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根主线,提纲挈领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往往是从学生的“问”开始的,“问题”往往被视为其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我强烈主张这个“问题”能有着提纲挈领的关键性作用,学习者围绕着贯穿于整个课堂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去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就会得到相当清晰且有条理的思维训练,从而把握了所学课文的主旨,学到了文中的精华。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第二课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先用笔画出来,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整堂课仅提出这一个问题,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目标很明确,圈圈画画,或默读或朗读,学得很投入。从孩子们的课堂交流可以看出,他们的感情已经融入了法布尔的情感世界,他们为法布尔捉到了一只纺织娘而高兴,他们对法布尔衣袋里装了鼓鼓囊囊的宝贝而充满好奇心,他们为法布尔的父母不支持法布尔侍弄昆虫而焦急……这个纲领性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学们从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受到了启示,取得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热情。
二、筛出经典,各抒己见
有些课文,文章的内涵较深,文中的很多句子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在大海中永生”就是这样一篇課文。为了让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感知邓小平爷爷的高尚情怀,缅怀其丰功伟绩,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我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地自读文本,思考文本,将文本中最弄不懂的句子抄下来,最想提的问题写下来。我将学生的“质疑簿”统统收上来,课后逐一阅读,认真筛选,留下最有价值的问题和疑难句子,归类整理好。如,属于第一自然段中的疑难点,属于第二自然段中的疑难点,属于写作知识方面的疑难点……第二课时在学习各自然段时,我将与其有关的疑难点投影出来,引导全班同学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各抒己见,逐一解决疑难。在交流第一自然段时,我投影出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全中国人民都衷心爱戴邓小平爷爷?②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③“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这句话中“最后一个篇章”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一个“篇章”呢?为什么说是“最后一个篇章”呢?……由问题①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邓小平爷爷一生为祖国乃至世界所做出的具体的巨大的贡献。记得在汇报交流问题②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以下答案:“因为我从电视上了解到,邓小平爷爷生前尤其喜爱大海,他七八十岁时还去大海中游泳,所以他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因为骨灰撒向大海有利于环保,现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倡‘水葬’,邓爷爷临去世前还想着为环保做贡献,所以他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骨灰入大海,海水汇集到世界各大洋之中,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也带到了世界各地,其实是将他的思想与愿望带到了全世界,说明邓爷爷希望中国改革开放,希望世界人民关注中国,希望全世界都和平进步……”多么精彩的发言!
以上述方式梳理完这一课中的所有疑难,同学们经历了“质疑—解疑—无疑”的学习过程后,对邓小平爷爷会油然产生敬爱之情,在充分感受文字内容给心灵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学是“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重点词句,并打开课外知识储备,把“读、思、议、抒”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个性阅读,抒写感悟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由于其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理解和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切实从学生的“阅读个性”出发,实行开放式教学,多给他们自主选择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尽显他们思想的个性。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自读课文,在你感受最深、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旁写上几句心里话。这是一个富有弹性且能显现个性的教学环节,它不仅能展现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过程,而且为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创造了条件。所以,当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后,几乎所有学生都饶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他们在各自找到的不同句子旁奋笔疾书,以下是学生写的部分内容。
(读第七自然段)感悟是:小恩科西明明知道自己不能活多久了,而他还是在憧憬他未来的梦。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迫切地想攻克艾滋病,让更多的艾滋病人快快好起来的愿望。他,一个小孩子,竟然做着关爱别人的梦,他多么了不起啊!
(读第五自然段第一、二句话)感悟是:恩科西真坚强!面对艾滋病,面对死亡,他,我的同龄人,竟然能冷静地面对。想想我自己,上学路途远一点,就吵嚷着让爸爸妈妈接送,真是太不应该了!我敬佩恩科西,我要以实际行动来学习恩科西。
(读第九自然段)感悟是:小恩科西关心着其他艾滋病人,热爱着美好的生活,有着超顽强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他值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亲自哀悼他,他是全世界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五年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教师不应该总是一味地去追求课堂上口头表达的热闹,可以尝试着腾出点时间来让学生每堂课静静地思考几分钟,让学生用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同学们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方可以静下心来,使思想走进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享受心灵与心灵撞击后飞溅出来的个性化感悟,而往往这种独特的感悟,会让同学们受用终生。
四、课后作业,予以重视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字书写的范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对于这些课后作业题,教师应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合理分配时间,于课堂上尽量多地有重点地加以练习,唯有如此,语文基础才能真正打得牢固!我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些阅读训练的课后作业题,这些作业题其实已为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紧紧围绕这些作业题进行课堂教学,因为瞄准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走出了一条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如,语文教本第十册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后作业题:第三题,“‘不耐烦’‘怒吼’‘发火’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彭德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四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他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又如,26课“水”课后作业题:第二题“‘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找出有关句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描述的。”第三题“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两篇课文实施教学时,教师努力牵引着学生就围绕着上述课后作业题学习讨论,或读,或画,或写,或思,或议,就能直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此简洁现成的教学资源,我们为什么要忽視甚至根本就抛弃了它们呢?
五、美文美读,读中悟情
像“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以及“莫高窟”等此类文章,都是以极其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祖国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尽兴地赏读,收获美感,赢得内心的满足,情感的共鸣,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当然,“读”也是有讲究的,把“读”当作阅读教学中一以贯之的活动,突出以读为本,更要体现出读的层次性。如,起始阶段的“读”,就是要让学生自由练读,读中思考,读出发现,通过初读,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体悟美文精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时的“读”,就应该声情并茂地读,入情入境地读,教师要牵引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头脑中不时闪现出那些奇妙的景物,珍贵的文物,从而使作者的神往与赞美热爱之情幻化为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情,让这种珍贵真切的感情从朗朗的读书的特殊旋律中尽情地流露出来。
而像“诺贝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这一类写人的文章,教师则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传授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感情朗读描写人物神情与语言变化的句子,深入揣摩描写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由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总结出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来。这样,人物丰满的、美好的形象,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获得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因此,他们就会长久地栩栩如生地活跃于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之中,它们对于孩子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将起着多么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啊!
审视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我们仍然会发现,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如,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学内容的杂乱,教学形式的花哨,教学情景的闹腾……如此怎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作为一个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醒教者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去进行个性化阅读,以直接指向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走出一条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往往是从学生的“问”开始的,“问题”往往被视为其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我强烈主张这个“问题”能有着提纲挈领的关键性作用,学习者围绕着贯穿于整个课堂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去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就会得到相当清晰且有条理的思维训练,从而把握了所学课文的主旨,学到了文中的精华。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第二课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先用笔画出来,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整堂课仅提出这一个问题,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目标很明确,圈圈画画,或默读或朗读,学得很投入。从孩子们的课堂交流可以看出,他们的感情已经融入了法布尔的情感世界,他们为法布尔捉到了一只纺织娘而高兴,他们对法布尔衣袋里装了鼓鼓囊囊的宝贝而充满好奇心,他们为法布尔的父母不支持法布尔侍弄昆虫而焦急……这个纲领性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学们从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受到了启示,取得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热情。
二、筛出经典,各抒己见
有些课文,文章的内涵较深,文中的很多句子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在大海中永生”就是这样一篇課文。为了让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感知邓小平爷爷的高尚情怀,缅怀其丰功伟绩,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我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地自读文本,思考文本,将文本中最弄不懂的句子抄下来,最想提的问题写下来。我将学生的“质疑簿”统统收上来,课后逐一阅读,认真筛选,留下最有价值的问题和疑难句子,归类整理好。如,属于第一自然段中的疑难点,属于第二自然段中的疑难点,属于写作知识方面的疑难点……第二课时在学习各自然段时,我将与其有关的疑难点投影出来,引导全班同学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各抒己见,逐一解决疑难。在交流第一自然段时,我投影出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全中国人民都衷心爱戴邓小平爷爷?②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③“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这句话中“最后一个篇章”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一个“篇章”呢?为什么说是“最后一个篇章”呢?……由问题①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邓小平爷爷一生为祖国乃至世界所做出的具体的巨大的贡献。记得在汇报交流问题②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以下答案:“因为我从电视上了解到,邓小平爷爷生前尤其喜爱大海,他七八十岁时还去大海中游泳,所以他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因为骨灰撒向大海有利于环保,现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倡‘水葬’,邓爷爷临去世前还想着为环保做贡献,所以他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骨灰入大海,海水汇集到世界各大洋之中,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也带到了世界各地,其实是将他的思想与愿望带到了全世界,说明邓爷爷希望中国改革开放,希望世界人民关注中国,希望全世界都和平进步……”多么精彩的发言!
以上述方式梳理完这一课中的所有疑难,同学们经历了“质疑—解疑—无疑”的学习过程后,对邓小平爷爷会油然产生敬爱之情,在充分感受文字内容给心灵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学是“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重点词句,并打开课外知识储备,把“读、思、议、抒”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个性阅读,抒写感悟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由于其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理解和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切实从学生的“阅读个性”出发,实行开放式教学,多给他们自主选择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尽显他们思想的个性。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自读课文,在你感受最深、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旁写上几句心里话。这是一个富有弹性且能显现个性的教学环节,它不仅能展现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过程,而且为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创造了条件。所以,当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后,几乎所有学生都饶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他们在各自找到的不同句子旁奋笔疾书,以下是学生写的部分内容。
(读第七自然段)感悟是:小恩科西明明知道自己不能活多久了,而他还是在憧憬他未来的梦。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迫切地想攻克艾滋病,让更多的艾滋病人快快好起来的愿望。他,一个小孩子,竟然做着关爱别人的梦,他多么了不起啊!
(读第五自然段第一、二句话)感悟是:恩科西真坚强!面对艾滋病,面对死亡,他,我的同龄人,竟然能冷静地面对。想想我自己,上学路途远一点,就吵嚷着让爸爸妈妈接送,真是太不应该了!我敬佩恩科西,我要以实际行动来学习恩科西。
(读第九自然段)感悟是:小恩科西关心着其他艾滋病人,热爱着美好的生活,有着超顽强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他值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亲自哀悼他,他是全世界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五年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教师不应该总是一味地去追求课堂上口头表达的热闹,可以尝试着腾出点时间来让学生每堂课静静地思考几分钟,让学生用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同学们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方可以静下心来,使思想走进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享受心灵与心灵撞击后飞溅出来的个性化感悟,而往往这种独特的感悟,会让同学们受用终生。
四、课后作业,予以重视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字书写的范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对于这些课后作业题,教师应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合理分配时间,于课堂上尽量多地有重点地加以练习,唯有如此,语文基础才能真正打得牢固!我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些阅读训练的课后作业题,这些作业题其实已为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紧紧围绕这些作业题进行课堂教学,因为瞄准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走出了一条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如,语文教本第十册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后作业题:第三题,“‘不耐烦’‘怒吼’‘发火’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彭德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四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他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又如,26课“水”课后作业题:第二题“‘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找出有关句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描述的。”第三题“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两篇课文实施教学时,教师努力牵引着学生就围绕着上述课后作业题学习讨论,或读,或画,或写,或思,或议,就能直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此简洁现成的教学资源,我们为什么要忽視甚至根本就抛弃了它们呢?
五、美文美读,读中悟情
像“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以及“莫高窟”等此类文章,都是以极其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祖国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尽兴地赏读,收获美感,赢得内心的满足,情感的共鸣,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当然,“读”也是有讲究的,把“读”当作阅读教学中一以贯之的活动,突出以读为本,更要体现出读的层次性。如,起始阶段的“读”,就是要让学生自由练读,读中思考,读出发现,通过初读,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体悟美文精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时的“读”,就应该声情并茂地读,入情入境地读,教师要牵引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头脑中不时闪现出那些奇妙的景物,珍贵的文物,从而使作者的神往与赞美热爱之情幻化为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情,让这种珍贵真切的感情从朗朗的读书的特殊旋律中尽情地流露出来。
而像“诺贝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这一类写人的文章,教师则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传授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感情朗读描写人物神情与语言变化的句子,深入揣摩描写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由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总结出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来。这样,人物丰满的、美好的形象,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获得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因此,他们就会长久地栩栩如生地活跃于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之中,它们对于孩子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将起着多么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啊!
审视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我们仍然会发现,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如,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学内容的杂乱,教学形式的花哨,教学情景的闹腾……如此怎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作为一个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醒教者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去进行个性化阅读,以直接指向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走出一条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