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词中人生境遇与境界的关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c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文艺理论批评等领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其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三次贬谪,但正是这些不幸的遭遇成就了今天不朽的苏东坡。本文以苏词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念女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四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境界高低及境界性质问题,并结合苏轼的三次贬谪经历,探讨诗词创作时间的先后与词人的境界并非存在必然的关系,最后思考境遇对苏轼境界提升的影响。
  一、境界的概念与层次
  起初,“境界”一词是疆域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境,疆也。从土,竟声。”本义表征一定的疆域范围。《周礼·下关·掌固》有“凡国都之竟”的语句,下释说:“竟,界也。”“境”在佛教中指人生的状态或人的存在方式。《佛学大词典》对“境”的解释是:“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人们平常所说的一个人境界的高低,通常是指这个人的人生境界。
  将境界与意境对比,有助于加深对境界概念的理解。意境主要表现在艺术中,借助一定艺术手法所熔铸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当下进入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可以说,意境是“韵外之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苏轼所说的“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是欧阳修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境界表现在艺术创作、艺术接受中,就是意境。还可以从人的学问、事业的阶段、品味的角度对境界进行划分,如王国维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从二者具体内容看,意境比境界更能显示“意”与“象”、“情”与“景”的交融,更强调意境的“境生于象外”。境界则强调再现的真实性,更具有主观方面的意味。
  境界是有高低层次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人们所赞赏的一种人生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那么,这两种境界有什么不同,有没有高下之分呢?答案是肯定的。冯友兰就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属于道德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所追求的是社会的利,一切行为以“行义”“贡献”“给予”为目的。与此相反的是比道德境界低一层次的功利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所追求的是自己的私利,一切行为都是以“占有”和“索取”为目的的。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这种旷达洒脱、飘逸自由境界则更倾向于最高境界,即天地自然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无我境界,是一种“知天,事天,乐天,同天”的真我境界。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虽有高下之分,但都为人们所推崇,不同的是,道德境界更符合儒家的“仁义”要求,天地境界更符合道家的“自然”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处同一个人生阶段,也可能存在着几种境界层次彼此交织,各个境界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毫无联系的。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人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境界的提升
  (一)先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作。苏轼于元丰三年被谪,正月初一出京,二月初一到达黄州,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此词题云“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其当作于初到黄州时(二月至五月)。在被贬黄州之前,苏轼的人生可谓少年得意,一帆风顺,所以在被贬黄州后,不免会有沦落天涯之感,而这种情绪在《卜算子》这首词中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鲖阳居士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类似的解释还有不少,宋代俞火豹在《吹剑录》中说:“文豹尝妄为之释:缺月挂疏桐,明小不见察也。漏断人初静,群谤稍息也。时见幽人独往来,进退无处也。飘渺孤鸿影,悄然孤立也。惊起却回头,犹恐谗慝也。有恨无人省,谁其我知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苟依附也。寂寞沙洲冷,宁甘冷淡也。”虽作者未必无此意,但作者亦未必定有此意。
  对诗章词作的解读多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应该力求诗人作词时的真实思想,而不能断章取义。如有说法认为,词中的“幽人”“孤鸿”并不是苏轼的自喻,而是指某一女子,或为王氏女子,或为温都监女,心仪苏轼,每夜闻苏吟咏,徘徊于窗外,认定苏轼是自己未来的丈夫,但后来苏轼另娶他人,遂守前言不嫁而死。苏轼闻之,作“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说的就是此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是根据词的某些词句杜撰的,因为结合苏轼初贬黄州的时代背景,便不难理解此时苏轼的心境应该是无助、孤寂、愤懑甚至有些恐惧的。“幽人”也不是指什么隐逸出尘之士,就是指被幽囚于黄州的苏轼,“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谓苏子瞻向苏东坡蜕变的先声。
  (二)旷达——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傅藻《东坡纪年录》曰:“元丰五年壬戌,公在黄州。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即《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多被认为是苏轼的一种消极情绪的表达,比如,清代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但笔者更赞同明代张綖在《草堂诗餘后集别录》中所写:“赤壁周曹之战,千古英雄遗迹也。坡公既作赋以吊曹公,复作此词以吊周瑜……及此詞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其旷达之怀,直吞赤壁于胸中,不知区区周、曹为何物。不如是,何以为雄视千古乎。”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而不能实现的矛盾深深地寄托在历史人物中,这便是一种旷达的表现。王国维评其“东坡词旷”,叶嘉莹说其“用小词书写襟抱”,所指的应该就是这些内容。   苏轼的其他词也具有旷达的境界,比如,《满庭芳》(二十三年)曰“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其酣畅痛快,《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其结句雄奇,《满庭芳》(蜗角虚名)曰“且趁闲身未老,侭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颇有诗仙之旷达胸襟……这些词句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作的,正是这种人生境遇提升了苏轼的境界,而这种旷达的境界又帮助苏轼去应对人生中的境遇和不顺。
  (三)乐处——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乐处是指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生活友好相处。这是一种不受外界环境束缚的乐观生活态度,亦是康德所说的“不受欲念或厉害计较的强迫,完全自发的”一种自由境界。人们可以在他的诗词中经常见到。比如,他于元丰六年四月在黄州作《临江仙》(夜归临皋),上阕曰:“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苏轼邀约好友,泛舟游湖,对月饮酒,直到夜已三更才醉醺还家,然家童早已熟睡,敲门都没醒,只好作罢。在门口倚着竹杖,听着江声,看着水纹如縠,别有一番滋味……这种随遇而安的思想、漠然自定的人生态度不是向现实屈服,而是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是一种适应我所能适应的超脱外在艰苦环境的强大精神力量。再如,他在《渔夫饮》中写道:“渔夫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鱼蟹不计,饮酒不计,钱数不计,彼此不计,以醉为期,一醉方休。
  贬谪期间,苏轼“论书题画、品茶饮酒、赠别酬唱、记游山水、谈禅论道、题咏亭阁”,还发明了东坡肉等美食,虽官场失意,条件艰苦,却活出了令人艳羡的生活味道。有了这种“闲适”心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可以寻到“孔颜乐处”;有了这种“乐处”境界,苏轼才能够在黄州、惠州、儋州的艰苦环境中顽强地生存,蜕变,成熟。
  (四)天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王文浩《苏轼总案》卷二一曰:“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公以相田至沙湖,道中遇雨作。”也就是说,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应作于《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临江仙》等词之前,那为什么此词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淡然的境界反而更高呢?
  首先应该从欧阳修对苏轼的评价说起,欧阳修对其评价非常高。苏轼不仅是全才,还是天才,深受儒家“仁爱”思想、道家“自然”思想的影响,而且吸取了佛家“随所往处恒安乐”的思想,为他在人生初中期悟出较高境界提供了可能。其次,《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三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七月,《临江仙》作于元丰六年癸亥四月,都作于黄州且时间相差不大。由上文可知,一种境界往往并不纯粹,同时夹杂其他境界的成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里的风雨可能不仅指自然的风雨,还指政治的风雨,其中可能夹杂比较隐晦的道德境界。最后,“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晚年贬至海南作《独觉》诗,亦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虽然词句一样,但是在经历更多的风雨后,苏轼对这两句的认识肯定比初到黄州作词时要深,这也可证明境遇对一个人的境界有提升作用。
  三、境遇提升境界的条件
  苏轼《东坡志林》曰:“禅师应以市曹得度,故菩萨乃现市曹以度之。学出生死法,得向死地走之一遭,抵三十年修行。吾窜逐海上,去死地稍近,当于此证阿罗汉果。”不可否认的是,境遇是可以提升境界的,却是有条件的:第一,境遇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个人的承受范围,那么造成的直接结果可能是毁灭,也就谈不上境界的提升。第二,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和艰苦的自然环境,苏轼是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来提高自己的境界的。所以,境遇可以提升人的境界,但是如果个人没有自我反省和樂观的精神,就很有可能屈服于境遇,为现实所打败。面对人生境遇,人们要像苏轼一样有自我反省的品质和乐观旷达的精神,才能从容应对人生中的逆境。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古代日本家训文化深受中国家训文化影响,在教育子女和传递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有着相似性,但是两国的传统家训文化在发展历程、形式、存在阶层和近现代社会的存续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无论是中国古代家训,还是日本古代家训,都承载了很多的教育经验,对现代家庭教育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两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比较  (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文化的产物,伴随着家文化的出现而产
期刊
儒家文化体系自孔子创立以降,经由两千余年的传承和演化,发扬于世界各地。日本自古与中国进行多次文化交流,是接受儒家时间文化较早、受儒学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国家之一。孔庙是用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也是儒家思想文化体系的外在性物质载体,在日本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日本儒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日本孔庙的关注。本文探索了儒家文化在日本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在查阅儒家文化历史资
期刊
在表演行业中,话剧属于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由于话剧表演属于“直播”形式,所以舞台表演及角色塑造非常重要,一个角色能否塑造出完美的情感,与演员的表演密不可分。贯穿动作在角色创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话剧表演中角色的体现非常重要。以《暗恋桃花源》中的云之凡为例,云之凡作为该话剧中最纯美的桃花象征,在剧中占据女一号的位置,演员需要根据云之凡的角色特点,通过贯穿动作塑造角色形象,创造出一个纯洁的女神形象。
期刊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的先驱,它讲述了一个热衷于研究生死奥秘的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怪物最终导致悲剧的故事。本文旨在探讨弗兰肯斯坦与他的创作之间的多重关系。  一、双性父母与畸形儿  痴迷于自然科学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在某一天对人体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多个疲惫的日日夜夜,成功发现了生命演化与形成的原因以及创造生命的密钥。他从停尸房收集死人骨头以此来创造出生命。弗兰肯斯坦的行为在某
期刊
舞台剧表演是一种现代艺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高校都不断培养艺术人才进行舞台剧表演,呈现不同的角色,供观众欣赏,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其间,有很多作品取材于经典文学著作,里面自然会有很多典型的代表人物。  舞台剧表演的中心是演员,但是导演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除了演员的演技配合,也需要导演在面部表情、行为动作等细节上进行纠正和指导。既然选择把一个剧本拍摄出来,就需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观
期刊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始于宋代,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消失。大多数人认为,缠足现象是为了满足男人变态的审美需求,实际上这不是根本原因。女子缠足现象实际上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成熟的农耕文明使得人口暴增,生存资源及土地资源关系极度紧张,迫使一部分人弃农从商,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严重冲了儒家文化建立起来的社会基层宗法结构,动摇了农耕社会的根基,致使儒家文化全面强化和加固,由此出现女子缠足现象。  一、宋代出
期刊
安娜·卡斯蒂略(Ana Castillo)是著名的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不但赢得了拉丁美洲和美国普通读者的广泛认可,而且在美国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因为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其作品《离上帝如此之远》被《洛杉矶时报》誉为可以与《百年孤独》相媲美,从而成为卡斯蒂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本文拟聚焦《离上帝如此之远》中的疾病叙事,从患病原因、疾病症状和疾病疗愈三个方面探讨作者如何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
期刊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日本知名社会学者小熊英二从一名聆听者和寻访者的视角出发,记述其父亲生命史的一部著作。在对主人公生涯记忆的耐心溯访中,作者细腻地串接起个体人生各个时期的历史经纬,并注重把个人遭遇之种种紧密勾连在同时代的日本社会和历史脉络中去呈现和分析。本文着重分析这种以历史社会学作为方法的写作特征,也为人们记叙和读解当下的个人记忆寻找思想资源。  说起“日本兵”一词,亚洲各地的人们可能通常会浮现
期刊
民间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其他文化娱乐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作为一种源于土家族的民间戏曲,南剧产生于生产和生活,土家族人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得这一民间戏曲在各族人民之间相互传颂,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永远保留,这也给南剧今后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将南剧融入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不仅有利于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也
期刊
近年来,艺术取得快速的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表演,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在表演方式、表演手段等方面均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音乐表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始终与文化活动的发展相伴。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音乐表演,发挥其在音乐剧排演中的主导作用,本文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高雅是音乐剧的主要特征,舞蹈、音乐等都是音乐剧的重要组成之一,这也增加了音乐表演的困难性。音乐剧表演者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