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篇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所以,新时代的编辑既要有责任心、有担当,又要具备一定的编辑素养,以编出对社会有利、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弘扬优秀文化有利的作品。
一、编辑的责任意识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图书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的编辑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都要全程参与。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说,编辑的作用逐渐凸显,责任也越来越大。
首先要有把握社会思潮、社会热点的能力。如今的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是个热门话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热衷于对此进行研究,相关出版社也规划了一系列的选题。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出版的书才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才能体现社会价值。
其次,要苦练基本功,在眼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上下功夫。每年我国出版的书籍数量众多,但有多少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流传后世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作者方面的原因之外,编辑加工不到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编辑的基本功培养,在眼力和动手能力上下功夫。
最后,要在社會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如今出版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编辑也会面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困惑,是看中社会效益还是看中经济效益。其实,我们应该将两个效益相结合,这是可以做到的。一部社会效益好的书,在市场上也能受欢迎,进而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编辑要在两个结合上花心思、动脑筋,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都要用心,编辑对社会有利、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的作品。
二、编辑的业务能力培养
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把关能力的强弱,编辑工作能力的好与差,编辑业务能力是关键。所以,编辑要根据单位目标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地进行自我素养的培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
(一)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具体而言,要着重提高以下素质:一是要有法律意识。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编辑人员需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著作权法和相关的出版管理条例。例如,在一些书稿中,经常会出现人物照片,为了避免侵犯人物肖像权,这时需要取得相关人员的同意和书面授权。如果不能取得授权,则不能采用。二是要有政治意识。编辑所从事的是一个政治性、政策性、纪律性很强的工作,所以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需要较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平时需要加强对事实政治的学习,了解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此外,还要加强对“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的学习,特别是一些名族宗教类、港澳台、国际关系的禁用词更要引起重视。三是要有合作意识。一本好的著作面世,只依靠编辑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与作者、出版社的同事,甚至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起来的力量才会更大。
(二)把握机会,在培训与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这些能力主要有:一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编辑的一项重要技能,对编辑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平时要学习《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辑工作规程》;要定期学习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写法、国际单位制的应用、量和符号的应用、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等出版规范。二是沟通交流能力。编辑是联系作者和受众的桥梁,其沟通能力是与其他工作人员保持和谐工作关系不可或缺的。在策划选题和组稿的过程中,需要编辑与作者进行很好的沟通,此时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开发系列选题时,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而且人数众多,因此想法很多且难以协调。这时编辑的沟通能力就至关重要,甚至影响选题的成败。待组稿完成,作者交来书稿后,需要总编室、编辑部、技术编辑室、出版科、校对室、发行部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这时就需要编辑要进行沟通协调,以保证著作顺利高效出版。
三、编辑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出版物在当代社会立足的重要保障。创新并不是盲目地、随意地创新,而是要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出版行业的市场需求的创新。编辑的创新意识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从封面装帧、内文版式到营销发行都需要编辑的创新思维。可见,编辑的创新能力对出版物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功能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加剧,编辑不仅局限于完成选题策划、组稿、书稿加工等工作,还需要在把握社会动向、搜集和分析社会信息、了解读者需求、提高自身审美、进行图书的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精力。所以,不能只侧重于编辑知识面和文字功底的培养,还需要着重于对策划能力、应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对新技术的把握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媒介创新。在信息化条件下,数字化的引入使出版形式发生了变化,编辑不能局限于纸质出版,应该把握出版业的发展潮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增加数字化的知识储备,培养数字化的编辑能力,培养数字化的思维创新,将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合理结合融合出版,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应对变化的手段是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编辑只有不断的学习,使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保存.编辑的责任与担当[J].中国编辑,2014(6).
[2]陈海燕.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新思维[J].中国编辑,2015(3).
[3]王海燕.图书编辑人员的素质研究[J].教育研究,2009(5).
[4]刘姝.浅谈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编辑创新[J].中国报业,2014(4).
作者简介:
罗爱林(1983—),女,四川广元人,硕士,中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一、编辑的责任意识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图书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的编辑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都要全程参与。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说,编辑的作用逐渐凸显,责任也越来越大。
首先要有把握社会思潮、社会热点的能力。如今的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是个热门话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热衷于对此进行研究,相关出版社也规划了一系列的选题。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出版的书才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才能体现社会价值。
其次,要苦练基本功,在眼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上下功夫。每年我国出版的书籍数量众多,但有多少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流传后世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作者方面的原因之外,编辑加工不到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编辑的基本功培养,在眼力和动手能力上下功夫。
最后,要在社會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如今出版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编辑也会面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困惑,是看中社会效益还是看中经济效益。其实,我们应该将两个效益相结合,这是可以做到的。一部社会效益好的书,在市场上也能受欢迎,进而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编辑要在两个结合上花心思、动脑筋,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都要用心,编辑对社会有利、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的作品。
二、编辑的业务能力培养
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把关能力的强弱,编辑工作能力的好与差,编辑业务能力是关键。所以,编辑要根据单位目标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地进行自我素养的培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
(一)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具体而言,要着重提高以下素质:一是要有法律意识。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编辑人员需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著作权法和相关的出版管理条例。例如,在一些书稿中,经常会出现人物照片,为了避免侵犯人物肖像权,这时需要取得相关人员的同意和书面授权。如果不能取得授权,则不能采用。二是要有政治意识。编辑所从事的是一个政治性、政策性、纪律性很强的工作,所以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需要较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平时需要加强对事实政治的学习,了解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此外,还要加强对“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的学习,特别是一些名族宗教类、港澳台、国际关系的禁用词更要引起重视。三是要有合作意识。一本好的著作面世,只依靠编辑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与作者、出版社的同事,甚至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起来的力量才会更大。
(二)把握机会,在培训与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这些能力主要有:一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编辑的一项重要技能,对编辑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平时要学习《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辑工作规程》;要定期学习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写法、国际单位制的应用、量和符号的应用、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等出版规范。二是沟通交流能力。编辑是联系作者和受众的桥梁,其沟通能力是与其他工作人员保持和谐工作关系不可或缺的。在策划选题和组稿的过程中,需要编辑与作者进行很好的沟通,此时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开发系列选题时,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而且人数众多,因此想法很多且难以协调。这时编辑的沟通能力就至关重要,甚至影响选题的成败。待组稿完成,作者交来书稿后,需要总编室、编辑部、技术编辑室、出版科、校对室、发行部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这时就需要编辑要进行沟通协调,以保证著作顺利高效出版。
三、编辑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出版物在当代社会立足的重要保障。创新并不是盲目地、随意地创新,而是要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出版行业的市场需求的创新。编辑的创新意识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从封面装帧、内文版式到营销发行都需要编辑的创新思维。可见,编辑的创新能力对出版物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功能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加剧,编辑不仅局限于完成选题策划、组稿、书稿加工等工作,还需要在把握社会动向、搜集和分析社会信息、了解读者需求、提高自身审美、进行图书的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精力。所以,不能只侧重于编辑知识面和文字功底的培养,还需要着重于对策划能力、应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对新技术的把握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媒介创新。在信息化条件下,数字化的引入使出版形式发生了变化,编辑不能局限于纸质出版,应该把握出版业的发展潮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增加数字化的知识储备,培养数字化的编辑能力,培养数字化的思维创新,将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合理结合融合出版,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应对变化的手段是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编辑只有不断的学习,使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保存.编辑的责任与担当[J].中国编辑,2014(6).
[2]陈海燕.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新思维[J].中国编辑,2015(3).
[3]王海燕.图书编辑人员的素质研究[J].教育研究,2009(5).
[4]刘姝.浅谈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编辑创新[J].中国报业,2014(4).
作者简介:
罗爱林(1983—),女,四川广元人,硕士,中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