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产业融合的进程中知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共享是产业融合的基础;知识是产业融合的支配性要素;知识要素是产业融合的粘结剂;产业融合需要知识创新推动。因此,必须构建知识共享体系,为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和国家竞争能力搭好知识共享平台。
关键词:产业融合
知识共享
知识融合
中图分类号:FO-O/F062.9/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011-02
一、产业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征
在一定的社会阶段。某种(或几种)的生产要素总是居于支配地位,因而该社会总是打上该要素的烙印,在农业社会,土地处于支配性地位,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农耕文明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占支配性地位,这个阶段就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理所当然地。如果知识在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我们就可以当然地称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早在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中指出:“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所有的一切都向世界表明,人类社会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逐步取代土地与资本要素,成为新的支配性要素而发挥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形态,具有自身的特点。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要素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为工具,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新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决不是要简单地构造一些所谓的虚拟产业去替代原有的产业,而是用一种新的支配性的产业元素——知识重新构造原有产业,使原有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产业创新和融合。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从知识经济时代一开始就显得十分突出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
产业融合Gndustry amalgamation)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产业边界模糊,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或重构原有产业的过程。尽管产业融合早已有之,但早期的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即产融结合。它是资本要素内部简单形式的结合,而不是跨要素的复杂结合。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只有在知识作为独立的支配性要素起作用时,才有可能发生。现代产业融合从技术变革开始,国内外研究产业融合的学者大都这样认为,如日本学者植草益。其原因在于早期的产业融合集中在技术革新基础上的计算、印刷、广播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这种技术革新只不过是知识要素在生产中取得初步支配地位的初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产业之间跨要素融合的开端。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作为一种支配性要素的作用越发突出。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的不断创新,产生了一些新的知识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知识溢出,技术的运用,信息的渗透,网络的展开,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得到实现。特别是由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的融合等融合的有机衔接,新的知识型产业把原有的相互独立的产业之间的端口相互藕合与连接起来,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总之,不管是在传统的数字产业融合领域,如金融、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产业中,还是在现代产业融合领域,如物流、能源和制造业等各个领域中,产业融合都在展开。产业融合在改变产业间的交互关系,重塑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打破原有产业的边界的同时,也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行为——结构——绩效的产业内在逻辑关系朝良性循环方向演进,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发生如此深刻和复杂的产业融合现象,它将完全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业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二、知识共享是产业融合的基础
现代产业是各种知识的集合,产业融合表现为知识的交流、共享与融合,产业融合就其实质而言是知识的融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产业创新与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产业融合中的知识共享是产业体系中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中不同产业链条对共同知识的分享和利用,通过知识共享,不同产业提高了对知识源的认识与理解,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链条之间的互补关系就更能为不同的产业所熟悉,减少了对共同知识的重复投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共享,知识外化——融合——内化的循环加速了知识的系统化进程,分散在不同产业的专有知识的融合成为这个循环的一个必然结果。知识的系统化进程直接促成了产业的系统化的进程。也就是说,通过互补性知识相互之间有目的的知识交流、积累、融合,实现了不同产业相关各方知识资源的迅速增长,促进了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把看起来似乎不同的异质产业连结成一个个有机结合产业整,体。
现代产业体系演进包括产业融合与知识共享两个几乎同时进行的方面。一方面。不同产业拥有不同的知识,而不同产业的知识之间往往具有互补性和兼容性,通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不同产业的知识相互嵌入、融合与结合;另一方面,产业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寻找不同产业对接口的过程,是一个寻找不同产业对接知识的过程。两个方面中,产业融合对所需的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知识共享提供产业融合所需要的知识。产业融合强调不同产业融合的共同知识基础,知识共享为产业融合提出的具体要求提供可以互补和融合产业的知识,产业融合的端口和知识共享的潜在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产业融合中,没有产业融合对知识共享的要求,知识共享将失去其目的性,同样没有知识共享所能提供的共同知识基础,产业融合则不能最終实现。诚如马歇尔所说,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知识本身的融合带动了产业的融合,使原来产业之间潜在的连接端口被发掘出来,连接成难分彼此、专业界限模糊的新产业形态。
三、知识是产业融合的支配性要素
众所周知,事实上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人类已经步入一个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知识扮演了决定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角色,所以知识也是决定产业融合的支配性要素。知识成为产业融合的支配性要素是通过知识的物化作用来实现的。产业融合的进程是知识和有形的要素与具体产业相结合的知识的物化过程,在物化的过程中,知识融入工业经济的过程中成为与劳动、资本一样的生产要素。顺其自然地取得了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地位。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知识融合。知识融合是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推演的过程,它是产业融合的一个显著特征,知识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与必要准备。由知识的融合所导致的产业融合必须首先通过知识的物化作用来实现。当知识通过群化、外化和内化等形式与具体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等相结合,成为具体的产业的一部分时,知识就完成了其自 身的物化进程,与此同时知识也成为产业融合的最活跃因素,产业融合的进程是一个知识融合的进程。
知识作为产业融合的最活跃因素这一点是由知识的特征来决定的。首先,知识具有共享和开放的特征,知识共享特征使受让方在获得知识使用价值时并不损害持有者同时使用知识的同一使用价值,由此而导致知识可以被兼容和扩充性地广泛利用,一旦知识由一个领域渗透到其他领域和具体的生产要素融合起来的时候,知识就实现了自身的物化,从而也就实现了不同产业端口的对接与藕合。其次,知识向其他产业扩展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也就是说,知识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是一个驱动型的要素。有人说:我有一个苹果,给了你,我就没有了;我有一个主意,告诉了你,你也知道,我也知道。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复制的低成本特征,一旦若干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产业找到共同的知识的时候,受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驱使和受知识报酬递增的引诱,新的产业形态就会形成以加速产业融合的趋势。再次,不同产业间的互补与互动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由知识的共享性来决定的。知识的共享链条式传播和网络式传播的习性,和产业体系的特征非常相似,因此,在产业体系中,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更容易发生,知识的共享打破了传统产业间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产业融合找到了共同的知识基础。为产业内、外推广应用融合工作的技术提供了推动力。
四、知识要素是产业融合的粘结剂
不论是产业融合的哪一种形式,如产业交叉:产业延伸或产业重组,相对于原产业来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从这一点来看,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不同于原有产业的产业创新。在产业融合中,知识要素以技术、信息、经验等形态为不同产业所共享,使产业与产业之间分离的边界通过某种形式连接起来,导致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知识要素对产业融合的作用表现在从产品开发到被市场接受的全过程中:首先,知识要素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形式,改变原有产业生产的技术路线,开发出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后,然后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其次,知识要素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形式改变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实现了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提高了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再次,知识要素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形式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重新实现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新兴产业的功能,给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在产业融合的进程中,知识是自始至终起作用的因素,知识是使不同产业联结起来发生产业融合的粘结剂。
和其他要素相比,知识的特点非常突出,在诸生产要素中,土地在空间上不能转移,资本具有很强的私人性即排他性,只有知识具有时空流动和非排他特征,因此,知识要素天然是产业联结的要素。一旦和具体的历史的生产条件相结合,知识要素就成为了产业融合的粘结剂。
知识要素是产业融合的粘结剂是由知识的强溢出性特征决定的。众所周知。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知识溢出是知识外部性特征的重要表现。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过程中的外部性,是指知识接受者将获得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融合开发出新的知识,却没有给予知识的提供者以补偿,因而提供者没有享受全部收益;或者给予的补偿小于知识创造的成本,接受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承担全部成本的现象,因此,知识具有正的外部性特征,即知识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私人边际效益。哈耶克认为:对社会来说,知识的外部性是一种“免费的礼物”。知识溢出一旦发生在产业上时,产业融合就有可能发生。知识溢出成为产业融合的粘结剂有两条最基本的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当、同一产业内部发生知识流动时,知识溢出诱发产业内部竞相进行知识创新或模仿创新,导致产业边界不断延伸。第二条途径是:当不同产业之间发生知识流动时,知识溢出使产业之间相互找到了对接的产业端口,产业交叉与藕合发生。同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知识溢出进一步诱导知识的流动、聚合、裂变,驱动原有产业价值链解体与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业网络,因此,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产业重组与产业创新的过程。知识要素作为产业融合粘结剂,源于知识的租金外部性所产生的联结经济。在知识溢出的联结经济的作用下,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之间或是不同产业之间具有补足关系的领域的知识扩散,带来了超过它们原先各自领域利益之和的利益。一旦这部分利益成为诱导产业边界发生变化的原因时,不同产业间的协调变得更为容易,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和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将诱发连锁创新。促使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不同的链条之间发生融合。
五、产业融合需要知识创新推动
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另一种方式,不同产业之间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产业融合。知识的共享不但不排斥不同产业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反而会强化产业之间的知识共享,这是由产业创新所能预见的结果来决定的。产业融合是典型的产业创新形态,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来推动,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共享来激发和完成,在现代知识创新体系中,封闭的知识状态已经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产生新的知识。
知识创新是知识共享的结果。追求知识的合作剩余是知识共享的重要理由。在产业体系中,每个产业都有自身的独特的知识,不同产业知识的异质性是一个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在知识分割的状态下,不同产业的端口是闭合的,因而产业是分立的,产业边界十分清晰,即使产业之间有关系,也只可能通过迂回的方式来表达,所以,产业之间或者同一产业不同产业链之间没有合作剩余。产业之间若要獲得合作剩余,只有一条途径,即不同产业作为知识的集合,通过知识的共享途径来把分立与分割的产业联结起来共同实现产业合作剩余,也就是说通过知识合作剩余的实现达到实现产业合作剩余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产业异质知识的交流、共享从而融合与创新实现了产业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显然知识融合推动了产业融合,观念上的合作剩余的追求通过实际产业合作剩余的实现而得以具体落实。
六、结论
显然,知识在产业融合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知识共享,知识要素物化于具体的产业之中。知识物化于具体产业的过程是一个异质知识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一个组合性因素,因而是产业融合的粘结剂。知识融合促进了产业的融合,顺其自然地。知识在产业融合中获得了支配性地位。同时,知识融合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出于对知识合作剩余的追求,作为知识集合的产业也同时实现了其自身的融合。产业融合的实质是产业创新,通过产业融合,降低了产业间的交易成本,创造了新的合作剩余,完善和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强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为产业融合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平台。
关键词:产业融合
知识共享
知识融合
中图分类号:FO-O/F062.9/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011-02
一、产业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征
在一定的社会阶段。某种(或几种)的生产要素总是居于支配地位,因而该社会总是打上该要素的烙印,在农业社会,土地处于支配性地位,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农耕文明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占支配性地位,这个阶段就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理所当然地。如果知识在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我们就可以当然地称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早在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中指出:“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所有的一切都向世界表明,人类社会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逐步取代土地与资本要素,成为新的支配性要素而发挥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形态,具有自身的特点。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要素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为工具,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新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决不是要简单地构造一些所谓的虚拟产业去替代原有的产业,而是用一种新的支配性的产业元素——知识重新构造原有产业,使原有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产业创新和融合。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从知识经济时代一开始就显得十分突出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
产业融合Gndustry amalgamation)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产业边界模糊,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或重构原有产业的过程。尽管产业融合早已有之,但早期的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即产融结合。它是资本要素内部简单形式的结合,而不是跨要素的复杂结合。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只有在知识作为独立的支配性要素起作用时,才有可能发生。现代产业融合从技术变革开始,国内外研究产业融合的学者大都这样认为,如日本学者植草益。其原因在于早期的产业融合集中在技术革新基础上的计算、印刷、广播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这种技术革新只不过是知识要素在生产中取得初步支配地位的初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产业之间跨要素融合的开端。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作为一种支配性要素的作用越发突出。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的不断创新,产生了一些新的知识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知识溢出,技术的运用,信息的渗透,网络的展开,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得到实现。特别是由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的融合等融合的有机衔接,新的知识型产业把原有的相互独立的产业之间的端口相互藕合与连接起来,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总之,不管是在传统的数字产业融合领域,如金融、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产业中,还是在现代产业融合领域,如物流、能源和制造业等各个领域中,产业融合都在展开。产业融合在改变产业间的交互关系,重塑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打破原有产业的边界的同时,也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行为——结构——绩效的产业内在逻辑关系朝良性循环方向演进,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发生如此深刻和复杂的产业融合现象,它将完全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业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二、知识共享是产业融合的基础
现代产业是各种知识的集合,产业融合表现为知识的交流、共享与融合,产业融合就其实质而言是知识的融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产业创新与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产业融合中的知识共享是产业体系中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中不同产业链条对共同知识的分享和利用,通过知识共享,不同产业提高了对知识源的认识与理解,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链条之间的互补关系就更能为不同的产业所熟悉,减少了对共同知识的重复投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共享,知识外化——融合——内化的循环加速了知识的系统化进程,分散在不同产业的专有知识的融合成为这个循环的一个必然结果。知识的系统化进程直接促成了产业的系统化的进程。也就是说,通过互补性知识相互之间有目的的知识交流、积累、融合,实现了不同产业相关各方知识资源的迅速增长,促进了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把看起来似乎不同的异质产业连结成一个个有机结合产业整,体。
现代产业体系演进包括产业融合与知识共享两个几乎同时进行的方面。一方面。不同产业拥有不同的知识,而不同产业的知识之间往往具有互补性和兼容性,通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不同产业的知识相互嵌入、融合与结合;另一方面,产业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寻找不同产业对接口的过程,是一个寻找不同产业对接知识的过程。两个方面中,产业融合对所需的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知识共享提供产业融合所需要的知识。产业融合强调不同产业融合的共同知识基础,知识共享为产业融合提出的具体要求提供可以互补和融合产业的知识,产业融合的端口和知识共享的潜在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产业融合中,没有产业融合对知识共享的要求,知识共享将失去其目的性,同样没有知识共享所能提供的共同知识基础,产业融合则不能最終实现。诚如马歇尔所说,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知识本身的融合带动了产业的融合,使原来产业之间潜在的连接端口被发掘出来,连接成难分彼此、专业界限模糊的新产业形态。
三、知识是产业融合的支配性要素
众所周知,事实上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人类已经步入一个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知识扮演了决定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角色,所以知识也是决定产业融合的支配性要素。知识成为产业融合的支配性要素是通过知识的物化作用来实现的。产业融合的进程是知识和有形的要素与具体产业相结合的知识的物化过程,在物化的过程中,知识融入工业经济的过程中成为与劳动、资本一样的生产要素。顺其自然地取得了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地位。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知识融合。知识融合是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推演的过程,它是产业融合的一个显著特征,知识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与必要准备。由知识的融合所导致的产业融合必须首先通过知识的物化作用来实现。当知识通过群化、外化和内化等形式与具体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等相结合,成为具体的产业的一部分时,知识就完成了其自 身的物化进程,与此同时知识也成为产业融合的最活跃因素,产业融合的进程是一个知识融合的进程。
知识作为产业融合的最活跃因素这一点是由知识的特征来决定的。首先,知识具有共享和开放的特征,知识共享特征使受让方在获得知识使用价值时并不损害持有者同时使用知识的同一使用价值,由此而导致知识可以被兼容和扩充性地广泛利用,一旦知识由一个领域渗透到其他领域和具体的生产要素融合起来的时候,知识就实现了自身的物化,从而也就实现了不同产业端口的对接与藕合。其次,知识向其他产业扩展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也就是说,知识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是一个驱动型的要素。有人说:我有一个苹果,给了你,我就没有了;我有一个主意,告诉了你,你也知道,我也知道。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复制的低成本特征,一旦若干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产业找到共同的知识的时候,受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驱使和受知识报酬递增的引诱,新的产业形态就会形成以加速产业融合的趋势。再次,不同产业间的互补与互动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由知识的共享性来决定的。知识的共享链条式传播和网络式传播的习性,和产业体系的特征非常相似,因此,在产业体系中,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更容易发生,知识的共享打破了传统产业间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产业融合找到了共同的知识基础。为产业内、外推广应用融合工作的技术提供了推动力。
四、知识要素是产业融合的粘结剂
不论是产业融合的哪一种形式,如产业交叉:产业延伸或产业重组,相对于原产业来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从这一点来看,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不同于原有产业的产业创新。在产业融合中,知识要素以技术、信息、经验等形态为不同产业所共享,使产业与产业之间分离的边界通过某种形式连接起来,导致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知识要素对产业融合的作用表现在从产品开发到被市场接受的全过程中:首先,知识要素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形式,改变原有产业生产的技术路线,开发出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后,然后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其次,知识要素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形式改变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实现了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提高了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再次,知识要素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形式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重新实现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新兴产业的功能,给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在产业融合的进程中,知识是自始至终起作用的因素,知识是使不同产业联结起来发生产业融合的粘结剂。
和其他要素相比,知识的特点非常突出,在诸生产要素中,土地在空间上不能转移,资本具有很强的私人性即排他性,只有知识具有时空流动和非排他特征,因此,知识要素天然是产业联结的要素。一旦和具体的历史的生产条件相结合,知识要素就成为了产业融合的粘结剂。
知识要素是产业融合的粘结剂是由知识的强溢出性特征决定的。众所周知。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知识溢出是知识外部性特征的重要表现。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过程中的外部性,是指知识接受者将获得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融合开发出新的知识,却没有给予知识的提供者以补偿,因而提供者没有享受全部收益;或者给予的补偿小于知识创造的成本,接受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承担全部成本的现象,因此,知识具有正的外部性特征,即知识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私人边际效益。哈耶克认为:对社会来说,知识的外部性是一种“免费的礼物”。知识溢出一旦发生在产业上时,产业融合就有可能发生。知识溢出成为产业融合的粘结剂有两条最基本的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当、同一产业内部发生知识流动时,知识溢出诱发产业内部竞相进行知识创新或模仿创新,导致产业边界不断延伸。第二条途径是:当不同产业之间发生知识流动时,知识溢出使产业之间相互找到了对接的产业端口,产业交叉与藕合发生。同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知识溢出进一步诱导知识的流动、聚合、裂变,驱动原有产业价值链解体与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业网络,因此,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产业重组与产业创新的过程。知识要素作为产业融合粘结剂,源于知识的租金外部性所产生的联结经济。在知识溢出的联结经济的作用下,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之间或是不同产业之间具有补足关系的领域的知识扩散,带来了超过它们原先各自领域利益之和的利益。一旦这部分利益成为诱导产业边界发生变化的原因时,不同产业间的协调变得更为容易,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和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将诱发连锁创新。促使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不同的链条之间发生融合。
五、产业融合需要知识创新推动
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另一种方式,不同产业之间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产业融合。知识的共享不但不排斥不同产业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反而会强化产业之间的知识共享,这是由产业创新所能预见的结果来决定的。产业融合是典型的产业创新形态,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来推动,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共享来激发和完成,在现代知识创新体系中,封闭的知识状态已经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产生新的知识。
知识创新是知识共享的结果。追求知识的合作剩余是知识共享的重要理由。在产业体系中,每个产业都有自身的独特的知识,不同产业知识的异质性是一个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在知识分割的状态下,不同产业的端口是闭合的,因而产业是分立的,产业边界十分清晰,即使产业之间有关系,也只可能通过迂回的方式来表达,所以,产业之间或者同一产业不同产业链之间没有合作剩余。产业之间若要獲得合作剩余,只有一条途径,即不同产业作为知识的集合,通过知识的共享途径来把分立与分割的产业联结起来共同实现产业合作剩余,也就是说通过知识合作剩余的实现达到实现产业合作剩余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产业异质知识的交流、共享从而融合与创新实现了产业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显然知识融合推动了产业融合,观念上的合作剩余的追求通过实际产业合作剩余的实现而得以具体落实。
六、结论
显然,知识在产业融合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知识共享,知识要素物化于具体的产业之中。知识物化于具体产业的过程是一个异质知识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一个组合性因素,因而是产业融合的粘结剂。知识融合促进了产业的融合,顺其自然地。知识在产业融合中获得了支配性地位。同时,知识融合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出于对知识合作剩余的追求,作为知识集合的产业也同时实现了其自身的融合。产业融合的实质是产业创新,通过产业融合,降低了产业间的交易成本,创造了新的合作剩余,完善和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强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为产业融合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