账户,挪用单位资金;作不真实的记录,虚设账户,贪污公款等假账现象。当发生应收款时,该账户借方只能与“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和“应交税金”等账户的贷方对应;当款项收回时,该账户的贷方只能与“现金”、“银行存款”的借方对应,如若不是,就属于异常现象应重点审查。
  (1)对有疑问的或账户金额较大,时间略长的款项及时向债务人进行函证。通过函证,可以有力地证明债务人的存在和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2)对于超过三年的坏账或账龄较长的死账,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报批后才作处理的,以防被不法分子贪污。
  (3)对于账龄较长金额较大而突然收回的应收账款,要注意其是否有被挪用的现象。
  (二)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因采购商品物资、原材料、接受劳务供应,应付未付供货单位的款项。
  应付账款中舞弊主要表现为:伪造购货发票,故意扩大应付款项,计入应付账款;故意隐藏退货及退货发票,以进行贪污公款;虚设项目,虚列应付账款等。审查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采购部门、验收部门、储藏部门、会计部门的职责是否分离;货物入库时是否履行了相关的手续及程序,计价、入账是否及时;对于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应查明其原因,该账户的对应单位是否真的存在,有无虚设往来单位;应付账款的去向是否真实,有无将此账户资金转达到其他地方,以挪用或贪污等。
  (三)其他应收款
  应收账款主要指的是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的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收款,也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等等。站在做假账的单位的角度来看,利用“其他应收款”账户造假显然要比利用“应收账款”账户容易,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物,需要有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随意性比较大,不易被发觉。
  所以,许多单位高额的“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的结果,而是占用单位资金的结果,大部分欠款都是挪用资金的结果。所以,需要我们通过函证去证实“其他应收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其他文献
目的核实和评价奥林巴斯AU5400生化检测系统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可报告范围。方法收集患者高值血清配制成系列活性浓度样本,在奥林巴斯AU5400生化检测系统上对GGT进行检测,通过
我国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并没有明确规定民事赔偿可以影响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相反,根据刑法典第36条第1款的规定,对于“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可见,赔偿经济损失是犯罪分子应履行的法定义务之一,并不是一种权利。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被告人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法院一般都会酌情从宽处罚。易言之,民事赔偿可以影响
摘要: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其职权配置的合理性影响着司法的公正、权威、高效;在我国,三机关在刑事活动中的关系看似公平,实则违背了刑事司法权力的运行规律,造成三者之间失衡,因此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出司法职权的优化路径,对司法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刑事司法权力;司法平衡;制约  刑事诉讼是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
摘 要:在民事案件执行过程中,为了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能够顺利实现,人民法院经常采取查封措施限制执行义务主体处分或转移财产。在司法实践中时常会出现因查封期限届满而导致查封失效,造成案件难以执行甚至不能执行的严重后果。本文试从续查封期限、续查封提起主体及查封失效的几种情形等方面探讨查封失效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民事执行;查封;法律责任  曾有人这样描述执行工作:“对于那些试图从对手手中寻求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