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合作及其区域价值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h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确定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战略,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此背景下,政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越发重要。太仓作为一个县级市,政产学研工作成效显著,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作为引导者、管理者、监督者和服务者,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政产学研合作帮助太仓市聚集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批依托知名高校院所的研发机构,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前瞻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关键词:政产学研;太仓市;区域经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1C-0062-04
  近年,全球经济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创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确定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战略,而政产学研合作是打通创新链条、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有力促进科技难题攻坚和成果转化,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政产学研合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政产学研的起源
  政产学研模式是在原来产学研模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更为高效的合作模式,产学研模式最早开始于美国旧金山硅谷。硅谷在19世纪中叶原是美国海军的研究基地,后逐步发展成了美国航空航天高技术企业的密集区。1940年前后,斯坦福大学的Ferman教授指导他的两个学生建立了第一家民营高科技公司——惠普公司。到了 1951年,这位教授在此地又成立了斯坦福研究园区,入驻的科技公司越来越多,这就是硅谷的前身。硅谷的诞生和发展得力于当地的斯坦福、伯克利等著名大学极为丰富的高新技术及人才资源,更是离不开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制度支持。我国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8月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国内顶级高校41所,国家(北京市)科研院所20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源地,更是代表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中国硅谷”。
  产学研模式的核心是推进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交流和合作,一般企业为技术需求方,而高校或科研机构为技术供应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学研模式逐渐从短期向长期、从松散向紧密、从技术单向转移向双向流动的趋势演变。然而,在实践中愈发感觉到在其中缺失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即政府,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甚至在企业的经营中也有政府影子。因此,政府必是产学研合作中不可回避的极其重要的一极。政府可以为产学研的科学协作提供必要且有效的保障,更为产学研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与产学研合作相比,政产学研合作更好地避免了分属不同的主体、单纯的研究与产业化的彼此分割造成的大量资源浪费——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量的研发投入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企业缺乏研发实力却苦苦寻不到新技术新成果。因此,政产学研模式的出现必然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更全面、更先进、更有生命力的合作模式。
  二、政产学研的内涵及发展
  政产学研模式作为产学研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最早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彼得格洛博士提出的。“学”和“研”往往不作严格分割,因此政产学研一开始被称为政产学或官产学模式。后来在1995年由美国的 Etzkowitz和荷兰的Leydesdorff首先提出了官产学伙伴关系(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s)的“三重螺旋”创新模式,它指的是官、产、学之间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资源之分享与讯息的充分沟通,提高科技资源运用效率。[1]该创新螺旋的上升,需要三方协同作用并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利润,实现生产力的真正提升。该创新模式自正式提出以来,在国际上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被不断完善和内涵发掘。
  政产学研分别代表了政府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四极,其中政府机构处于宏观指导层面,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具体的科研及生产活动,属于微观层面。政府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的中间人、平台创建者、合作粘合剂、沟通润滑剂、效果催化剂。政府为产学研提供政策引导、职能监管、活动组织和制度保障,并鼓励和吸纳其他社会机构在信息共享、宣传推广、金融投资等方面开成合力,以行为主体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集中产学研三方各自的优势资源,促进相互间通过协作有效實施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生产经营,从而取得整体大于局部、1 1>2的效果。政产学研合作要求具有不同特征、不同目标的合作主体各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强调相互之间的系统性配合,强调开展联合攻关,注重发挥合作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自身优势,有效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协同效应。[2]
  三、太仓市政产学研合作现状
  太仓作为一个县级市,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区域,毗邻上海,经济发展迅猛,是中国的德企之乡。经多年发展,太仓市已逐步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五大新兴产业,以及以精密机械、纺织化纤服装为代表的五大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0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综合实力第七位、科技创新第二位。    參考文献:
   [1]王成军.中外三重螺旋计量比较研究 [J].科研管理,2006(6).
   [2]郭咏嘉.政产学研结合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
  责任编辑:曹鸿骅
  On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ith its Regional Value: A Case Study
  MAO Jianmin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21541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state has identified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which require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establishing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hich takes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market as the guide. In this context,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aicang, as a county-level cit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ts work. As a guide, manager, supervisor and server in its cooperation, the government has established an effec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among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as helped Taicang to gather a group of high-level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 establish a group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relying on the well-know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orm a group of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ith industry foresight.
  Key words: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aicang; regional economy; innov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在石湖风景区内,具有丰富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的旅游资源,编写文化旅游园本教材是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是传承和弘扬吴地文化的有效载体。教材编写必须遵循六个结合原则,内容设计需要对旅游资源科学合理的分类。需要针对园内职业院校集中的特点,在突出旅游性的同时凸显职业性。  关键词: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教材;园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摘要:美术课程内容是美的集中体现,“审美人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优秀教师应当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并通过专业辐射、名师工作室运行、青年教师专业队伍打造等方式带动更多教师共同成长,实现自身与教育、与学生、与教师的生命相融,达到“美美相生 美美与共”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师使命;教学主张;专业辐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D 文章
摘要: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但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审美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指向审美阅读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提升语文学习力觅得一条生态化的境脉。教学中,教师要做善教者,引领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学生要做善学者,在审美阅读中获得智慧启迪。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阅读;美的规律;学习境脉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
摘要:企业师徒制是培养、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精神的兴起也推动着企业师徒制的发展。针对当前人才培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对工匠精神及其培育的认知片面化,师徒之间存在适应性问题,相关主体行动力不强、有流于形式之嫌等难题,通过突破个人主义倾向和思想观念的制约,提升师徒配对和员工发展定位的合理性,完善支撑工匠精神师徒传承的管理制度,主动合作强化现代企业学徒培养,能实现对现实困境的突围,有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
摘要:语文的背后是“人”,语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育人”。小学语文是一门“慢”的艺术,要在恰当的时机教有用的知识,要在充裕的时间中过悠闲舒适的课堂生活,要让学生在教师制造的“学习障碍”中提高言语实践水平。语文教学要通过让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说负责任的话,追求通俗易懂、得体妥帖、新颖别致的言语品质。  关键词:精神生命;教学节奏;言语品质;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基于“多元智能伴随学习”的理念,提炼出两种优化小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学习样式:基于智能“补偿效应”的课堂学习活动优化和基于智能“催化效应”的课堂学习活动优化;并分别开发了与之相适应的两个操作流程:“唤醒、导学、链接、反思”,“沉浸、分享、实践、评价”。这两种学习样式借助对应的智能工具箱、生活实践园等操作载体,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办法,在特定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从
摘要:构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预警机制是“教诊改”的内在要求,其目的是对影响教学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提前发出警示信号,以便学校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及时改进。学校根据“教诊改”要求,在设置预警点和预警条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以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质量为重点的教学质量预警机制。  关键词:教诊改;预警点;预警机制;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
摘要:专业是否需要转型受制于专业特性、行业发展和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强应用性、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性等要求该专业转型的及时性。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必须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对接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直面专业发展困境,准确把握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基本概念及要点等。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发展历程、推进路径和支撑保障等。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国际
摘要:昆山教育局在践行美好教育的进程中,着力探索“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根据昆山实际状况,在问题分析、方向引航、组织架构、师资培养、品牌建设、典型榜样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本土化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拓宽了家校合作共育的研究内容与视野,对区域推动家校合作共育,破解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与供给之间的深层矛盾等产生了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品格提升;区域推进;家校合作;家校共育 
最近有幸连续观摩了三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分别是王崧舟老师的新概念作文、窦桂梅教师的《清平乐·村居》、潘文彬老师的《生命的林子》,名师们创新的执教理念、精当的课堂设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名师语文课堂的密码在哪里?从中凸显出的语文的本质又是什么?  其实,无论是王老师的作文教学,还是窦老师、潘老师的阅读教学,尽管呈现给我们的是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但透过这繁花似锦、精彩纷呈的表面,笔者强烈地感受到那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