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与怪物的多重关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unjiang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的先驱,它讲述了一个热衷于研究生死奥秘的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怪物最终导致悲剧的故事。本文旨在探讨弗兰肯斯坦与他的创作之间的多重关系。
  一、双性父母与畸形儿
  痴迷于自然科学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在某一天对人体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多个疲惫的日日夜夜,成功发现了生命演化与形成的原因以及创造生命的密钥。他从停尸房收集死人骨头以此来创造出生命。弗兰肯斯坦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分娩的隐喻,其中身为男性的弗兰肯斯坦似乎拥有了孕育的能力,成为一个雌雄同体的父母,而他的创造物即为他的孩子。小说的副标题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也是双性父母,孕育出人类并为他们的生存与延续做出了牺牲。不过,这位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弗兰肯斯坦,他对孩子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在小说的第一卷,有很多关于弗兰肯斯坦如何对待他“未出生”的孩子的描写。“妊娠前”的准备主要是熟悉解剖学。弗兰肯斯坦必须“观察人体自然衰亡腐败的整个过程”。在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辛劳和细致的分析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要为这个孩子准备一些更具体的东西:纤维、肌肉和静脉。于是,他从停尸房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骨头,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屋里开始他的“孕育之旅”。作为一名雌雄同体的父母,弗兰肯斯坦肩負着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孕育”过程中,以至于对一直喜爱的大自然美景甚至亲人也漠然置之。日渐焦虑又清瘦苍白的弗兰肯斯坦和他的孩子的关系十分亲密,他们日夜不分离,直到这个孩子“出生”。
  可“孕育”的结果并不如他之前想象的那么完美。当这个孩子“出生”时,弗兰肯斯坦只觉“美丽的梦幻随之化为泡影,充塞在心头的只是令人窒息的恐惧和厌恶”。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让他慌了神。显然,这个让人始料不及的恐惧和厌恶的来源是他无法接受自己孩子的形象。他是这样描述的:“他那黄皮肤勉强覆盖住皮下的肌肉和血管……那两只眼睛湿漉漉的,与他们容身的眼窝颜色几乎一样,黄里泛白;他的脸色枯黄,两片嘴唇直僵僵的,黑不溜秋。”弗兰肯斯坦自己选择“原材料”,这说明在创造过程中一切是已知的。弗兰肯斯坦不敢接受结果,表明了这个孩子是一个“畸形儿”,是一个非普遍意义上的人,或者说是不像弗兰肯斯坦为代表的这一群体,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弗兰肯斯坦的反应以及为什么将这个孩子称为“怪物”。在这个孩子“出生”之后,弗兰肯斯坦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离这个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地狱”,于是这个所谓的“怪物”被他雌雄同体的父母抛弃,成了孤儿,他们的关系不复亲密。
  这个孩子的畸形不仅仅是源于外表的丑陋,也是父母内心畸形的投射——弗兰肯斯坦不能或没有准备好成为父母,同时还有他作为一个私生子没有被社会所接受的尴尬处境。正是弗兰肯斯坦这种不负责任和异想天开导致了这个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畸形。作为父母,弗兰肯斯坦没有尽到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没有提供任何精神和物质需求。他拒绝抚养的行为使这个孩子感受不到任何爱和温暖,孤独痛苦地在人类世界的边缘徘徊,这也就成了这个孩子日后复仇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弗兰肯斯坦颠覆了社会伦理的核心原则,错误地模糊和重构了母亲身份,导致了父、母、子真正身份缺失的尴尬局面。
  二、自我与他者
  在玛丽的《弗兰肯斯坦》中,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实际上也是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自我和他者的二元性是人类建构意识和身份最基本的理论之一。18世纪,黑格尔提出了“他者”的概念,将其作为自我意识(专注于自我)的组成部分。自我的概念形成需要他者的存在。没有他者对比的自我将无法认知和确认。弗兰肯斯坦用“怪物”来确立自己作为科学家和创造者的身份,彰显自我的存在。但意外的是创造结果吓坏了他,使他逃跑了。对弗兰肯斯坦来说,“怪物”是他确立自己地位和身份的工具,即把“怪物”完全置于他的权力范围之内。但弗兰肯斯坦在创造“怪物”的同时,也重新建构和定义了他自己。他和他的创作就像是一体两面的镜子,广义上的镜子是用来反射和展示图像的。镜子本身没有自我,它只是作为他者而存在,弗兰肯斯坦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认出了自己,“怪物”反映了弗兰肯斯坦内在的善与恶。
  阿根廷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写过一首名为《镜子》的诗,诗的开头说:“我是一个害怕镜子的人。”因为他不敢接受自己面对镜子时映射的真实的自我。所以,弗兰肯斯坦害怕“怪物”的真正原因是他不敢面对潜藏在真实自我里的他的某一部分。“怪物”是弗兰肯斯坦内心世界的化身,是灵魂最深处的外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弗兰肯斯坦将他定义为“怪物”也是对其自身身份的否定,因为这种形象违背了他的初衷,而他又不敢承认。
  “怪物”的他者化是自他出生以来一步一步形成的。他者化是指标签及定义他人为一个次等人的化约性行动。它视某人作为属于社会下等类别的他者。首先,弗兰肯斯坦影响了他身份的建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这个生物就被弗兰肯斯坦视为“怪物”,然后被遗弃。当“怪物”在荒野中游荡时,他感到害怕和不自在,“也许是出于本能吧,我发现自己孤零零的,心中不仅生出几分恐惧之感”。这种感觉不仅是他独自一人在森林里的状态,还是受到弗兰肯斯坦排斥和抛弃的落寞与伶仃。后来,他躲进了一个废弃的棚屋,一边观察和学习人类的行为和知识,一边开始质疑起自己的身份:“我环顾四周,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有谁像我这样。如此说来,我岂不是个魔鬼,一个人世间大煞风景的丑类?一个谁见了都逃之夭夭,谁都否认与之有任何关系的怪物!”“怪物”接受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他与人类这个群体是不一样的。由于对其外形的偏见与抵触,人类并没有接受他,用“怪物”“恶魔”和“它”这样的称呼和其他暴力回应完全消除和解构了“怪物”之前的认知,他被迫承认自己是一个怪物。弗兰肯斯坦的创造本身并不是邪恶的,而是由社会创造出来的。但是,以弗兰肯斯坦为代表的社会扼杀了“怪物”本身,褫夺了原有的身份,使其变成一个由他们建构和定义的他者形象。   三、人类与科学
  科学在弗兰肯斯坦的时代是一个更普遍的术语,意为学习和知识。无论哪个时代,人类和科学之间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显赫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觉得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值得调查和探索,好奇心是他记忆中最早的感觉。而他想研究的不是常识,是天地的奥秘。后来到了因格尔施塔特大学,他对学习科学的热情让同学和老师惊叹不已。在与沃尔德曼先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决定了他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创造生命。但是,这个权力是属于上帝的,所以他为自己的僭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像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以换取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却最终坠入地狱。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行动的那一刻起,他的悲劇似乎就开始了。比如,他的身体开始垮掉,日渐清瘦羸弱。小说文本写道:“然而一种不可抗拒的、几近疯狂的冲动驱使我继续干了下去,我似乎丧失了一切理智和感觉。”弗兰肯斯坦似乎变成了一台没有任何情感的机器,他对科学与未知的渴望就像是怪物吞噬了他的每一块身体,直至他的灵魂湮灭。在此之前,这种渴求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现在他只有无尽的痛苦和折磨。而后在弗兰肯斯坦的自述中,他也坦白后悔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意识到“获得知识太危险了,一个认为自己的故乡便是整个世界的人要比一个好高骛远,志大才疏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但为时已晚,“怪物”杀死了他的家人和朋友,之后间接导致了弗兰肯斯坦的自杀。“怪物”便是弗兰肯斯坦过度追求知识的产物,象征着未知或上帝的力量。弗兰肯斯坦,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追求无限的知识,渴望打破边界,试图挑战不可侵犯的上帝权威,最终酿成悲剧。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到西方世界的第三个阶段是“浮士德式的精神”,他们一方面挣脱了束缚自己思想的锁链,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向科技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导致西方最终的没落。无论是弗兰肯斯坦还是浮士德,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打破未知的界限从而会得到毁灭。
  如今的科学不再完全意味着学习和知识,它可以细化一个更具体的领域,如科技。虽然人类受益于科技进步和发明,但是,随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会不会出现新的悲剧?今天的“怪物”变成克隆多利羊、温室效应、人工智能以及新冠病毒。霍金曾警告人类要谨慎发展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制造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类的存在,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另外,人工智能可能有一天会摆脱人类的控制。当人工智能达到一定的意识水平时,它就会反抗人类,甚至可能取代人类。因此,作为人的意义在一个新的语境中被重新定义是有可能的。也许在后人类时代,人类和科学,包括科学产品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而那些只在文学和电影中看到的恐怖科幻场景的虚构性也就越来越少。到那时候,人类与科学、与未知的关系便不言而喻。
  四、结语
  无论弗兰肯斯坦和怪物是哪种关系,他们似乎都是矛盾和敌对的。也许这就是玛丽·雪莱想要表达并让人们思考的东西。英国学者安德鲁·桑德斯说:“《弗兰肯斯坦》的魅力和力量在于它的预见性思考……这是对责任和现在被称为‘科学’的知识体系的道德探索。”人总是被自己所爱的东西所毁灭,这种集体无意识也许是一种原罪,最后所有的疯狂都会回到人类的命运中来。可能现代科学怪人狂热和盲目的解药就像彼得斯说的那样——谦逊、谨慎和合理的判断。
  (天津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代表小说作品之一,其中,斯特里特兰的人生经历、人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暗合弗洛伊德理论,小说围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阶段,淋漓尽致地展现斯特里特兰的人生观,为物质与精神选择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一、本我爆发的机制  通过阅读文本可知,男主人公斯特里特兰追求艺术过程的心理变化(情绪)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是造成苦难的重要
期刊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出诸多优秀文学作品,其不仅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更对日本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芥川龙之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小说集《傻子的一生》,这是一部随想集,许多人認为它实质上是芥川龙之介的自传,其诸多内容折射着芥川龙之介的生活。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和代表性文学作品,并以《傻子的一生》为例,深入探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风格。  一、芥川龙之介简介  芥川
期刊
小泉八云原名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是一名被称为“日本解释的第一人”的西方作家,来日后,以小泉八云为名进行文学创作与日本研究。他的名作《怪谈》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也被称作“日本怪談的鼻祖”。  一、小泉八云的再话文学  小泉八云的作品主要涉及日本文化、文学、民俗、宗教、历史、教育、风土考等方面,其中收录了不少小泉八云的再话作品。日本学者平川祐弘认为,小泉八云作品的最大价值
期刊
《人羊》是大江健三郎以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日本为题材创作的短篇小说。它细致刻画和披露了在日美军的暴行与殖民野心,也为人们展现了在其打压和施暴下分别选择顺从屈服、冷眼旁观、明哲保身的三类日本民众面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我”上公交与美军下公交的两种特殊叙事结构,探究历史视域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登陆日本和结束7年占领后所形成的“战后空间”全貌,分析其深刻的国家隐喻内涵。  一、概
期刊
黑色幽默是诞生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逐渐成为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坛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黑色幽默流派的出现与美国当年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不可自拔,国内反战浪潮四起,社会主流价值观缺失,社会风气颓废,孤独、压抑、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美国社会。黑色幽默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诞生并发展起来的。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它摒弃了传统的、严肃的叙事手法,用戏谑的
期刊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9世纪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且颇受欢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凯瑟琳便是其中之一。凯瑟琳富有爱心,充满野性、倔强和叛逆,又是一个世俗趋利、命运悲惨之人。本文简述了《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生平,然后重点分析凯瑟琳人物形象。  一、凯瑟琳生平简介  幼时的凯瑟琳在父母的宠爱下快乐成长,无忧无虑。正因如此,那时的她纯洁、善良、天真且不谙世事。
期刊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鲁迅的《狂人日记》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内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两部巨作中的疯人形象是作者投放了自己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和深刻反思而塑造的时代代言人。本文通过对比两者的相同之处,剖析作者寄寓在两位疯人肩上的历史意义。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对当时整个社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人文主义与社会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矛盾的反思;鲁迅用狂人的疯言疯语,大
期刊
古代日本家训文化深受中国家训文化影响,在教育子女和传递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有着相似性,但是两国的传统家训文化在发展历程、形式、存在阶层和近现代社会的存续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无论是中国古代家训,还是日本古代家训,都承载了很多的教育经验,对现代家庭教育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两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比较  (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文化的产物,伴随着家文化的出现而产
期刊
儒家文化体系自孔子创立以降,经由两千余年的传承和演化,发扬于世界各地。日本自古与中国进行多次文化交流,是接受儒家时间文化较早、受儒学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国家之一。孔庙是用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也是儒家思想文化体系的外在性物质载体,在日本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日本儒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日本孔庙的关注。本文探索了儒家文化在日本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在查阅儒家文化历史资
期刊
在表演行业中,话剧属于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由于话剧表演属于“直播”形式,所以舞台表演及角色塑造非常重要,一个角色能否塑造出完美的情感,与演员的表演密不可分。贯穿动作在角色创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话剧表演中角色的体现非常重要。以《暗恋桃花源》中的云之凡为例,云之凡作为该话剧中最纯美的桃花象征,在剧中占据女一号的位置,演员需要根据云之凡的角色特点,通过贯穿动作塑造角色形象,创造出一个纯洁的女神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