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的教材功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zh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教材?顾名思义,教学的材料、资源。《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对其功能给予了直接定位:“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程资源”,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只能当做学生学习的例子来教,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发挥教材的功能呢?我尝试从以下方面实施。
  1.用教材激“趣”,教学生带着兴趣去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设法从教材中挖掘“兴趣”,激发学生自主读相关内容与知识。如在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时,我问学生:“白蛇娘娘故事中的法海到哪里去了?”同学们非常惊奇:咦?到天上去了?我激发学生去《聊斋志异》中找。找到后我又问:“这个故事是谁写的?蒲松龄又是何许人?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鲁迅这篇课文中的法海躲藏在哪里?鲁迅又为什么引用这个故事?”一连串的激问,不仅一开始就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写作目的,而且了解了《聊斋志异》的故事内容,其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意义,并感到了自主阅读的乐趣。
  2.用教材归“法”,教学生带着方法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教学要“授之以渔”。如学习说明文时,重点不在于讨论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上,而是引导学生研究归纳读说明文的方法:该课文属于哪类说明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语言又有什么特点,等等。再如学习议论文,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来读的方法:论点是如何提出的,论据是如何运用的,论证又是怎样运用论据进行证明论点等问题。这样学生学会了读一篇课文,就会读同一类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课文。
  3.用教材感悟,教学生体验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我引导学生每课都要敢于大胆个性化地“感悟”。如在阅读教学《幼时记趣》一课时,我在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就不局限于课本了,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趣事读,使学生在内容和主题上都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再要求学生以《童年趣事》为题作文,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培养。现在学生都养成了“感悟”的习惯:或“感悟”文本的特点,或联系生活“感悟”,或联系社会“感悟”,往往能获得个性化的感受。
  4.用教材找“文”,教学生学会迁移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在用教材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需要让学生反复运用实践性的应用学法,方能使知识变为能力。每一课学习结束后我就让学生带着学法读同类课文。这种方法我和学生形象地称为“以文找文”。如学习了《谈骨气》这类先提出论点,再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的总分总式结构的议论文后,再找课外阅读中同类型的《我能行》短文学习;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类先对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分总式结构的议论文后,再找课外阅读中同类型的《读书的快乐》学习。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用教材联系作品,教学生探究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对比读的方法。如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之后,再让学生学习他的作品《最苦与最乐》;学习了他的《陋室铭》后,再让学生学习刘禹锡的诗作《乌衣巷》、《秋词》。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作品间的相同之处,而且指出了其间的不同之处,还探究出了他们的思想和写作特色。同样,我让学生对比读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读中体会他们的不同艺术风格。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学生的探究习惯也就形成了。
  6.用教材“开源”,教学生拓展学习资源读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除了常用教材外,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如图书室、社会、网络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发相关学习资源,将课内外资源沟通起来,使学生融入一个处处都是语文资源的大语文观的世界里。如学习了《故乡》等三篇小说,了解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后,我让学生课外读《骆驼祥子》小说,然后上以“新旧社会农民工命运大对比”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拿自己的父母与祥子对比,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同样是农民工到城里谋生,命运却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最后让学生以《改革开放中的祥子》为题进行想象作文。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这样使用教材,教材就成了生活的教材,也给学生如何拓展学习资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7.用教材引“材”,教学生写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我在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将读写结合。凡是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课文,我都引为学生的写作题材,增强学生写作能力,深化学生对教材感悟的程度,提高语文素养。如学过朱自清的《背影》文章后,我让学生自写一篇赞父的文章试与朱老先生比一高低。结果很多学生写出了上千字的文章,其中有两个学生的作品还上了报纸。从此学生读到有共鸣的课文后,多自主拟题作文,写读书笔记或日记。
其他文献
摘 要: 司马迁著《史纪》,为了达到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形象性的统一,在写作方法上采用了互见法、跳跃法、分类法等。《项羽本纪》的主题是:项羽是英雄。因此,作者在《鸿门宴》中处处表现其英雄行为,这正符合教育目的,面面俱到的写作方法是不符合司马迁的写作特点的,也是目前中学生写文章的主要缺点。  关键词: 《鸿门宴》 合理性 艺术性 英雄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得意之笔,结构
摘 要: 语文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濡化感染的心理过程,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并具有独特的学科个性和先天优势。教师对语文德育要有高度的自觉,遵循学科规律,根据学科个性,发挥学科优势,做到观念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方法上渗透,重视真诚自然的情感教育,取得“教师自觉而学生不自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德育 学科个性 情感  
摘 要: 朗读作为一种语文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它是教材的需要,也是语文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 语文课 朗读教学 朗读兴趣 朗读技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
以往,当我们翻开语文课本,看到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要读两遍,然后就开始考虑怎样才能把课文讲得精彩,比如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做什么样的课件,怎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怎样分角色表演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一节课上完,学生好像是在欣赏老师的表演,而不是在自主学习,而老师却付出了很多的辛劳,教学效果不明显。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育者辛辛苦苦,
摘 要: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如何上得扎实高效,让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阅读的兴趣,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素质教育的本质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可操作的程序及策略,希望让厌学的学生回归正轨。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工作几年来,我发现所教的一届学生中总有一部分是不爱读书的,他们上课时总是无所事事,老师讲的内
东方巴贝斯虫(Babesia orientalis,简称:B.o)是一种由镰形扇头蜱经卵传播的血液原虫,主要引起水牛发病,临床症状以高热,贫血,黄疸,消瘦和血红蛋白尿等为特征,严重时导致水牛死
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是爱国,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其主渠道。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苏教版教材注重人文,渗透德育,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阅读教学要借鉴这一方法,注意创设情境,做到“教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