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开学三天,一直在军训,一大早小燕同学就晕倒在操场上,我着急地把她扶到阴凉处,看着她苍白的脸,我很郁闷。这个学生来自山村,报到时感觉她很能吃苦的样子,再说根据以往军训的经验,军训到第三天,学生基本都适应了,晕倒的会明显减少。她前两天没事,怎么第三天坚持不住了。我急忙配合校医给学生吃药、喝水,一会儿,学生缓过来了。
我问她:早上吃饭了吗?她只坐着哭,无论我怎么问,什么话也不说。没办法,我只好叫来同宿舍的同学们问,她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小燕从来了几乎没吃东西,和她说话她也不吱声,很少和别人说话,我们劝她也没用……
我听同学们说完,很是担心。回到她休息处打算与她长谈,看她是什么原因,可是她还是只哭不讲话。我问她想家了,要不给家长打个电话,她说不。我告诉她:身体实在不行就回家休息几天,她也不……唉!小燕的心像一扇紧闭的门。
我无计可施,很是担心,因为她家很远,担心她的身体,天又热,已经三天没怎么吃东西了,害怕会有什么危险。想了想,只有让她吃上饭是个办法。午休时,我要回家给年幼的孩子做饭,说服她到我家去。她顺从地答应了。在车上,我得到了她的一点信任,也许是我真诚的关爱起了一定的作用吧。她主动告诉我:俺在这里很害怕,我问怕什么,她说不知道,只說反正很害怕,我问同学欺负你了,她也说没,我问那是什么原因?她就又不吱声了。
我想:大概是想家,不适应新学校的生活。回家后我尽力做认为她喜欢的菜,中午吃的不多,但按同学的说法已经不错了。同学说她一天只吃一个小火烧,也没打菜吃。
通过一中午的交流,尽管没说几句话,但是观察她各方面的行为,我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家境比较窘迫的孩子,看得出她很节约,好像也很想家,但她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想让家长知道她在这边不适应。在返回学校的路上,我告诉她,下午累就在操场边为同学服务,不要勉强自己,她答应着。结果回到学校她却主动提出继续和同学一样参加军训,我担心她的身体,她却非常坚定地说没事,我尽管担心还是让她上了,嘱咐不舒服就说一声,不要太勉强自己,她点点头上场了。从她看我的眼神里,我观察到我已经得到她的信任。
一下午,我担心她会再次晕倒,她却奇迹般地坚持了一下午。(因为孩子小,担心自己在家不安全,下午我把女儿也带到了学校)晚饭我担心她自己再不吃,就在学校附近的饭店点了几个菜,小燕、孩子和我三人一块吃,开头小燕坚持不去,我告诉她我不放心她,今晚一块吃,如果你能多吃饭了,明天就和同学一块去吃,我也就放心了。说实话,我担心她一直没怎么吃饭,宿舍里同学都太小照顾不好她,怕她再次出现晕倒的情况。席间我的女儿也一直劝她吃,把我平时教育她的话搬出来跟小燕说:不吃饭不上个子,还会变笨,所以小燕姐姐要好好吃饭,把小燕也逗乐了。
晚餐小燕吃了不少,席间也开始主动和我交流,说自己还有一个姐姐,上完小学就不上了,现在她们那边县城打工,家里主要靠种葡萄为生。我告诉她,一个人长大都会离开家的,只是有人早点,有人晚些,我们要学着适应外边的环境。我还给她讲了当年我离开家乡到城里上大学时的感受。晚饭后,她告诉我:老师你放心吧,我会坚持的,我也会好好吃饭的,让我放心。我把她送回宿舍并嘱咐宿舍同学说:小燕身体不好,你们好好照顾她。
第二天,小燕的脸色大有好转,问她早餐吃了吗?同宿舍的小丽抢着告诉我:吃了,今天我们一块吃的。军训休息时我告诉小丽多照顾一下小燕,小丽很愉快地答应了。小丽来自济南市,独自生活能力较强,性格比较外向。我想:如果她俩能成为好朋友的话,小燕就会很快地融入集体。
之后的军训中,小燕一直坚持下来了,我看得出:她一直很累,但很认真。正式上课后,我每天到教室都先看一下小燕,嘱咐她有事就和我说。很快八月十五到了,正值星期天,大多数同学都回家了,只有小燕和小丽等几个家远的回不了家,正好学校里分了月饼,我就拿到了宿舍给小燕和小丽她们。宿舍里只有小燕和小丽我和她们聊了起来,这时的小燕已比刚入学时大方多了,那扇紧闭的心门也已敞开。
两年过去了,再有不到30天小燕就要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了,在前面的摸底考试中,小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她早已从一个内向而又不苟言谈的乡村女孩儿,成长为一个落落大方的班干部,期待小燕能圆她的大学梦。
点评:本文把事件和对策放到一起去,通篇看似只有朴实的语言描述,却把主人公小燕的心理活动过程洞悉入微,并根据小燕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步步接近,通过真诚的关爱和巧妙地共情,获得了小燕的信任。小燕从小山村来到城里,环境陌生,同学又都是新面孔,一时难以适应,帮助小燕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是解决小燕孤独和思乡的最佳措施。成功的帮助使小燕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生。
我问她:早上吃饭了吗?她只坐着哭,无论我怎么问,什么话也不说。没办法,我只好叫来同宿舍的同学们问,她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小燕从来了几乎没吃东西,和她说话她也不吱声,很少和别人说话,我们劝她也没用……
我听同学们说完,很是担心。回到她休息处打算与她长谈,看她是什么原因,可是她还是只哭不讲话。我问她想家了,要不给家长打个电话,她说不。我告诉她:身体实在不行就回家休息几天,她也不……唉!小燕的心像一扇紧闭的门。
我无计可施,很是担心,因为她家很远,担心她的身体,天又热,已经三天没怎么吃东西了,害怕会有什么危险。想了想,只有让她吃上饭是个办法。午休时,我要回家给年幼的孩子做饭,说服她到我家去。她顺从地答应了。在车上,我得到了她的一点信任,也许是我真诚的关爱起了一定的作用吧。她主动告诉我:俺在这里很害怕,我问怕什么,她说不知道,只說反正很害怕,我问同学欺负你了,她也说没,我问那是什么原因?她就又不吱声了。
我想:大概是想家,不适应新学校的生活。回家后我尽力做认为她喜欢的菜,中午吃的不多,但按同学的说法已经不错了。同学说她一天只吃一个小火烧,也没打菜吃。
通过一中午的交流,尽管没说几句话,但是观察她各方面的行为,我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家境比较窘迫的孩子,看得出她很节约,好像也很想家,但她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想让家长知道她在这边不适应。在返回学校的路上,我告诉她,下午累就在操场边为同学服务,不要勉强自己,她答应着。结果回到学校她却主动提出继续和同学一样参加军训,我担心她的身体,她却非常坚定地说没事,我尽管担心还是让她上了,嘱咐不舒服就说一声,不要太勉强自己,她点点头上场了。从她看我的眼神里,我观察到我已经得到她的信任。
一下午,我担心她会再次晕倒,她却奇迹般地坚持了一下午。(因为孩子小,担心自己在家不安全,下午我把女儿也带到了学校)晚饭我担心她自己再不吃,就在学校附近的饭店点了几个菜,小燕、孩子和我三人一块吃,开头小燕坚持不去,我告诉她我不放心她,今晚一块吃,如果你能多吃饭了,明天就和同学一块去吃,我也就放心了。说实话,我担心她一直没怎么吃饭,宿舍里同学都太小照顾不好她,怕她再次出现晕倒的情况。席间我的女儿也一直劝她吃,把我平时教育她的话搬出来跟小燕说:不吃饭不上个子,还会变笨,所以小燕姐姐要好好吃饭,把小燕也逗乐了。
晚餐小燕吃了不少,席间也开始主动和我交流,说自己还有一个姐姐,上完小学就不上了,现在她们那边县城打工,家里主要靠种葡萄为生。我告诉她,一个人长大都会离开家的,只是有人早点,有人晚些,我们要学着适应外边的环境。我还给她讲了当年我离开家乡到城里上大学时的感受。晚饭后,她告诉我:老师你放心吧,我会坚持的,我也会好好吃饭的,让我放心。我把她送回宿舍并嘱咐宿舍同学说:小燕身体不好,你们好好照顾她。
第二天,小燕的脸色大有好转,问她早餐吃了吗?同宿舍的小丽抢着告诉我:吃了,今天我们一块吃的。军训休息时我告诉小丽多照顾一下小燕,小丽很愉快地答应了。小丽来自济南市,独自生活能力较强,性格比较外向。我想:如果她俩能成为好朋友的话,小燕就会很快地融入集体。
之后的军训中,小燕一直坚持下来了,我看得出:她一直很累,但很认真。正式上课后,我每天到教室都先看一下小燕,嘱咐她有事就和我说。很快八月十五到了,正值星期天,大多数同学都回家了,只有小燕和小丽等几个家远的回不了家,正好学校里分了月饼,我就拿到了宿舍给小燕和小丽她们。宿舍里只有小燕和小丽我和她们聊了起来,这时的小燕已比刚入学时大方多了,那扇紧闭的心门也已敞开。
两年过去了,再有不到30天小燕就要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了,在前面的摸底考试中,小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她早已从一个内向而又不苟言谈的乡村女孩儿,成长为一个落落大方的班干部,期待小燕能圆她的大学梦。
点评:本文把事件和对策放到一起去,通篇看似只有朴实的语言描述,却把主人公小燕的心理活动过程洞悉入微,并根据小燕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步步接近,通过真诚的关爱和巧妙地共情,获得了小燕的信任。小燕从小山村来到城里,环境陌生,同学又都是新面孔,一时难以适应,帮助小燕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是解决小燕孤独和思乡的最佳措施。成功的帮助使小燕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