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路径探讨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a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中国台湾学者赵镜中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说:“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的概念,并且阐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即围绕同一个议题,多文本。此后,“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刘大伟、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群文阅读教学作为目前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方式,是对单篇阅读教学的一种延伸。两者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是单篇阅读教学所无法实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低段、中段、高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5万字、40万字和100 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根据目前小学语文教材,若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生根本无法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那么,教师在阅读课中又该以何种方式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呢?群文阅读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本文将以《正话反说》群文阅读课为例,谈谈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根据议题选文
  议题是群文阅读中师生讨论的焦点话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关键。紧扣议题选文,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以及教育理念。教师应该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即强调群文的互文性。它可以涵盖增加学生文学经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散文、小说、故事、寓言等,也可以涵盖实用性文本,例如广告、新闻、调查報告、说明书、书信等。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交互参照、吸收和转化,来提高文学表达能力,启发思考,引发探究。
  比如针对“正话反说”这一议题,我们可以选择的文章有很多,但以什么标准选择呢?如果以“文质兼美”为标准,将文学水准很高的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互文性就不一定强,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也不一定大。笔者根据这一议题,反复斟酌,确定了《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晏子谏诛颜邓聚》《我的傻瓜妈妈》《千万别去九寨沟》这四篇文章。《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是一则新闻,作者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建议人们在公众场合应该文明观看话剧;《晏子谏诛颜邓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晏子运用“正话反说”的说话艺术,成功劝谏,救了颜邓聚一命;《我的傻瓜妈妈》是一篇散文,作者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写出了妈妈的辛勤,以及对家庭的付出,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爱意,文章情深意切,催人泪下。《千万别去九寨沟》是一篇高中学生的习作,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赞美九寨沟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这组文本不仅都使用了“正话反说”,而且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正话反说”的表达效果和适用情境。学生读了这组文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多文本、多角度、多方位体味“正话反说”,从而最大限度地理解“正话反说”。
  二、立足学生的思考能力设计问题
  群文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则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关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解答域宽,没有标准答案,整体性强,具有比较性、迁移性的特点,鼓励学生依据文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外,要整体设计问题,即对多篇文本共同发问,让多篇文本成为一个有机的阅读整体。而问题则以“阅读训练单”的形式出现,将多篇文本、多个关键元素集中在一张表格中进行梳理,从而形成比较阅读,发现多篇文本的异同。
  比如“正话反说”这组群文中的四篇文章,都是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即不从正面或以直接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从完全相反的角度进行论说。老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整体性的问题,比如:找出“正话反说”的句段好好读一读,想想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又如: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了“正话反说”?这两个问题是整堂课的主旋律,让学生围绕这条主线走进文本,在阅读中领悟“正话反说”体现的幽默、讽刺、委婉、意味深长等语言魅力,在比较中发现“正话反说”可以在向他人提建议、劝说、宣传等情境中使用。
  三、群文阅读的具体操作
  由于文本的数量多,阅读量大,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默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教会学生能从多篇文本中提取和筛选有效信息,并进行记忆、比较、推论、整合、分析、判断、创造等。
  1.围绕问题,采用多种方式速读
  阅读《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晏子谏诛颜邓聚》《我的傻瓜妈妈》《千万别去九寨沟》这四个文本,笔者先出示了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作者‘正话反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快速阅读,在速读中体会“正话反说”的语言魅力。这里,老师要明确速读的方向性和要求,就是将读什么、怎么读、要完成什么任务清楚地告诉学生。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才不会感到茫然。
  《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一文可以进行朗读,从而感受老舍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晏子谏诛颜邓聚》可以进行浏览或略读,以便迅速寻找关键信息;《我的傻瓜妈妈》则可以采用跳读或选读的方式,有目的地选择描写妈妈做傻事的语句。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方法直接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感受“正话反说”的魅力,而多种速读形式的有机结合,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练习独特的阅读策略
  凭借多文本的独特优势,群文阅读能让学生懂得求同、比异、整合等阅读策略,让其在复杂的情境中提高思考能力。求同就是找出文本的共同点,比如“正话反说”这一议题的四个文本都是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只是各自的表达效果和使用情境不同,但透过这些表现,能够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读完这些文本,为了加强或印证自己的认识,学生还可以再找类似的文本进行阅读。比异就是找出文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事实的差异,也可能是表达方式的差异,或是情感的差异。比如表达方式都是“正话反说”,但是由于在不同情境中使用,产生的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整合即文本所叙述的事实或问题是相同的,但角度不同,或者呈现的是“碎片”,需要读者“拼装”“加工”。比如探讨“正话反说”的使用情境,就需要通过对四个文本进行整合、归纳。在整合中,学生常常会有一些疑问,这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文本,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
  3.群文课堂的显性面貌
  群文阅读课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阅读”和“安静”。它需要学生在多人共同的情境中进行阅读,这15—18分钟是学生与作者不断对话的“热闹”过程,也是课堂形态中最为安静的时候。其次,学生在完成“阅读训练单”时,也应该先有个人充分的理解和思考,以便让阅读不再是浅显无痕的记忆,而是成为一场深入心灵的“探险”活动。
其他文献
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本文针对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二、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三、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据笔者对某校1
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宣告着微时代的来临,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有什么理由不享受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呢?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规模化资源开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不断催生出海量的微课资源。微课观看可以暂停,可以倒退、快进,更重要的是可以复现,适合个性化学习。视频再造教育,微课革新教学。只是茫然:10分钟,是课堂四十分钟的浓缩吗?该选择什么内容、按什么过程去呈现呢?  一、学习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在全语言情境下阅读书籍,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怎样给学生营造全语言的情境,并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经验与感受。  一、自读自讲式教学  所谓自读自讲式教学,是说首先由学生自己在课外时间阅读规定篇目,然后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自讲,向其他学生展示其阅读成果。下面以《呐喊》为例,谈这种自讲式教学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原有的学术思想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有人勇敢地向这些权威的学术专家发起挑战,从而阐述新的学术思想。作为一名新时期中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培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人才,而课堂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阵地。  我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 年和2017年“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课题年会”。余党绪老师“批判性思维”课题研究触动了我的灵感,我尝试着在农村初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从简易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要求将学生的阅读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由文字、表格和符号等构成的一种文本形式,即以统计图表、图画、目录、清单、说明书、广告、时间表、索引等形式来呈现信息,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一、查阅目录,统筹教材,明确阅读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历来备受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甚至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论虽然未必严谨,但由此可见该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思想内容上说,它是一篇表达隐逸主题的辞赋名作,是一篇决心抛弃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由于该文的巨大影响,加上作者又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隐逸诗人,于是人们往往误以为该文开
摘 要:語文园地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设计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语文园地学习既快乐又高效,进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园地 教学策略 方法研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48  语文园地位于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重要,学习积极
2017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恢复全省统考(我省一线语文教师习惯将其称为“新中考”),虽然我市的一线老师在考前做了各种应试准备,但考试的结果依然让大家颇为意外和震惊,这一点从《2017年南平市中考情况分析及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等相关材料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整份试卷要体现与高考接轨,可是步伐不宜迈太大”;“‘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常识’突然纳入中考,显得突然”;“强调初中教师命题的话语权,初高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旨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升理性思维水平。“思辨性阅读”理念的确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对具有人文价值、理性哲思的文章展开思辨。笔者结合在以学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培训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对教学实践做一些总结。  一、教学设想
现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构建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堂活力的保障  “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上这个学科的老师因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