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蜡烛老师”是教育理念的提升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w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常常被比喻成蜡烛,而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将做客成都,告诉成都的老师们,不做蜡烛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成都商报》10月31日)
  几千年前,中国的教育家们就懂得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还要学以致用,把学习知识与丰富人生结合起来,追求的是学习的快乐。所以,在孔子年代,教育的过程中,不但有知识的传授、技能(所谓“六艺”)的操练,而且有“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快乐追求。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不得不埋头于大量作业或者奥数等课外补习班,否则便可能被淘汰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从而忽视了沟通、表达、交往、合作等人的基本技能训练。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应试教育下,孩子们成了一只只不看方向只顾埋头狂奔的鸵鸟。教师显然很难得到教育境界上的提高和教育过程的快乐,甚至很难收获师生之间淳朴自然的情谊。“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而成为教师的宿命。
  朱永新教授提出的“不做‘蜡烛老师’”的理念,无疑是对传统教师角色定位乃至对教育的本质的一种提升——教师应该是火炬而非蜡烛,应该点燃学生而非燃尽自己。
其他文献
根据调查,多数人都对数学有畏惧心理,作为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使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感到快乐而有趣,不再“怕”数学呢?笔者觉得应做以下尝试。    一、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    1.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水平的正常发挥,与人的焦虑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过高或过低都无益。课堂是一种群体性学习环境,要求在老师掌握下统一学习进度,而每个孩子的思维速度、思维类型都是有一定差异的。表现在数学以抽象逻辑
当今社会,经济政权日夜更迭。各种各样的“快餐式”文化犹如昙花一现。在此背景下,优秀的民族文化被大多数人忽略。湘南民族元素是本地域民俗文化、历史生活、民族精神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