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园一位教师在大班组织了一个教学观摩活动“神奇的碘酒”。她事先准备了馒头、黄瓜、香蕉、藕、土豆、白菜等材料,活动中,她引导幼儿把稀释了的碘酒分别涂在这些东西上,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得出“淀粉遇碘酒会变色”的结论(馒头、香蕉、藕、土豆中含有淀粉),并要求幼儿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活动过程中,幼儿看上去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总体效果不错。但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疑问:尽管教师在活动中很注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但碘酒终究是药品,如果幼儿了解了碘酒有这种“神奇”功效。会不会把家里的碘酒也拿出来玩甚至喝下去呢?这位教师认为,从安全角度考虑。这样的活动不宜在幼儿园开展。也有教师质疑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个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吗?听了她们的议论.我也困惑了:在这个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似乎也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应该也从中获得了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但幼儿园究竟能否开展这样的科学活动呢?换句话说,这样的科学活动适宜并有效吗?如果是您,您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