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46-01
什么是“语文味”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一、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凡卡》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它交织着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文章长且结构复杂,所以理清文章的层次,分清人物关系是学好本课的基础。结合我们的导学案预习方法,课前,我布置学生先学,仔细读课文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清晰明确的目标能使教学活动至始至终处于有目的的控制之中。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感受凡卡乡下生活的快乐”,在“快乐的乡下生活”与“残酷的学徒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凡卡命运的悲惨,通过这样的对比,渗透课文表达方法的教学。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师生双方在课堂活动中就都有了方向感。即使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由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阅读体验,也不用担心教学活动超出老师设置的范围。相反,课堂上学生围绕着“感受凡卡乡下生活”大胆、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到了体现。例:
生1:请同学们看74页的第六自然段。“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我感受到了凡卡很快乐。那时的天气是很冷的,可是他却说“天气很好”,是因为凡卡的心情很好,所以觉得天气真好。
生2:我从“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擦亮了似的”感受到了在凡卡眼中,乡村的夜晚是十分美丽的,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受到凡卡对乡村夜景的喜爱,所以他很快乐。
生3:我从“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全看得见”感受到凡卡很快乐,在凡卡眼中乡村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生4:我们小组想邀请几个小组和我们一起为大家朗读这一自然段,请方敏小组和陈藝娴小组,朗读时请读出凡卡快乐的心情,读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生活动:3个小组成员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生4:还有哪位同学要进行补充?(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
生补充1:我觉得你们小组的朗读很不错,还邀请了其他小组合作朗读,很好。
生4:谢谢你对我们的评价。还有其他小组想要汇报吗?
生补充2:我想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3页第2自然段“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昏暗的神像”在莫斯科的环境描写都是显得很黑暗的,因为凡卡在那里很痛苦。可是第六自然段的景色描写给人感觉很美,是因为凡卡很快乐。
生补充3:我补充刚才同学的内容,这是通过对比来反衬凡卡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及悲惨。
……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寻找抓住课文关键句子或词语,咬文嚼字,在小组汇报中品出语文味,而且组内每个同学都参与发言,课堂上做到了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教学结束时,我和学生都有了一种达标感,学生在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语文学科的味儿突显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
二、琅琅诵读,读出语文味
《凡卡》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凡卡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动容。为了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我精心设计了老师的过渡语、引语,比如“莫斯科的学徒生活让凡卡痛苦不堪,在这能用来聊以自慰的也许只剩下对乡下生活的回忆了。因为只有乡下生活能让他感到——(生接)快乐”,又如“凡卡一边写信,一边回忆着那快乐的往事。可是,你们认为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这样的语言设计使课堂的每个环节连接自然,学生也随着我的思路走入文本,一层一层地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老师做足了准备功夫,学生的表现更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首先,在课文的朗读方面形式多样,感情丰富,学生自发地采用自己小组读、邀请别的小组合作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通过读深刻地领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其次,是关于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本以为需要我的引导去点明,但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却给了我惊喜,在小组汇报时,其中一个小组说到:“凡卡在回忆乡下景物时是快乐的,即使是干冷干冷的冬天,但是在他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我们小组想邀请几个朗读好的小组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要把乡下景物的美读出来,更要把凡卡喜悦的心情读出来。”由此可见,学生已经融入凡卡的回忆,情不自禁地想通过朗读来表达文中凡卡的快乐。更惊喜的是学生有了合作精神,自觉地邀请伙伴一起读书。当读完课文时,其他小组成员的补充更是让人喜出望外,有的同学能够联系课文中有关城里生活的环境描写与乡下生活的环境描写进行对比,感受到凡卡痛苦的心情,就这样我顺势引导学生揣摩文中“对比”表达方法的作用。老师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多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一节“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整堂课中学生都保持了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这是一节活跃的课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了语文味。
三、梦里梦外,写出语文味
本单元主题中提到“关心人物命运”。根据这一点,在课堂的“精练”环节,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调节,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课文延伸到课外。如: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问学生:“凡卡对爷爷充满了热切的期望,盼望爷爷早点接他离开这里。可是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爷爷会接他回乡下吗?”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凡卡没写清地址,爷爷收不到信,不可能来接他;有的说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会来接,因为爷爷无法抚养小凡卡;有的说凡卡的梦不可能实现……于是我说:“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有的孩子写到:凡卡这一睡就睡了两个钟头。他刚刚醒来,就被发现他睡觉的老板娘毒打了一顿。为了赚更多的钱,老板娘把凡卡关进屋子里,叫凡卡修理别人送来的坏皮鞋,一刻也不准休息。就这样,一晃又过了三年。……
有的孩子写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做了一个甜美的梦……“快起来,小畜生!干嘛趴在我的作台上睡觉!”这是老板的声音。老板回来了?凡卡从梦中惊醒,用朦胧的睡眼看到了老板那凶神恶煞的脸,顿时,睡意全无,害怕地望着老板。老板扫视了一下作台,猛地,他又揪着凡卡的耳朵吼道:“你这该死的小畜生,竟敢偷我的墨水、钢笔!哼,我今天非结结实实地揍你一顿!”凡卡害怕极了,用祈求的眼睛看着老板。但老板毫不理会,随手拿起一个大楦头就打凡卡的头,凡卡痛得大声惨叫,这悲惨的声音连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化的。可是,老板的心却比铁石心肠还要硬,一边打还一边骂:“好哇,我给你吃给你穿,你还偷我的东西,我真是白养了这个小畜生了!……”最后,老板又对着凡卡的头部狠狠地砸下去,凡卡昏了过去……
通过续写故事,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上语文味更浓了。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一个课改实验的语文老师,课堂上更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写,让语文味充满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什么是“语文味”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一、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凡卡》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它交织着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文章长且结构复杂,所以理清文章的层次,分清人物关系是学好本课的基础。结合我们的导学案预习方法,课前,我布置学生先学,仔细读课文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清晰明确的目标能使教学活动至始至终处于有目的的控制之中。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感受凡卡乡下生活的快乐”,在“快乐的乡下生活”与“残酷的学徒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凡卡命运的悲惨,通过这样的对比,渗透课文表达方法的教学。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师生双方在课堂活动中就都有了方向感。即使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由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阅读体验,也不用担心教学活动超出老师设置的范围。相反,课堂上学生围绕着“感受凡卡乡下生活”大胆、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到了体现。例:
生1:请同学们看74页的第六自然段。“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我感受到了凡卡很快乐。那时的天气是很冷的,可是他却说“天气很好”,是因为凡卡的心情很好,所以觉得天气真好。
生2:我从“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擦亮了似的”感受到了在凡卡眼中,乡村的夜晚是十分美丽的,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受到凡卡对乡村夜景的喜爱,所以他很快乐。
生3:我从“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全看得见”感受到凡卡很快乐,在凡卡眼中乡村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生4:我们小组想邀请几个小组和我们一起为大家朗读这一自然段,请方敏小组和陈藝娴小组,朗读时请读出凡卡快乐的心情,读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生活动:3个小组成员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生4:还有哪位同学要进行补充?(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
生补充1:我觉得你们小组的朗读很不错,还邀请了其他小组合作朗读,很好。
生4:谢谢你对我们的评价。还有其他小组想要汇报吗?
生补充2:我想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3页第2自然段“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昏暗的神像”在莫斯科的环境描写都是显得很黑暗的,因为凡卡在那里很痛苦。可是第六自然段的景色描写给人感觉很美,是因为凡卡很快乐。
生补充3:我补充刚才同学的内容,这是通过对比来反衬凡卡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及悲惨。
……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寻找抓住课文关键句子或词语,咬文嚼字,在小组汇报中品出语文味,而且组内每个同学都参与发言,课堂上做到了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教学结束时,我和学生都有了一种达标感,学生在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语文学科的味儿突显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
二、琅琅诵读,读出语文味
《凡卡》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凡卡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动容。为了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我精心设计了老师的过渡语、引语,比如“莫斯科的学徒生活让凡卡痛苦不堪,在这能用来聊以自慰的也许只剩下对乡下生活的回忆了。因为只有乡下生活能让他感到——(生接)快乐”,又如“凡卡一边写信,一边回忆着那快乐的往事。可是,你们认为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这样的语言设计使课堂的每个环节连接自然,学生也随着我的思路走入文本,一层一层地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老师做足了准备功夫,学生的表现更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首先,在课文的朗读方面形式多样,感情丰富,学生自发地采用自己小组读、邀请别的小组合作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通过读深刻地领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其次,是关于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本以为需要我的引导去点明,但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却给了我惊喜,在小组汇报时,其中一个小组说到:“凡卡在回忆乡下景物时是快乐的,即使是干冷干冷的冬天,但是在他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我们小组想邀请几个朗读好的小组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要把乡下景物的美读出来,更要把凡卡喜悦的心情读出来。”由此可见,学生已经融入凡卡的回忆,情不自禁地想通过朗读来表达文中凡卡的快乐。更惊喜的是学生有了合作精神,自觉地邀请伙伴一起读书。当读完课文时,其他小组成员的补充更是让人喜出望外,有的同学能够联系课文中有关城里生活的环境描写与乡下生活的环境描写进行对比,感受到凡卡痛苦的心情,就这样我顺势引导学生揣摩文中“对比”表达方法的作用。老师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多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一节“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整堂课中学生都保持了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这是一节活跃的课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了语文味。
三、梦里梦外,写出语文味
本单元主题中提到“关心人物命运”。根据这一点,在课堂的“精练”环节,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调节,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课文延伸到课外。如: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问学生:“凡卡对爷爷充满了热切的期望,盼望爷爷早点接他离开这里。可是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爷爷会接他回乡下吗?”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凡卡没写清地址,爷爷收不到信,不可能来接他;有的说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会来接,因为爷爷无法抚养小凡卡;有的说凡卡的梦不可能实现……于是我说:“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有的孩子写到:凡卡这一睡就睡了两个钟头。他刚刚醒来,就被发现他睡觉的老板娘毒打了一顿。为了赚更多的钱,老板娘把凡卡关进屋子里,叫凡卡修理别人送来的坏皮鞋,一刻也不准休息。就这样,一晃又过了三年。……
有的孩子写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做了一个甜美的梦……“快起来,小畜生!干嘛趴在我的作台上睡觉!”这是老板的声音。老板回来了?凡卡从梦中惊醒,用朦胧的睡眼看到了老板那凶神恶煞的脸,顿时,睡意全无,害怕地望着老板。老板扫视了一下作台,猛地,他又揪着凡卡的耳朵吼道:“你这该死的小畜生,竟敢偷我的墨水、钢笔!哼,我今天非结结实实地揍你一顿!”凡卡害怕极了,用祈求的眼睛看着老板。但老板毫不理会,随手拿起一个大楦头就打凡卡的头,凡卡痛得大声惨叫,这悲惨的声音连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化的。可是,老板的心却比铁石心肠还要硬,一边打还一边骂:“好哇,我给你吃给你穿,你还偷我的东西,我真是白养了这个小畜生了!……”最后,老板又对着凡卡的头部狠狠地砸下去,凡卡昏了过去……
通过续写故事,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上语文味更浓了。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一个课改实验的语文老师,课堂上更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写,让语文味充满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