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安好如常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雨擅长写大场面,也善于抓住小细节。那些细致的描写、冷静的叙述一点点浸入人心,不由得令人感动。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场戏,宁雨文中那些看似无意写下的物象,都是身负重任的道具。而这“重任”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表情。宁雨就是一个能够捕捉生活表情的作家。
  煤火炉子早早封上了。插门,止灯,我和姥姥各自钻进一条紫花被。
  月光被窗外的老槐拦着,只有星星点点漏进来。这星星点点的光亮,让夜的黑色更添几抹清寒。冷,瞬间箍紧了我的每一寸肌肤,让我上下牙乱撞。我试图把被子裹得更严实一点,但无论怎么努力,粗硬的被面还是撑起它得意的棱角,制造出数不清的穴隙。这个叫做“冷”的怪物总是在炉火熄灭的时候悄然而至,现在,被子里四处都有它的地盘。姥姥纠正了我很多次,她说,冷不是怪物,是从比口外还远的地方跑过来的一种空气。我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
  口外有多远,我不知道,恐怕姥姥也不知道。村里有几户人家的胞兄热弟在那里讨生活,于是口外这个遥远的地理名词一下子跟我们的村子拉近了距离,一如父亲工作的青海于我们一家人。姥姥也没有睡着,她用低低的声音念叨着母亲从青海写来的信,像是跟我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我不情愿理睬她的叨念,我想在给母亲的回信里,告诉她今年的冬天有多冷,告诉她我亲眼见到月光洒在院子里都冷得直打哆嗦,月光一打哆嗦就变成了厚厚的一层冰凌花。邻居五奶奶的魂儿,就是被冷抓走了,她的魂儿三天三夜也没回来,于是,族人们抬了装着五奶奶的大红棺材,把她埋到了离村子很远的荆条地里。那里,整个夏天都有红荆开着粉红的花穗儿,冬天却没人走动,兴许冷的老窝就安在那里。可是,这些姥姥一句都不准我写,她只让我跟母亲说,今年冬天是个暖冬,家中一切安好如常。

  什么叫一切安好如常?我努着劲儿地翻了一个身,心里头竟有点恨恨的。那封写不下去的回信还躺在柜子上。忽而,有轻微的窸窣,是趁夜活动的老鼠爪子无意中划到了信纸。
  嗓子痒得难受,剧烈的咳从胸腔冲出,我把自己从梦中震醒。窗户纸已经透进极白的光亮,迎门柜上座钟的粗针刚指着六点,旁边被窝儿已经没有人。炉火早打开了,我的棉裤棉袄搭在旁边烤着,像另外一个我,直愣愣地瞧着被窝里的我。炉子上坐着那个已经熏得漆黑的锡铁壶,壶嘴里吐出丝丝缕缕白色的蒸汽,水马上就要开了。我喊姥姥,却不应。又一阵剧烈的咳嗽,我似乎有点恼怒,不知道是对自己的咳嗽,还是对壶里的水那吱吱啦啦喑哑的歌唱。
  雪,老厚的雪。推开堂屋的木门,刺眼的白色,晨光中雪的白,竟让我有些愕然。柴垛盖上了厚厚的白毡,枣树的枝丫间开出大朵大朵的白色花;土墙、茅厕、鸡窝上,雪,那么地拥挤着,压迫着。“冷”这个怪物,趁着夜深人静把我们整个村庄搬到了雪的世界里。脚底下,一条细细的小径儿是土黄的,一直蜿蜒到影壁墙西边大门口的木栅栏外边。小径两旁,是锹铲起的参差的雪垛,雪垛上的雪也是掺了黄色土星儿的。一垛一垛掺了土星儿的雪,连成两道矮矮的雪墙。
  远处传来梆子声,有节奏地,在这个独特的整个村庄都覆着大雪的早晨,那“梆梆梆”的声音传递得格外遥远。这是卖豆腐的在招徕生意。卖豆腐的,他的梆子也是一个怪物,一个可爱的小怪物,它发出的声音,能够带着新磨豆腐的香味满村子疯跑。我曾兴冲冲地把这个重大发现讲给姥姥,姥姥摇着头说那根本不可能,梆子不是怪物,而是“死物”。她还说我的鼻子是狗鼻子,狗鼻子灵,就算卖豆腐的不敲梆子,也能闻到豆腐香。
  现在,我使劲唆着自己的“狗鼻子”,却不灵了。只有“梆梆梆”的声音,逗引着满胸膛的咳嗽虫跟着“咳咳咳”地狂叫。小巷另一头,转过来一个瘦小的围着毛蓝头巾的人,低着头,双手端着什么东西,一双小脚快速地颠着。猜都不用猜,是姥姥。姥姥是整条胡同里最瘦最矮的人,是整条胡同里唯一整个冬天围着同一条毛蓝头巾的老人。
  早饭,姥姥给我端上柳芽茶汤炖豆腐。柳芽还是早春的时候,我跟姥姥一起采摘的。一芽一花苞,从柔柔的枝条上摘下来,又苦又香。柳芽盛在浅浅的柳条盘里,放在台阶上,晒了整整一春天的太阳。姥姥用晒好的柳芽泡茶汤,热热的茶汤,飘着又苦又香的白色蒸汽,熏蒸她的一双病眼。姥姥的眼睛里,有一层白色的云雾,医生说是白内障。姥姥用柳芽茶汤的白色蒸汽,治眼病。姥姥的父亲是乡间中医,姥姥手上有很多偏方,据说都是祖传的。
  姥姥居然用治眼睛的柳芽茶汤炖豆腐给我吃。姥姥说,怕是我的气管炎又犯了,半夜老是咳,吵得她睡不着。她说,这个东西最润肺,让我快快趁热吃下。陈了一夏一秋的柳芽,泡起汤来又浓又涩,柳芽茶汤炖豆腐的样子要多丑有多丑,比掺了麦麸的菜团子还要丑。我的“狗鼻子”彻底失灵了,我闻不到豆腐的香,只凭着碗里中药汤一般的颜色判断出它的苦。
  我拒绝吃下姥姥的柳芽茶汤炖豆腐。姥姥不许我去上学,要上学,先喝汤吃豆腐。姥姥的眼睛睁得很开,她不吃饭,就那么定定地看着我。她的眼睛里,是一片又一片白色的云霧。
  雪花又飘起来。整个天空变成一个巨大的弹棉机,雪絮子突突突地向着村庄、原野倾倒下来。这样的雪,持续了三天三夜。
  水瓮里的水冻成了整个的冰坨,水瓢也给冰封住。没有谁敢在这样的天气到井上去挑水,整个村子都断水了。好在柴火还是有的,从雪毡下面掏出的干树叶、谷茬,表面有些潮湿,但内里是干透了的,不好点火,燃起来却还带劲儿。
  姥姥的水加工厂开张了。我们用面盆子去院里舀雪,挑拣着雪层中间那些洁白干净的,倒进大锅,烧柴、加热。雪化了,是微微浑浊的水,再舀回盆里放上一阵子,慢慢便清澈了,盆底却积着厚厚的一层黄泥。在姥姥的指挥下,我们一老一少在院子里开出了几条雪道,通向柴垛、茅厕、鸡窝,并连接巷子里我上学的路。
  学校是风雪无阻开放的。我咳着,有几天早晨起来额头烫烫的,但我还是想上学,跟姥姥软磨硬泡。姥姥依了我,她在大门口的栅栏边站着,一直目送我走到胡同口。课间,姥姥颠着小脚跑来学校,端着一茶缸雪水柳芽茶汤炖豆腐。盛着茶汤炖豆腐的茶缸,是包了一层又一层毛巾的,最外一层,还包上了姥姥的毛蓝头巾。不围头巾的姥姥,裸露着一头白花花的头发,风一吹,肥大的黑色挽裆裤鼓荡起来,像一个瘦小的人儿乘着一架黑色的风车。
  姥姥跟老师一伙儿,他们串通好,逼着我在课堂吃下那一茶缸在姥姥看来是治病的神药。又瘦又小的姥姥在村子里有极好的人缘,人们跟我一样,惧怕她那双被白色的云彩遮蔽的眼睛。要是姥姥的眼睛早一天被柳芽茶汤的热气熏蒸好了,那该多好。也许那样,老师就不必顺着姥姥,跟她一起逼迫我吃下比中药还难以下咽的茶汤炖豆腐。老师怕姥姥,我怕老师,姥姥拿我没办法,老师却不用半点力气就让我服服帖帖,姥姥很狡猾地利用了这种关系。
  卖豆腐的梆子声,在每个清晨准时响起。每天上午的课间,我依然要喝下一茶缸子柳芽茶汤炖豆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直到鸡窝、茅厕、屋顶上的雪被风舔舐干净,整个村庄又裸露在冬天的眼睛里。那年,在柳芽茶汤炖豆腐的滋养下,我的气管炎竟大好了,甚至多少年没有再犯。
  大学刚毕业,我第一次一个人到外地生活。单位租在一个制刷厂的顶楼办公,办公室旁边有四间单身宿舍。晚上,工厂收工,同事下班,另外三间宿舍的哥哥出去会朋友,整栋楼里就剩下顶楼的我和一楼的门卫师傅。楼外是一条宽大的马路,夜很深了,马路上还不时有车辆驶过。寂夜,拉长着内心的孤独和莫名的忧惧。汽车突然减速时车胎碾轧马路的哧啦声,似乎就响在我的心里。
  这样的夜晚,时常给姥姥和父母写信。笔尖不管跑出多远,信的结尾都会循路而归——“一切安好如常”。放下笔,眼睛湿湿的,丢下许多泪水。
其他文献
水果中,以“上海”冠名的品种不多,我头脑中第一个冒出来的是梨子(上海人叫生梨),即“上海蜜梨”。  上海蜜梨个头不大,梨身与苹果有点相像,矮墩墩、稳笃笃的圆浑,竖着一根短短的柄。小时候,上海蜜梨是新产品,刚上市的时候很甜,汁水也很多,价格便宜,我家经常买。因为梨的个头小,我很不耐烦爸爸让我给它削皮。爸仗着自己是家长,吃水果从来不动手,只动嘴,我把上海蜜梨削好,还要切片,然后装在盘子里递给爸爸,而剩
逛商场的时候,侄女要去厕所,让我和她妈妈在门外等着,结果嫂子急着买东西走开了。侄女出来只看到我一个,噘着嘴说道:“电视上说得对,越漂亮的女人越靠不住,还是姑姑最靠谱。”我……  8岁的儿子存了不少压岁钱,变得财大气粗的。儿子:“爸,我要洗脚,帮我打水。”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兒子:“一百块。”我:“不许告诉你妈。”儿子:“爸,帮我拿双袜子,五十块。”……没几天,我赚了三四千元!眼看儿子要开学了
寨前是山,寨后是山,官舟寨的风在这夹弄里就显得格外优雅。当然不是老师拿着课本、指着黑板对我们解释“优雅”一词。优雅是有讲究的,是官舟寨几百年养来的。  起先,我以为风都是从爷爷那里冒出来的。比如他微驼的脊背,他略显迟钝的手肘,还有他常常弯着的食指。只要稍微一动,风就从爷爷身上冒出,并向四面洇开,涨潮般抽打着整个寨子,波及远处的群山。不同的是它没有回音,没有激起浪花,和爷爷一样木讷。自我记事起,印象
和中学生说作文,是有点犯踌躇的事。因为就中学而言,作文作得好的,其实已经是作家水平,他只是还没有练出来,没有成名而已。  眼界局限在“校园”“爸妈”“朋友”跟前,作文功底已经有了,视野却是“在窗前,在门前”——这是现下绝无办法的事,因为你要考学。考学也不只是“作文”,因为你要吃饭,那就需要找工作,你业余搞创作——作文吧——还需要一个好的身体——社会于作文制约的因素太多了。你为这一切奋斗,大学也上过
诗曰:霞落青山晚照明,客居人间归欲行。掷笔幽谷我去也,文章万卷留后人。  徐霞客是伟大的旅行家,他一生足迹遍及现在全国的21个省 ,经30年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那么,他的最后一篇游记写于何处?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注意。2018年11月8日,我到云南宾川县的鸡足山寻访古树,偶揭谜底。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12月22日来到鸡足山,住了30天,每天写一篇游记。后应丽江土司之邀下山,第
夏湾终于在阳光下真实呈现,有种不真切的梦幻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居住的小城到达故乡夏湾,沿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也就一个小时。即便这样,好像我总也不能成行,工作与生活交织如一张密密蛛网,我深陷其中。此地到彼地,小城到夏湾,我在其间奔波往返,哪一处都丢不下,又哪一处都安放不了我的焦虑。  高跟鞋踩过高高低低的土路,泥沙抚摸我的鞋跟。路边乡邻亲切唤我的小名,他们脸上憨厚拙朴的笑,扑面
我走的时候还年轻,二十来岁。不知我说过的话在以后多少年里有没有人偶尔提起;我做过的事会不会一年一年地影响着村里的人。那时我曾认为什么是最重要迫切的,并为此付出了多少青春时日。现在看来,我留在这个村庄里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是打了这堵歪扭的土院墙。  我能想到在我走后的二十年里,这堵土墙每天晌午都把它的影子,从远处一点一点收回来,又在下午一寸寸地覆盖向另一个方向。它好像做着这样一件事:上午把黑暗全收回
那天  她有一种越南的宁静  她刚吸进去一口武汉  就迎春来到川外  美,长大了  是有用的……  為了  两天考试  一趟火车  (南京自古注定是个插曲)  看,我写给你诗的字体  比勤奋的姐妹还要年轻……  幻觉  夏天的身体竟没有汗水  有一天  在石婆婆巷口  我发现你挑选水果的手指  突然我不信人难免一死  失眠……  蜗牛脱壳;苦桃、老木、巴黎  我这颗心的楚国呀,真快  枣也诗无敌,
◎在1912年的秋冬,卡夫卡曾经完成过另一个版本的《变形记》,但当时由于和出版商复杂的交涉,并恰逢一战期间,被迫搁置。1915年,我们如今看到的新版《变形记》得以出版,但是其实当这篇小说在1915年完成发表的时候,卡夫卡对于它的完成仍感到不满意和不认可。  ◎ “卡夫卡式的”这个词已经被所有人熟知,它所表现的是在一种世界里,一个人的习惯、思维和行为都突然遭到蒙羞、产生绝望。虽然卡夫卡对这个故事并不
中华民族祖上留下的遗产丰厚,从有形至无形,有形资产大至长城故宫,小至针头线脑,处处蕴含民族精神;无形资产中国人原先不懂,外国人起个佶屈聱牙的名字,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先中国人对物质的文化遗产都鄙视得要死,就別再提什么非物质的了。好在这些年有些幡然悔悟的意思,以提文化遗产为荣了。  我们不珍惜遗产由来已久。历史上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竞相展现民族长处,轮流坐庄,使得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