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经过精编细选并不断优化形成的。一直以来,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照本宣科,只注重对考点的教授,从而忽视了小学数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导致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缺失。目前,随着新课改程度的逐步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注意到创造性教学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本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进行了研究,就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学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研究
新课改进行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小学数学教材是很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并不断完善形成的,一个基层的小学教师是够具有对其进行创造性使用的能力。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对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提升其深度与广度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探究,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扩展其深度与广度,才能够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实现教材的创新性使用。
1.1挖掘数学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生已经拥有一些实际的生活经历,并且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小学数学老师能够激发起数学知识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经验”与“概念”,那么必定能够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其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教授学生如何认识“秒”时,数学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际的钟表,让学生们找出其中哪一个指针是秒针。然后让学生看秒针的走动过程与走动频率,用“默念滴答”或者“拍一下双手”等方式来体验“一秒”所代表的具体时间长度。最后让小学生通过对秒针与分针之间的转动速度,向学生提问:“一分钟等于多少秒?”加深学生们对“分”与“秒”度量关系的认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运用“默念滴答”的方法来测算自己跑一百米大约用多少秒,帮助学生形成脱离钟表后的时间观念。
1.2挖掘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虽然是最基础的数学教材,但是其中也蕴含了非常多的数学思想,比如类比西乡、化归思想、极限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并对其掌握,才能够将其科学、灵活有效的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比如,以36×25这一计算为例。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两种算法。①36×25=9×4×25=9×100=900;②36×25=36×5×5=180×5=900。这两种计算方式都是正确的,也都比较简便。但是通过更为深入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用②式计算的方法明显没有①式简便。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思维扩展。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教材中每一块内容都蕴含着不同的数学思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有意识的进行创新性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
二、充分分析教材,使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与多变
2.1教材内容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动漫、视频、名人典故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教材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教授“体积”这一概念时,教材中设计的是像两个相同的杯子中放进土豆与石头,使学生查看杯中水面的具体变化情况。对于这种无趣的实验,学生没有丝毫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运用创新性教学的方式,老师可以以著名的故事《乌鸦喝水》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乌鸦喝水故事的视频或者直接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实验。最后当瓶中的水冒出瓶子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向瓶子中填入石子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呢?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
2.2将教材内容用进行动态的呈现,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材中设计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两者无法进行很好的匹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等等,让教材中的固定内容动态的展现到学生的面前,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长方体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对长方体进行分解演示,使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长方体对棱长度相等,对面面积相等的特征。
三、使教材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及挑战性
随着教材内容的多次改版,其理论性越来越强,但同时逐渐脱离实际生活的特点逐渐显现,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教材内容生活化。用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实例来呈现相应的数学知识,提升教学过程汇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加深学生们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教授“打折”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法,让学生想象生活中都有哪些场所会经常进行打折,并且都有哪种打折方式。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积极性,而且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程度,而且也要注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维方式的培育,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俞英.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创造性处理小学数学教材举隅[J].青年教师,2012(03)
[2]王辉.基于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
【关键词】教学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研究
新课改进行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小学数学教材是很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并不断完善形成的,一个基层的小学教师是够具有对其进行创造性使用的能力。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对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提升其深度与广度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探究,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扩展其深度与广度,才能够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实现教材的创新性使用。
1.1挖掘数学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生已经拥有一些实际的生活经历,并且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小学数学老师能够激发起数学知识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经验”与“概念”,那么必定能够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其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教授学生如何认识“秒”时,数学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际的钟表,让学生们找出其中哪一个指针是秒针。然后让学生看秒针的走动过程与走动频率,用“默念滴答”或者“拍一下双手”等方式来体验“一秒”所代表的具体时间长度。最后让小学生通过对秒针与分针之间的转动速度,向学生提问:“一分钟等于多少秒?”加深学生们对“分”与“秒”度量关系的认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运用“默念滴答”的方法来测算自己跑一百米大约用多少秒,帮助学生形成脱离钟表后的时间观念。
1.2挖掘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虽然是最基础的数学教材,但是其中也蕴含了非常多的数学思想,比如类比西乡、化归思想、极限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并对其掌握,才能够将其科学、灵活有效的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比如,以36×25这一计算为例。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两种算法。①36×25=9×4×25=9×100=900;②36×25=36×5×5=180×5=900。这两种计算方式都是正确的,也都比较简便。但是通过更为深入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用②式计算的方法明显没有①式简便。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思维扩展。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教材中每一块内容都蕴含着不同的数学思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有意识的进行创新性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
二、充分分析教材,使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与多变
2.1教材内容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动漫、视频、名人典故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教材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教授“体积”这一概念时,教材中设计的是像两个相同的杯子中放进土豆与石头,使学生查看杯中水面的具体变化情况。对于这种无趣的实验,学生没有丝毫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运用创新性教学的方式,老师可以以著名的故事《乌鸦喝水》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乌鸦喝水故事的视频或者直接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实验。最后当瓶中的水冒出瓶子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向瓶子中填入石子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呢?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
2.2将教材内容用进行动态的呈现,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材中设计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两者无法进行很好的匹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等等,让教材中的固定内容动态的展现到学生的面前,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长方体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对长方体进行分解演示,使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长方体对棱长度相等,对面面积相等的特征。
三、使教材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及挑战性
随着教材内容的多次改版,其理论性越来越强,但同时逐渐脱离实际生活的特点逐渐显现,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教材内容生活化。用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实例来呈现相应的数学知识,提升教学过程汇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加深学生们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教授“打折”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法,让学生想象生活中都有哪些场所会经常进行打折,并且都有哪种打折方式。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积极性,而且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程度,而且也要注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维方式的培育,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俞英.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创造性处理小学数学教材举隅[J].青年教师,2012(03)
[2]王辉.基于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