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青年群体,不仅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且也将是我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分子,他们的教育管理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当前高校学生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存在一些普遍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总结这些情况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些具有实效性的创新的途径,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努力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不同步
高校的根本责任是"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和成长成才需求更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在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员示范作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学生党员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不成正比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任务不断加重。由于发展对象众多,基层支部在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确定培养对象时,难以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在有的地方、有的时候,存在着过分追求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而忽视学生党员质量的现象,出现了少数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端正,功利心较重,导致有的党员不能很好的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损党员队伍的形象,影响了党组织在广大学生中的威信。
(三)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
有些学生党支部十分重视发展学生入党和提高学生党员的比例,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导致有些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不高,政治立场不坚定。学生党建工作的前紧后松,使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学生党支部的教育活动不适应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要求
高校学生支部的党员发展会议占据了支部组织生活的绝大部分,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支部建设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理论说教多,实践锻炼少,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使学生党员对自己认识不足,进而消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学生支部的宣传阵地建设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没有主动去占领网络阵地,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性的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宣传,没有充分展示学生党支部的风采。
(五)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量薄弱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或个别学生党员担任,精力上往往不够投入、专业性不够强。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管理和服务等事务性工作不断增加,辅导员既要忙于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又要承擔来自各个方面的学生工作,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党员再教育工作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党员承担党务工作,他们理论功底尚浅,缺乏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缺乏党员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的力度,制约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二、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增强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形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按照这个要求,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院学生支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涉及理论学习、党团共建、服务机制、风采展示等各个方面的完整的体系。
(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理论学习
我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早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就采用了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理论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网络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分量不断的加重,网络阵地也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一方面我们不仅开辟了专题的红绿主题学习网站,并且在学院网站中开辟了学生党建专题,分成党务知识,理论学习,组织建设,时事政治等内容,并且实时更新,把党和国家新的一些方针政策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时事信息及时的放入网站,方便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开辟了党支部博客,方便广大学生党员交流学习心得、沟通党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此外,通过党员QQ群等交流平台加强党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以"我的班级,我的精彩"等团学活动为载体,在团组织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推进党的后备军建设的重要举措。我院全面开展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以"我的班级、我的精彩"等团学活动作为主要载体,学生支部与一、二年级的团支部结对,结合学校及社会热点,在学校、社会范围广泛开展富有成效的团日活动。。这种党团共建的新模式不仅让学生党员发挥了模范作用,为党员个人价值的实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锻炼了学生党员本身的策划、管理、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取得了党团双赢效果。
(三)创新党员服务机制,构建结对帮扶工作网络
结对帮扶工作网络是通过长期的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互动探索出的一项实效性较强的举措。结对帮扶工作网络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一管一"、"一对一"、"一帮一"。 "一管一"是指为每个新生班级指派一名由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产生的副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和新生适应性学习引导的工作;"一对一"是指高年级党员负责联系一个低年级的重点关注寝室,平时帮助带动该寝室各个成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当他们与学院部门、教师之间交流的桥梁纽带;"一帮一"是指同班或同专业中,学生党员负责联系一个学院重点帮扶对象(主要为学困生),通过借助同学习同生活的便利,更好的帮助和督促帮扶对象,为帮其摆脱学习困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项创新之举将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对党员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而且让学困生感受到党支部的温暖和关注,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对学习的信心。
(四)搭建平台,展示党员风采
通过各项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实行,党员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了锻炼之后,我们也适时的为他们搭建展示党员风采的平台。以"学生英才榜"评选活动为代表一系列让优秀的学生党员可以展示个人特长和风采的载体,一方面成为各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活动的评价体系,学生党员的形象是否高大、工作是否到位、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如何等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得以检验;一方面优秀学生党员的出色表现更能够通过这样的展示平台为广大的普通同学所认知,从而体现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创新教育管理的形式,丰富教育管理的途径,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开创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信局面,才能为我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达云.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学习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2).
[2]许文蓓.创新再教育机制提升学生党员素质[M].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3]杨春艳,刘巧玲,许敏,陈银.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的互动共享[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4]李玉巧.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机制创新[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5]钱施光,丁晓雯,孙作青.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0,(1).
[6]高秀华.浅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04,(6).
[7]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不同步
高校的根本责任是"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和成长成才需求更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在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员示范作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学生党员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不成正比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任务不断加重。由于发展对象众多,基层支部在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确定培养对象时,难以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在有的地方、有的时候,存在着过分追求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而忽视学生党员质量的现象,出现了少数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端正,功利心较重,导致有的党员不能很好的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损党员队伍的形象,影响了党组织在广大学生中的威信。
(三)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
有些学生党支部十分重视发展学生入党和提高学生党员的比例,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导致有些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不高,政治立场不坚定。学生党建工作的前紧后松,使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学生党支部的教育活动不适应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要求
高校学生支部的党员发展会议占据了支部组织生活的绝大部分,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支部建设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理论说教多,实践锻炼少,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使学生党员对自己认识不足,进而消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学生支部的宣传阵地建设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没有主动去占领网络阵地,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性的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宣传,没有充分展示学生党支部的风采。
(五)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量薄弱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或个别学生党员担任,精力上往往不够投入、专业性不够强。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管理和服务等事务性工作不断增加,辅导员既要忙于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又要承擔来自各个方面的学生工作,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党员再教育工作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党员承担党务工作,他们理论功底尚浅,缺乏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缺乏党员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的力度,制约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二、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增强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形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按照这个要求,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院学生支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涉及理论学习、党团共建、服务机制、风采展示等各个方面的完整的体系。
(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理论学习
我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早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就采用了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理论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网络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分量不断的加重,网络阵地也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一方面我们不仅开辟了专题的红绿主题学习网站,并且在学院网站中开辟了学生党建专题,分成党务知识,理论学习,组织建设,时事政治等内容,并且实时更新,把党和国家新的一些方针政策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时事信息及时的放入网站,方便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开辟了党支部博客,方便广大学生党员交流学习心得、沟通党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此外,通过党员QQ群等交流平台加强党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以"我的班级,我的精彩"等团学活动为载体,在团组织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推进党的后备军建设的重要举措。我院全面开展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以"我的班级、我的精彩"等团学活动作为主要载体,学生支部与一、二年级的团支部结对,结合学校及社会热点,在学校、社会范围广泛开展富有成效的团日活动。。这种党团共建的新模式不仅让学生党员发挥了模范作用,为党员个人价值的实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锻炼了学生党员本身的策划、管理、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取得了党团双赢效果。
(三)创新党员服务机制,构建结对帮扶工作网络
结对帮扶工作网络是通过长期的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互动探索出的一项实效性较强的举措。结对帮扶工作网络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一管一"、"一对一"、"一帮一"。 "一管一"是指为每个新生班级指派一名由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产生的副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和新生适应性学习引导的工作;"一对一"是指高年级党员负责联系一个低年级的重点关注寝室,平时帮助带动该寝室各个成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当他们与学院部门、教师之间交流的桥梁纽带;"一帮一"是指同班或同专业中,学生党员负责联系一个学院重点帮扶对象(主要为学困生),通过借助同学习同生活的便利,更好的帮助和督促帮扶对象,为帮其摆脱学习困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项创新之举将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对党员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而且让学困生感受到党支部的温暖和关注,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对学习的信心。
(四)搭建平台,展示党员风采
通过各项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实行,党员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了锻炼之后,我们也适时的为他们搭建展示党员风采的平台。以"学生英才榜"评选活动为代表一系列让优秀的学生党员可以展示个人特长和风采的载体,一方面成为各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活动的评价体系,学生党员的形象是否高大、工作是否到位、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如何等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得以检验;一方面优秀学生党员的出色表现更能够通过这样的展示平台为广大的普通同学所认知,从而体现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创新教育管理的形式,丰富教育管理的途径,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开创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信局面,才能为我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达云.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学习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2).
[2]许文蓓.创新再教育机制提升学生党员素质[M].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3]杨春艳,刘巧玲,许敏,陈银.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的互动共享[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4]李玉巧.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机制创新[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5]钱施光,丁晓雯,孙作青.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0,(1).
[6]高秀华.浅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04,(6).
[7]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