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言语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存有变异的特质,即由于讲话者的身份、阅历不同而在用词造句上存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不能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的。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在于:语言存于言语中,言语在于对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普通的,言语是个别的;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语言不受自然、地域的限制;语言是有社会性,言语带有个人因素。
  【关键词】语言;言语;关系
  
  大家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①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
  ②相信演员侯宝林是语言艺术大师。
  ③这篇小说语言生动,这是用语言的结果。
  ④这两个人的性格,爱好都不一样,他们没有共同语言。
  以上四个例子出现了共同的一个词,即“语言”,但它们却含有不同的意思。句①、④中的“语言”,是把它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这是指语言这个东西本身。句②和句③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就拿句②来说吧,为什么说要称侯宝林为语言艺术大师呢?那是因为他对语言运用得灵活,体现了语言技巧。那么这就要谈到一个词:言语。其实言语就是我们所说的“说话”,即对语言的运用。打个比方,如果说“语言”是打字机的字盘,那么说出来的话(言语)就是打出来的文章。一盘铅字可以打出彼此毫不相干的种种文章来,而字盘里的铅字却有一定的数目,排列也有一定的规矩。这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大致理解语言和说话之间的关系。
  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还是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普通老百姓说话时用词造句的习惯和风格与学术泰斗肯定有差异,但都不能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
  下面举几个错误的例子:
  ①太阳升起在浩荡的平原上。
  ②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制造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③在参观期间发生的令人感动的美丽事情层出不穷。
  ④其实对这一点我也以前不十分清楚。
  ⑤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
  ⑥我看书的入神时,不时门开了,好几个同学进来。
  以上几个句子都让我们感到别扭,比方说,“浩荡”一般见于“浩荡的队伍”、“东风浩荡”等说法,不能说“浩荡的平原”。“平原”只能说“广阔”、“一望无垠”等。“农业机械”可以说制造,而“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就不能说“制造”,只能说“开辟”。“事情”不能说“美丽”,只说“生动”。“层出不穷”指不好的事,这里要改成“举不胜举”。这些可以说是用词不当,词的意义之间的配合不合适。从第四句开始,牵涉到次序、虚词等问题。句④的“也”要挪到“以前”的后面,句⑤的“尽管”意味着天已经塌下来,要改成“即使”或者“就是”,形成一种假设关系。句⑥里的“的”(得)必须紧跟动词(“看得”“看书看得”),下半句可改成“不时有同学进来”,因为“不时”和“了”在时态上不能相配。
  了解了语言,我们再来看看言语,即“说话”。
  实际上,说话就是创造新句子的过程。当然这是在符合一定的语言规则基础上的创新。我们再来看看大家都熟悉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文中有这样几个句子:
  ①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②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③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里的几个动词用得相当精妙。如句中的“浮”字,不仅把月光和轻雾这两样静物写活了,而且还把雾的动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浮”字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雾是上下左右轻柔地流动,具有立体感。如果换成“飘”字,虽然把雾也写活了,但是平面的,直线的动。
  下面的“洗”和“笼”字则把叶子和花的纯洁、娇媚、轻盈展现出来了。这篇文章还用了很多的叠词,如: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曲曲折折”表示了荷塘的广度,“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层层”刻画了它的深度。用了这些叠词,不仅给人一种实感,而且具有音乐感,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愉悦。
  此文在语言的运用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
  ①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②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③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一丝、一道、一带”,这些量词用在这里恰倒好处,使要描写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更丰富,更形象了。
  《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就在于它的内容美,而内容的美又在于语言的美,而语言的美就在于作者对语言的熟练、灵活、自如地运用,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言语。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言语风格,鲁迅的言语犀利,朱自清的清新,冰心的亲切……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如“欲上青天揽明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居易的诗平实流畅,如“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维的诗清新自然,李贺的诗苦涩冷艳……这些诗人都用了自己的言语来尽显自己的风格。正因为言语带有个人因素,才使得我们的文学园地白花盛放,丰富多采。
  如此看来,我们不但要学会语言这一基本的说话工具,还得学会对语言的运用,进行创新。
  最后总结一下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中,言语在于对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普遍的,言语是个别的;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语言不受自然、地域的限制,言语则相反;语言具有社会性,言语带有个人因素。举个简单的等式吧。
  1 1 1 1 1 1 1 ……=1
  等号前面就表示言语,而后面则表示语言,非常明显,不管言语怎样变化,具有怎样的个性,都不能超越语言的规则,它是对语言的运用。
其他文献
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必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学教育理论,尽快跟上时代的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与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生物知识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因此,以往的生物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生物人才的需求,无法追上生物知识更新的步伐。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生物人才,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生物教学的新课改,不断创新和改革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本文着重分析了在新课改下生物课堂的改变,并且提出
【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其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的美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其培养过程,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抓好美点的选叙;着重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且在激发学生想像力的过程中,应该选取合适的时机。同时,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审美教育也应该从课内走向课外。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刍议    爱因斯坦在谈到教育时曾经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
本文以个性化阅读为切入点,意图在还原个体阅读真实状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更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散文教学模式。文章把这种模式分为静读体悟、评速表达、讨论交流与方法点拨四个
含蓄抒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反响,因此笔者提出六种含蓄抒情的方法:1.只摆事实,不加褒贬法;2.话说半截,欲言又止法;3.只言其一,隐及其余法;4.只讲结果,留下原因法;5.只叙现象,不说本质法;6.使用典故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语文科目的“边缘化” 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面临的是由普遍学习到专业学习、研究的过程,知识深度的加大,以及学习方向的定向都对语文科
【摘要】在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中,采用“点拨法”,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在写作中不仅能做到切合话题,有的放矢,而且还能做到内容充实、材料新鲜。  【关键词】作文教学 点拨法 教学效果    为贯彻启发式的教育原则,笔者在上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时,常采用“点拨法”,使学生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在写作时不仅做到了切合话题、有的放矢,还能做到内容充实、材料新鲜。依照话题,笔者主要从拟题、写
【摘要】弘扬传统文化是目前社会文化建设的大潮,本文重点介绍开展“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背景,探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途径、方式方法等,本文旨在寻求新课标下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探索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 弘扬民族文化 思路 《论语》 民俗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号召国人“弘扬中华文化
辨析修改病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