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美丑对比,泾渭分明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克多·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道主义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力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在维克多·雨果的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小说《巴黎圣母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崇高地位。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突出了流浪人们的团结互助。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响世人的思想情感。
  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就是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作者充分运用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原则”,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克洛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
  所谓“美丑对照原则”,顾名思义,即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的人物或意象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造成强烈的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比手法,它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副主教看到自己每次一晃动,他唯一仅存的脆弱支撑点便摇晃得更加厉害,遂打定主意不再动弹了。他就这样悬吊在那里,抓牢檐槽,差不多大气不出,连动也不再一动,唯有腹部还机械地痉挛着,好像一个人在睡梦中觉得自己往下坠落时所体验到的那样。目光无神,惊恐地直翻着白眼,睁得老大。但是,渐渐地,他支持不住了,手指头在檐槽上滑动,感到双臂越来越酸软无力,身体越发沉重,支撑着他的铅管本来就已弯曲,这时分分秒秒都一点一点地往深渊弯斜下去。他往下一看,真是惊心触目,圆形圣约翰教堂的屋顶小得像一张折成两半的纸牌。又一个接一个地望着钟楼上那些毫无表情的雕像,一尊尊都像他一样悬吊在深渊上空,但是它们并不为自己存亡有半点恐惧,也不为他生死有一点怜悯。他的周围除石头还是石头,眼前,是张开大口的石头妖怪;下面,最底下,是铺着石板的广场;头顶上,是哭泣的加西莫多。
  教堂广场上聚集着一些看热闹的人,三五成群,平心静气地尽力猜想,这如此别出心裁寻开心的疯子到底是谁。他们说话的声音一直传到他耳边,清晰而尖细,只听见他们说:“他不摔得粉身碎骨才叫怪哩!”
  加西莫多一直哭泣不停。
  终于,副主教吓得半死,气得发狂,明白这一切全是徒劳的。但他还是尽其余力,最后一次挣扎。他吊在檐槽上把身子一挺,双膝猛力推墙,双手抠住石头的一道缝隙,挣扎着,总算向上攀缘了一尺左右。可是,经过这一猛烈的挣扎,使得他赖以支撑的铅管一下子弯垂下去,道袍也一下子裂开了。于是他感到身下失却了依托,什么也没有了,只唯有两只僵硬和乏力的双手还抓住什么东西,不幸的人便把眼睛一闭,手松开檐槽,一下子掉了下去。
  加西莫多看着他朝下坠落。
  从这么高的地方跌下去,是难以垂直往下坠的。副主教向空间抛落下去,先是头朝下,双臂伸开,然后旋转了几下。风把他吹到一座房子的屋顶,不幸的人骨头撞断了,但是仍没有死。敲钟人看见他还想拼命用手扣住山墙,但山墙的剖面太陡峭,再说他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只见他像块脱落的瓦片,急速地从屋顶上滑落下去,摔在石板地面上弹了一下,就在那儿,再也一动不动了。
  加西莫多于是再抬眼望着埃及姑娘,只见她的身子远远悬吊在绞刑架上,在白衣袍的下面,微微颤抖,那是临终前最后的颤抖。紧接着,又垂目俯视副主教,只见他横尸在钟楼下面,已不成人形。此时,他泣不成声,凹陷的胸脯鼓起,说道:
  “天啊!这就是我所深深爱过的一切呀!”
  (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有删节)
  技法借鉴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加西莫多是核心人物,主要有三重美丑对比。
  加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人物之间的美丑对比。一个奇丑无比,一个则美若仙子,然而他们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靈。加西莫多受人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而爱斯梅拉达却以德报怨,在其受刑时,从内心里同情他,为他送上最需要的水。“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于是加西莫多拼力保护爱斯梅拉达,把邪恶的克洛德推下高楼,自己甘愿以死陪伴在死去的爱斯梅拉达身边。
  人物行动前后不同的美丑对比。克洛德青年时期理智、有良知,曾有抚育兄弟、收养弃儿等善举,说明那时他身上尚存着“美”的光芒,因此而坐上巴黎圣母院副主教的宝座,成了年轻有为的典型形象。他奉行宗教禁欲主义,而面对爱斯梅拉达却一心要占有她。遭拒绝后,长期压抑着的本能欲望使他几近疯狂,一再迫害直至亲手把她送上了绞刑架,他身上的兽性泯灭了人性,他变成了恶的化身。这种行为前后不同的美丑对比,突出地说明了宗教神职如何异化与泯灭克洛德的正常人性,深刻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罪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极端利己与自我牺牲的美丑对比。克洛德与加西莫多是一对义父子,前者对爱斯梅拉达充满淫欲,派人劫持在前,无耻威逼在后,千方百计欲置爱斯梅拉达于死地。后者则充满对少女天真无私的爱慕,他冒死救出爱斯梅拉达,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处处为她着想。他的真切、无私的爱,像海洋一样深切、宽广。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制造惊险场面的笔法,详细地描写了克洛德被加西莫多从高楼上摔下来时垂死挣扎的恐怖和痛苦,使他得到可耻的下场,受到了无情的惩罚。他死在了自己一手养大的加西莫多的手里,也是对他的一种无情的讽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死在了自己的手中,更是死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手中!两相对照,克洛德的极端利己的丑恶灵魂与加西莫多的自我牺牲的美德更加鲜明突出。   (一)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选自史铁生《命若琴弦》
  点评
  《命若琴弦》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两个残疾人的命运,一张药方牵引着老瞎子走了五十多年,又将被用来支撑小瞎子走下去。实际上这部小说关照的是人类一个普遍的存在难题,即命运的结局与生命过程的矛盾性。这里把老少二人的心境作对比,一个聚精会神,一个心猿意马,通过这一对比,更能突出老瞎子希望能多弹断几根琴弦以便及早治眼睛的心情,所以他才能心无旁骛,一心都在说书、弹琴上。对比手法的应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二)
  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
  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
  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儿,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
  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
  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给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說了!”
  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
  ——选自《红楼梦》
  点评
  人物的“对比”在《红楼梦》中是多种多样的,如写了林黛玉就有了薛宝钗,写了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就有了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姻缘”。黛玉和宝钗本是“情敌”,双方“勾心斗角”的事并不少见。可是在她俩认为这是“真理”的问题上,黛玉并不强辞夺理,竟能从善如流;宝钗也肯耐心帮助,做到诲人不倦。通过“对比”,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完全符合曹雪芹塑造她俩形象时的匠心。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作家周国平先生在《时光村落里的往事》中说道:“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没留下。”  读了上面一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是一个有往事的人吗?是怎样的往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看似高不可攀,实则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儒家重视“礼”强调“仁”,讲求“礼之用,和为贵”。道家讲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经典话语都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与人为善,以诚相待。  与人交往是门深刻的学问。2017年2月,武昌火车站发生的命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两人仅因一元钱发生口角,结局却很惨痛。一块钱,真有这样大的“魔力”?惨案的发生,说明当事人双方都不善于与
期刊
主持人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每一事物都是既有优点,也有不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是向前发展的。  每个事物都存在一定的思辨性。思辨,是辩证的一种,是作文理性美的亮点之一。所谓思辨,指在作文的立意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村里的小伙子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多年。问他,想家吗?他说,当然啦!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他说,距离产生距离,每次好不容易回趟家,都要费很多周折才能消除距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事例明晰,叙议结合;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所供材料是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乡村里的小伙子外出打工回家的真实感受:时间
期刊
1946年夏天,陈毅率领鲁南八师等部队,打响了涟水战役。由于连续作战,加上多日阴雨,陈毅腿上的旧伤复发。  陈毅的身体日渐消瘦,警卫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起陈毅最喜欢吃西瓜了。于是,警卫员悄悄找到一块瓜地,走过去对瓜农说:“部队有个病号想吃西瓜,我来给他买一个。”瓜农爽快地答应了。警卫员挑好一个西瓜,就揪了下来。正要付錢时,警卫员一摸裤兜,发现身无分文。他给瓜农写了一张欠条,然后抱走了西瓜。  
期刊
沧桑砥砺,二十年风雨兼程;百折不挠,数十载无悔初心。一位老人,一场历经久远的科研探索,一项轰动世界的科技成就,一颗永远赤诚的爱国之心——“时代楷模”南仁东老人为我们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感动。  学术精英在讲台上走过了二十年,培养了无数莘莘学子,令人敬佩,的确是中国高等教育向精英化发展的范例;而南仁东老人在山坳与沟壑间踏过了二十年,则更加令我动容。南仁东老人用宁静之心、执着之行、科技动力,熔成令人感
期刊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中学生可以学着用短剧的形式来表现社会生活。  首先要熟悉剧本的格式和要素。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其次要设计巧妙的戏剧冲突。戏剧反映生活靠的就是戏剧冲突,它是
期刊
高中毕业了,我想去远行。带上爷爷,带上背包,带上我心爱的狗,走遍塞北江南,游遍长城内外。  这是一个新时代,我最想的,就是去北京。我要站在天安门前,扶着爷爷,迎接首都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我要在七彩阳光的照射下,和爷爷一起,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相信,受尽苦难的爷爷,在国旗升起的那一刻,一定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相信,等到那一天,我在长安大街上、天安门前,和无数瞻仰升旗的群众
期刊
浅谈轶事  1.名字趣谈  钱钟书先生一岁“抓周”时,抓到了一本书不放,家里人特别高兴,因此他的伯父给他起名为“钟书”,钟情于书,这个名字好像印证了钱钟书一生嗜书如命的脾性,也仿佛就是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的真实写照。  2.代父写序  钱钟书18岁时考入美国圣公会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他常为父亲钱基博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做文章。  一次钱钟书代父亲为乡下一家大户人家代作墓志铭。
期刊
入乎其内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同学们可以取法教材。下面结合示例,介绍四种实用技法:朝深处想,追根溯源,探究本质;朝远处想,预测影响,剖析利害;朝一处想,同类联想,以小见大;朝异处想,比较鉴别,质疑有据。  1.朝深处想,追根溯源,探究本质  本质往往是隐藏在芜杂的表象背后,写作时,只有能够对丰富多彩的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才能够拨云见日把握住本质。追根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