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垃圾是否可能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纽约生活,并没发现美国人比中国人更环保。商店里面的蔬菜无端端地都包上了塑料薄膜。到了收银处,收银员会殷勤地帮你装袋,毫不吝惜超市的塑料袋。牛奶怕洒,需要单独的口袋;生肉怕脏,也要单独的口袋。去一趟超市至少要拎回家五六个塑料袋,還不包括装蔬果的那些小塑料袋。开车去大型超市,那么费劲套上的塑料袋,只是为了从购物车把东西放到车子后备厢的一瞬间和从后备厢拿到家里的那一点路。
  不过有一点纽约可能走在前面一点,除了塑料、金属、玻璃和纸的分类和回收,纽约还回收厨余垃圾,运到专门的处理厂制作成有机肥,产生的沼气还可以供暖。
  最近我还听到一个新词儿,叫零垃圾生活方式。信徒们的目标是生活中不产生任何垃圾。“90后”纽约人劳伦·斯普林格是这种生活方式的身体力行者,过去7年里,她所有的垃圾不是降解就是回收利用。那些既不能回收又不能回归土壤的残余垃圾,一个玻璃罐就可以塞下,比如贴在苹果上的标签,还有餐馆给她的塑料吸管。
  怎样做才能不制造任何垃圾地生活?简单说遵从“3R”原则———Reuse(重复利用),Reduce(减少消耗),Recycle(回收利用)。比如说衣服,劳伦就采用重复利用原则,她只买二手货,穿过几年之后再捐献出去。减少消耗主要是指减少使用那些不能回收而必将进入垃圾场的东西,比如塑料。好在只要有心,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塑料制品都可以找到非塑料的替代品。比如说饭盒、水壶,可以用不锈钢的;牙刷,可以用竹子做的;洗头水,可以用香波、肥皂。
  不过也有很多东西找起替代品就没这么简单,比如牙膏的包装全部是用塑料。她的解决方法是一夜回到前工业时代,自己手工制作生活中需要的化工产品。椰子油和苏打粉搅在一起就是她的牙膏,至今还未发现蛀牙。又比如她自己制作洗洁剂:一半水,一半白醋,可以擦厨房、擦厕所,所过之地晶莹剔透。她的乳液是椰子油、乳木果、可可油和杏仁油用打蛋器搅拌后的混合物,纯有机、无添加。
  虽然我很钦佩这样的零垃圾实践者,但我还是自私地希望我的护肤品里可以添加神秘的永葆青春的秘方,还希望我的牙膏里有点可以防蛀的氟。而我又不能把家变成一个化学实验室,所以我恐怕还是要仰仗许许多多的工业成品,也避免不了垃圾。不过即使做不了零垃圾者,做个少垃圾者也还是个可以企及的目标。我的书包里多了几个布口袋,用来买菜,也多了一双筷子和一个饭盒。我还去散装超市购物,那里的商品没有独立包装,而是放在大的容器里。比如一桶桶的杏仁、大米、小米、燕麦皮,你可以拿着自己的布口袋买了去称重,这样一年不知可以省下多少包装材料。就连洗发水也可以买散装的,一下下把洗发水泵到自己的瓶子里,出去的时候按重量结账。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去超市打酱油,不也是拿着酱油瓶去把大桶里的酱油泵到自己的小瓶里吗?其实有些生活方式如果倒退个30年可能反而更先进,比如打酱油,比如自己带饭盒,也许我们自然的就是零垃圾者。
其他文献
有人说,人情是中国的特产。因为中国是人情社会。这话对了一半。全世界都有人情,都讲人情。  只要有人,就有人情。人情,人之常情。古人一句话讲到底了:人心是肉长的。老外的人心也一样。  讲完何谓人情,讲一个关于人情的认知。  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大家嘴上:“这个社会人情冷漠。”  我讲过一万次:一个人不要活在流行语中,否则你基本上一事无成。  什么意思?这个社会人情冷漠,但是他冷漠他的,你不要冷漠就是了
期刊
人在这世上活一辈子,或多或少,总讲过一些违心话。其中有些话,就是奉承的话。  奉承是什么?讲文雅点就是恭维讨好,讲好听点就是讲别人爱听的话、讲好话,讲难听点就是拍马屁。礼节性的奉承,是人情世故的一种常态。到亲朋好友那里去喝喜酒贺新婚,不管那对新人颜值如何,总要说几句“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之类的贺词。别人带孩子来自己家玩,看到是胖乎乎的女孩,就会说长得好可爱,一脸的福相;看到是又瘦又黑的男孩,眼睛
期刊
一  有一种相熟,其实令人难堪。彼此也交往多年,互相也给过面子、帮过忙,就认为非常熟络了。熟络并不是不好,关键是他对你真不见外地直抒胸臆,大大咧咧、毫不顾忌、出语恶俗、吃相丑恶,他呈现的是他的原生态,不经加工、没有挑拣,他觉得跟你用不着,是拿你不当外人儿。  这样,你就看到了一个人最原始的欲求,按说这是好事,你可以从中挑选需要的,摒弃无用的。可还是感觉不爽,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遮掩的,特别是对方拿着
期刊
那年,游览阿尔山天池时,碰到了这件事。刚登山不久,两位小姑娘就站在山路旁,对我低声吆呼:“老大爷,这蘑菇是我们刚刚从林子里采来的,带回家去吃,保您满屋飘香。”  其实,在通往天池的山路两旁,有许多林区老乡推销山中的土产。不知为什么,这两个卖蘑菇的小姑娘,唤起了我十分遥远的记忆,陡然想起张洁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停下了攀登的脚步,坐在她倆身旁的一块山石上,不再走了。  “您老是哪里人?” 
期刊
捉鬼者与小鬼,本势如水火,忽而亲密无间了。究其缘由,说大不大,說小不小。说不大,小事一桩,背上瘙痒了。说不小,是苏东坡的话,忍痛易,忍痒难。  于是“哥俩好”了,看那钟馗陶陶然之状,想是搔到了痒处。却又未必尽然,絮絮叨叨,哼哼唧唧:“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  《搔背图》痒在钟馗的背上,掻在世人的心上,弄得世人始而笑,继而思,复而慨。真真个“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沿街跑”。钟馗小鬼,何其神
期刊
成名之前,路遥生活困顿,饱经磨难,曾受到无数人接济、帮助、保护。  成名之后,一些曾经帮助过路遥的人求他办事,路遥却很少相助。更有甚者,有人想和他聊聊天、唠唠嗑,路遥也不能一一满足。  对此,很多人对路遙颇为不满,认为他不光要感恩,更应该报恩,利用自己的名声和社会影响力,为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岂料,路遥却说:“正因为应该报恩,才不能帮他们。”  人们不解。  路遥解释说:“我
期刊
据说废话就是可以作废的话,就是多余的话,就是说了也白说的话……其实,不然。  有个挺神秘的国企副总悄悄说了一个秘密:“我每次作报告都是废话连篇,一定要叫听报告的人一句都记不住。但是,语气要抑扬顿挫,手势要激情四溢!你以为我很失败,不,我成功了。如果我作报告发挥深刻,见解独到,对上对下都鞭辟入里,我这个领导是当不长的……”  我打断说:“别闹着玩,报告质量差怎么让人信服?废话多了,听者不烦?你说个例
期刊
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的思想造就了北大的辉煌,而且,在北大师生和朋友的眼里,他是个非常谦和的人,连疾言厉色的时候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先生处事也自有他的原则,绝对不是凡事和稀泥的“老好人”。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未当校长以前,开校务会议多半讲英语,特别是预科的校务会议,全部讲英语。不懂英语的教授,只好像聋子一样坐在那里,痛苦万分。蔡元培接任校长以后,特别提议校务会议一律改用中文,这引起了外国教授的
期刊
中学时代,对林庚先生的名字就不陌生。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56年诗选》,其中《马路之歌》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汽车的喇叭唱着牧歌”的比喻,感到无比新奇。而《诗刊》1961年第2期发表的另一首写春天的诗《迎春曲》,我一直能背诵下来:  冬天的树林像野鹿的角/太阳的四周春天又来了/刚化了的河水透着多么蓝/泥土里的气息带微微的潮。  进了北大之后,这首诗竟是我和林先生第一次对话的媒介。记得入学
期刊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针对《红楼梦》写的文学评论,《红楼梦魇》通篇的感觉很像读书笔记,没有结构章法,更像针对《红楼梦》做的考据工作集锦。既然她散漫着,我也且仅从她的几句话来谈一谈。  她在《红楼梦未完》的第一段这样写着: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鉴香,品鱼,读书,多么优雅的“三恨”!此三恨,将文艺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