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发火主要原因分析以及综合防灭火措施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矿井的安全生产对于矿区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煤层发火又是矿井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煤层的管理。本文主要在煤层发火的主要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考察经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几点关于综合灭火的措施。只有加强安全的管理,及时消除隐患,并且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探索创新实用性强的措施,有效的降低经济损失,才能保证其行业稳定并且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煤层发火 综合防治 原因
  中图分类号:TD7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b)-0067-01
  矿井火灾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煤层自然发火不仅会导致资源损失、影响采掘进度、导致人员中毒现象等,还可能引发煤层瓦斯爆炸。若防治不当,不及时的消除隐患,均会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阻碍了该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冻结大量煤炭,造成矿井生产持续紧张。最终,会影响国家的煤炭事业,由于煤的紧缺,甚至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由此来看,必须加强管理煤层的安全管理。
  1 煤层发火的影响因素
  1.1 煤层地质特点
  主要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倾角、地温、煤的理化性质等。这几项的决定煤层自燃发火的主要原因。
  (1)煤层的厚度:根据多年的研究发现,煤层的厚度越大,导致了采空区遗煤的越多,越易积聚热量,所以,厚煤层易发火。这对于火灾的防治是严重威胁的。
  (2)煤层倾角:煤层倾角越大,采出率越难控制,人工的采煤措施不能保证其安全,自然发火危险性也越大,这是影响煤层自燃发火的最难控制的因素。防治有利的倾斜角大概在6~18℃左右,容易引安全隐患的大概在15~30℃左右,其中最危险的是大于30℃,这样必然导致火灾的发生。所以在实际制定的综合性防范措施时,一定要把此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考虑。
  (3)地温:地温接近50℃时,会造成煤的初期氧化条件,且对散热不利,高温持续不下降,将实际自然发火期将缩短,温度没有散发性,这就导致自然发火危险性增大。由于地温高,需要加大工作面风量来降温,但是由于其技巧的难控制性和工作的复杂危险性,加大了工作面风量,于是会增大采空区的漏风,同时采空区的热压差将增大,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上行通风的采面,热压差的作用方向与漏风方向是相同的。如果大声上述问题的出现,那么会增加煤层发火的几率,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4)煤的理化性质:煤的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但其实质是煤的理化性质在煤常温氧化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表现是不容忽视的,根据专业的技术表明,对自燃倾向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煤的理化性质包括:煤的变质程度、煤岩成分、煤的含硫量、煤的水分等。如果这就项数据,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内,必将带来严重的问题。
  1.2 开拓、开采、通风方式
  对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而言,开拓、开采、通风方式不利因素主要有3个:1)采煤工作面长度较大(工作起来没有连贯性,对相关的方法和措施不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2)部分区段采空区遗煤连续分布(虽然部分区段采空区遗煤不会造成太大的危险,但是如果表现出连续的分布,那么会直接的容易引起煤层的自然现象);3)采空区瓦斯抽放增加采空区发火危险(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工人,会导致采空区瓦斯抽放增加采空区漏风,采空区是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区域,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注意)。
  2 煤层发火的主要原因
  (1)采区内部上、下区段和上、下分层之间未按规定留设防火隔离煤柱,导致采空区内相互串、漏风,这是煤层发火的主要原因,对于漏风通道来说,导致漏风的主要因素是煤柱受顶板压力影响产生了大量的裂隙和顶板破碎,进一步带来了安全危害的问题。另外密闭两端压差过大也是采空区漏风的主要一个原因。
  (2)采区密闭质量差,配套设施和工作机械的设备没有到达相应的技术要求,漏风严重或位置不合理。
  (3)工作人员态度不认真,没有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预测预报制度落实不好,巡查工作没有指定计划,不定时定量的巡查,防火检查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火情隐患,缺乏专业的知识,不注重安全问题等。
  (4)未进行有效地预防性灌浆或灌浆系统不到位,这就导致浪费了及时救火的时间,直接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3 煤层发火的综合灭火措施
  3.1 优化采区通风系统,限制巷道两帮及煤柱向采空区漏风,合理布置通风设施。最有效的几项措施有
  ①提高密闭密封,加强对密封的重视程度,严格按照规定实施。②风门的巷道宽度要足够,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宽2道风门间的距离。③对以煤柱分隔的相邻煤巷实现均压,保持均匀性。④加大对发火危险性高的封闭区域的管理。
  3.2 定时定量的巡查
  加强日常的监测,对煤层容易发火的区域定时定量的巡查,有利于及时发现危险,及时的消除隐患,对有问题出现的地方,组织专业的人员进行实际的探讨。
  3.3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当工作面保持正常推进速度时,停留在氧化自燃升温阶段的遗煤会很快进入窒息带,减少了发生火灾的概率。推进速度低于临界回采速度时,在实际情况中,会引起氧化自燃升温的遗煤发生自然发火的可能性增加。
  3.4 对浮煤采取阻化措施
  由于浮煤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煤层发火的几率,所以要使用各种可以应用的手段,处理多余的浮煤。对于残留无法快速处理的,可以在综采面喷洒高分子阻化剂,这也是很有效的一项措施。
  3.5 提高密闭的密封效果
  密封效果一直是引起煤层发火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保证其密封性。在实际工作中,课在采空区密闭及永久密闭施工完成后,及时向密闭喷涂堵漏弹性材料,可以有效的避免密闭向采空区漏风。
  3.6 采取注水、注氮、注沙等惰化措施
  对封闭的采空区,如果井下条件具备的功能完全,应当首先考虑的是注氮的问题,把封闭区注入一定量的氮之后,进而使采空区惰化,使可燃的条件因素大大的减少,在根本上消灭了隐患。然后,在一些自然性不是特别强的区域,可以采取注水或者注沙的方式,进行有效的防范火灾的方法。
  4 结语
  通过对煤层发火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有于地温高、含硫量较高和煤层倾角较大等原因,在这几方面,加大防治措施,对消除隐患有着直接的作用,保证及时解决问题的优势条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荣立.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 付永水,李建新著.义马矿区煤层自然 发火防治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6).
  [3] 王省身,张国枢.矿井火灾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7.
  [4] 厉克.最新煤矿瓦斯(煤层气)综合治理与利用开采新技术新工艺及成本效益核算手册[M].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11.
  [5] 张新民.中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潜力[M].科学出版社,2011(1).
其他文献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以水泥、砂等为基料,渗入活性化学物质制成的新型防水材料。自2000年起,陆续应用于三峡工程碾压混凝土围堰和枢纽主体建筑物的表面防渗、裂缝修复等
随着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优势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调整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结构,提高
概述目前我国公路建设中采用的路面结构形式有多种,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荷载能力强、抗磨力强、稳定性好的特点,被广泛采用.但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养护,一直是个重
摘 要:BIM信息模型可说为我国各类工程二维图纸视觉效果与认知层面拓展提供大力辅助功效,结合BIM虚拟施工技术布置条件观察,涉及现场控制进度、成本费用以及环保工作得到科学调试。尤其随着这类技术在建筑行业认知程度的拓展,涉及规划企业长远发展优势尽量呈现,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内部BIM技术应用细节进行科学校正是迎合时代特征之举。  关键词:BIM;信息模型;虚拟施工;指引流程;应用细节  0 引言  建筑
曾经因种种原因而在2004年一度下滑的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大金龙),终于在成功解决股权变更和公司管理层调整之后,再次显现了强大的发展势头。去年下半年,大金龙投资27亿元成功
交通部为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的个重点,对投资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提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编制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技术
对格尔木某拟建水库工程坝址区河床的深厚砂砾石层进行钻孔注水试验,在钻孔的各试段同时进行常水头和基于Mini-Diver的降水头注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结果表明,基于Mini-Diver的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乡的污染也变得越发的急剧。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每年世界上有2500万名以上的儿童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并且这些数据每年均呈上升趋势。而水环境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文将对城乡的水环境污染进行浅析,并给予相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环境 面源污染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117
摘 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从国家教育角度还是学校领导小组以及家庭,都寄予了信息技术多媒体很大的希望,希望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据此,本文将从实现现代化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校园网络多媒体在教育中的运用現实出发,基于多媒体教学的校园网建设与规划展开详细阐述。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