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儿童教育的热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心理偏差和性格的缺失、人际交往障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离等,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注重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还要整合社会教育,使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情感交流: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5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8-03
在毕节地区赫章县安乐溪乡初级中学任教1年多的社会实践里,通过对100多初中农村学生的家访,笔者了解到75%的家庭收入是靠父母亲一方或双方打工挣得,平均100个家庭里面,至少有70%的家庭小孩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一现象打破了原来稳定的家庭模式,留守儿童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群里,由于中小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限制,农村中小学生在不良的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波动极大,易产生焦虑浮躁心理,更有严重患者在社会和学校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亟待解决。[1]
一、安乐溪乡农村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迷失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对安乐溪乡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家访谈话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发现很多还在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父爱母爱的缺失,在孩子们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情感淡漠,不擅于说话和交际,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一些孩子几年未见父母一次,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在对10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6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与父母交流、谈心,与父母找不到共同谈论的话题。1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如人,认为父母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任性和无能,父母进城之后就会忽略自己了,9.5%的学生有过被家人虐待殴打的想象。他们在深深的自责心下,积郁成疾,加剧了留守儿童的自悲心理,由此变得沉默寡言,不自信、不合群,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
2、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烦躁、焦躁情绪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女孩比男孩表现明显。他们的表现、品行、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自卑、疑虑、嫉妒、逆反、极端等心理问题。
3、严重的厌学心理、逃学、辍学现象严重
由于农村生活生产的条件的限制,经过对安乐溪乡生产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问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的农民只从事种植土豆和玉米来作为平时生活的必需品,没有规模化经营的经济作物,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门务工。为了能够挣钱来贴补家用,大部分家长出外打工,导致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出现极大的波动。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祖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条件和思想观念封闭的限制,不能有效地与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以平等信任的方式沟通,大部分农村留守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学习耐心。加上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没有家人的关怀,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孩子又无人管教,学生自制能力差,学习基础知识薄弱,到了初中,随着课程量的加重,学生感觉学起来吃力,由此产生了厌学心理。
4、一定程度上的人际交往障碍
通过对安乐溪乡初级中学108名留守中学生进行心理访谈发现,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很多留守儿童勤奋读书,学习成绩优异,但往往在班级上被定为不合群的学生,其思想偏激,无法与老师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2]
二、安乐溪乡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角色没有得到正确发挥
发展心理学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0岁开始潜意识里面便开始了模仿阶段,对父母亲的言行举止都在模仿阶段,父母在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道德观念形成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对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物学上所说的遗传,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和态度、个性、价值取向,以及父母亲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影响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这么一个状况,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隔千里,但对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最原始的依恋依然是他们的父母亲,都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依恋着他们的家庭和亲人,虽然很少与父母亲相聚,但都和父母亲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父母依然是孩子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父母亲常年在外,只有通过电话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而且很多沟通都只限制在日常生活、健康、学习方面的沟通,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缺乏有效地情感沟通,促使父母亲在孩子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不愿意与外界进行情感和社会交流。
2、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管教不严,教育力度不够
祖辈由于当时生活状况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为低下,文化水平素质普遍不高。在对几百名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做调查问卷中,发现他们中的78.5%的老人是文盲,18%的老年人是小学文化程度,只有4%左右的老年人是初中文化,他们中的大多数老年人对自己的孙子或外孙疏于管理,大部分老年监护人主要对孩子在物质上进行关心,极少有老年监护人会想到关心他们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采访中,有些留守老人甚至认为孩子没啥心理想法,能让他们吃饱饭上学就行,长期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忽视和放纵,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偷盗、打架、斗殴、早恋等,更有甚者出现了严重的犯罪问题。在对本乡镇初中生犯罪率进行了初步统计,有4%的学生长期犯罪。 3、偏远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责任感不强
安乐溪乡乡镇的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任课教师。由于安乐溪乡地处赫章的山区地方,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学校没有正规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是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并且是当地人,视野和知识面都很有限,好多代课老师还在家务农种地,农忙季节就忙着种庄稼,让孩子们放假干农活,还有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大部分留守学生对教师态度比较冷漠,很少与老师进行心理沟通,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留守儿童常常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有时候还对教师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4、农村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持漠视态度
在调研中发现,偏远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农村儿童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科学的解决。学校基础设施落后,行政人员知识素养和政治觉悟观念意识不强,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领导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卫生放在第一位,只注意到学生人身安全,却没注意到学生心理的健康,缺乏对学生的关爱,致使相关部门也对留守儿童置之不理,留守儿童没了依靠,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三、建议
1、相关农村组织部门应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其改变教育观念
(1)家庭教育环境是留守儿童成长的第一个场所,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或者间接的对学生形成影响。因此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一,父母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文化水平,学习相关心理健康常识,改善僵化的家庭成员关系,致力于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第二,父母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或是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没有条件的,也要采取电话、网络视频会话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对留守儿童的关怀,重点对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第三,适当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一方至少留守一方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
(2)留守儿童父母要尽可能多的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
大部分家长教育观念不强,认为外出挣钱重要,或是忙着种庄稼,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漠不关心。对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首先是父母要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多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
2、强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功能,切实改革和完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管理
(1)“完善的寄宿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在老师、同学群体的关心下成长是学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没有条件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条件的相关学校应该求助于政府及借助社会力量,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努力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排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通过建立“代管家长”制度,[3]切实改变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分配老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3)在学校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机构和渠道。首先,农村学校应为留守儿童学生创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成长档案,创建设备完善的心理咨询室。其次,为缓解学校教师困乏和教师专业性欠缺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力度引进一些高校师生关心留守儿童,抓住大学生在农村进行支教和调研的机会,切实鼓励和邀请高校教师加入当地教师队伍。最后,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为留守儿童在农村学校设立专门 “亲情热线”,[4]用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首先,可以通过开设亲情电话的方式,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农村学校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其次,可以建立学校公共邮箱、公共邮件地址,方便学生与家长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可以建立学生、教师、校长的沟通平台,公布校长邮箱和教师邮箱,促进三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5)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所,心理咨询员应该要具备专业的中小学生心理知识,并且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态度,针对学生沉默害羞的特性,多与学生进行耐心的交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力图与学生达成共识,并产生同情心理,力图赢得留守儿童学生的信任,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达和非言语状态,尝试通过问卷的方式揣测学生心理,打开学生心扉,利用好心理咨询的各要素唤起当事人的强烈咨询愿望,并为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给当事人订立长期和短期的恢复改善目标,随时观察学生咨询之后的言行举止,促进留守儿童学生心理、行为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央电视台.关注留守儿童[Z].2011.
[2]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杨燕.当代中学生心理咨询的现状与分析[J].才智,2011,(11).
[4] 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 2002.
[6] 杨玉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与辅导[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7] 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郑日昌、江光荣.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梁宝勇.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情感交流: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5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8-03
在毕节地区赫章县安乐溪乡初级中学任教1年多的社会实践里,通过对100多初中农村学生的家访,笔者了解到75%的家庭收入是靠父母亲一方或双方打工挣得,平均100个家庭里面,至少有70%的家庭小孩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一现象打破了原来稳定的家庭模式,留守儿童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群里,由于中小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限制,农村中小学生在不良的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波动极大,易产生焦虑浮躁心理,更有严重患者在社会和学校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亟待解决。[1]
一、安乐溪乡农村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迷失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对安乐溪乡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家访谈话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发现很多还在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父爱母爱的缺失,在孩子们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情感淡漠,不擅于说话和交际,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一些孩子几年未见父母一次,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在对10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6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与父母交流、谈心,与父母找不到共同谈论的话题。1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如人,认为父母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任性和无能,父母进城之后就会忽略自己了,9.5%的学生有过被家人虐待殴打的想象。他们在深深的自责心下,积郁成疾,加剧了留守儿童的自悲心理,由此变得沉默寡言,不自信、不合群,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
2、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烦躁、焦躁情绪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女孩比男孩表现明显。他们的表现、品行、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自卑、疑虑、嫉妒、逆反、极端等心理问题。
3、严重的厌学心理、逃学、辍学现象严重
由于农村生活生产的条件的限制,经过对安乐溪乡生产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问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的农民只从事种植土豆和玉米来作为平时生活的必需品,没有规模化经营的经济作物,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门务工。为了能够挣钱来贴补家用,大部分家长出外打工,导致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出现极大的波动。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祖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条件和思想观念封闭的限制,不能有效地与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以平等信任的方式沟通,大部分农村留守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学习耐心。加上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没有家人的关怀,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孩子又无人管教,学生自制能力差,学习基础知识薄弱,到了初中,随着课程量的加重,学生感觉学起来吃力,由此产生了厌学心理。
4、一定程度上的人际交往障碍
通过对安乐溪乡初级中学108名留守中学生进行心理访谈发现,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很多留守儿童勤奋读书,学习成绩优异,但往往在班级上被定为不合群的学生,其思想偏激,无法与老师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2]
二、安乐溪乡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角色没有得到正确发挥
发展心理学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0岁开始潜意识里面便开始了模仿阶段,对父母亲的言行举止都在模仿阶段,父母在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道德观念形成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对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物学上所说的遗传,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和态度、个性、价值取向,以及父母亲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影响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这么一个状况,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隔千里,但对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最原始的依恋依然是他们的父母亲,都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依恋着他们的家庭和亲人,虽然很少与父母亲相聚,但都和父母亲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父母依然是孩子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父母亲常年在外,只有通过电话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而且很多沟通都只限制在日常生活、健康、学习方面的沟通,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缺乏有效地情感沟通,促使父母亲在孩子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不愿意与外界进行情感和社会交流。
2、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管教不严,教育力度不够
祖辈由于当时生活状况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为低下,文化水平素质普遍不高。在对几百名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做调查问卷中,发现他们中的78.5%的老人是文盲,18%的老年人是小学文化程度,只有4%左右的老年人是初中文化,他们中的大多数老年人对自己的孙子或外孙疏于管理,大部分老年监护人主要对孩子在物质上进行关心,极少有老年监护人会想到关心他们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采访中,有些留守老人甚至认为孩子没啥心理想法,能让他们吃饱饭上学就行,长期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忽视和放纵,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偷盗、打架、斗殴、早恋等,更有甚者出现了严重的犯罪问题。在对本乡镇初中生犯罪率进行了初步统计,有4%的学生长期犯罪。 3、偏远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责任感不强
安乐溪乡乡镇的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任课教师。由于安乐溪乡地处赫章的山区地方,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学校没有正规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是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并且是当地人,视野和知识面都很有限,好多代课老师还在家务农种地,农忙季节就忙着种庄稼,让孩子们放假干农活,还有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大部分留守学生对教师态度比较冷漠,很少与老师进行心理沟通,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留守儿童常常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有时候还对教师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4、农村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持漠视态度
在调研中发现,偏远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农村儿童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科学的解决。学校基础设施落后,行政人员知识素养和政治觉悟观念意识不强,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领导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卫生放在第一位,只注意到学生人身安全,却没注意到学生心理的健康,缺乏对学生的关爱,致使相关部门也对留守儿童置之不理,留守儿童没了依靠,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三、建议
1、相关农村组织部门应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其改变教育观念
(1)家庭教育环境是留守儿童成长的第一个场所,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或者间接的对学生形成影响。因此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一,父母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文化水平,学习相关心理健康常识,改善僵化的家庭成员关系,致力于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第二,父母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或是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没有条件的,也要采取电话、网络视频会话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对留守儿童的关怀,重点对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第三,适当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一方至少留守一方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
(2)留守儿童父母要尽可能多的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
大部分家长教育观念不强,认为外出挣钱重要,或是忙着种庄稼,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漠不关心。对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首先是父母要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多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
2、强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功能,切实改革和完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管理
(1)“完善的寄宿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在老师、同学群体的关心下成长是学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没有条件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条件的相关学校应该求助于政府及借助社会力量,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努力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排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通过建立“代管家长”制度,[3]切实改变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分配老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3)在学校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机构和渠道。首先,农村学校应为留守儿童学生创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成长档案,创建设备完善的心理咨询室。其次,为缓解学校教师困乏和教师专业性欠缺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力度引进一些高校师生关心留守儿童,抓住大学生在农村进行支教和调研的机会,切实鼓励和邀请高校教师加入当地教师队伍。最后,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为留守儿童在农村学校设立专门 “亲情热线”,[4]用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首先,可以通过开设亲情电话的方式,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农村学校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其次,可以建立学校公共邮箱、公共邮件地址,方便学生与家长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可以建立学生、教师、校长的沟通平台,公布校长邮箱和教师邮箱,促进三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5)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所,心理咨询员应该要具备专业的中小学生心理知识,并且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态度,针对学生沉默害羞的特性,多与学生进行耐心的交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力图与学生达成共识,并产生同情心理,力图赢得留守儿童学生的信任,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达和非言语状态,尝试通过问卷的方式揣测学生心理,打开学生心扉,利用好心理咨询的各要素唤起当事人的强烈咨询愿望,并为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给当事人订立长期和短期的恢复改善目标,随时观察学生咨询之后的言行举止,促进留守儿童学生心理、行为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央电视台.关注留守儿童[Z].2011.
[2]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杨燕.当代中学生心理咨询的现状与分析[J].才智,2011,(11).
[4] 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 2002.
[6] 杨玉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与辅导[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7] 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郑日昌、江光荣.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梁宝勇.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