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出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市场体制对教育体制的冲击,使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和毕业生质量存在隐患;二是现存管理制度落后,“人治”大于“法治”。
[关键词]留学生 市场 留学生管理 留学生教育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00年底,我国留学生在校人数突破5万人(含短期留学生)。”“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每年以两成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年,留学生数量更是突破14万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生人员数最多、生源国家数量最多、就读学校数量最多、涉及专业最多的一年。从现在的形势看,这种急速递增的趋势还会继续,据测算,仅北京2008年就将有10万名外国留学生,中国已经成为外国留学的新热土。”在此大好形势下,近几年的很多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留学生数量激增,同时,也面临诸多教育和管理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冲击教育体制,生源和毕业生质量成潜在问题
近年来,华人数的激增,使各级各类高校都有了国际化的可能。对比各国教育时,“一些著名的大学外国留学生人数一般都占学生总人数的5%~10%以上。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外国留学生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8%~20%;斯坦福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比例约占10%,哈佛大学约为6%。”各高校也纷纷抓住机遇,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但在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的背后,却有着不同的动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各高校在考虑本校声誉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担心着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财务问题。因此,在提供同样资源的情况下,对留学生的高收费相对就有了相当的吸引力。可以说,目前各类学校对留学生收费普遍是国内同类学生的三倍以上。高收费能使高校的收益增加,而且在国人“来者都是客”的惯性思维下,对留学生尤其是自费留学生招生的大门日益宽广,门槛日益降低。这就造成了各类学校留学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为入校后的留学生教育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这是第一大问题,财务动机影响生源质量。
第二,在按照市场经济的体制将教育推向市场后,教育的“产品”——毕业生质量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目前,由于近年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在国内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各类高校均感资源有限,科研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非常明显。再加上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较短,很多学科并不具备开办国际化教育的条件。中国高校的毕业证书,在国外并未被普遍认可。以医学教育为例,与国际上一流大学相比,我国西医教育的竞争力有限。即算是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重点的专科性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内市场均感竞争激烈。而开办国际教育,如以全中文开展医科教育,对学习中文已有困难的外籍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而以全英文开课,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国内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的英文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很多学校采取了从国际上聘请教师的办法。但由于历史问题,从职业上来说,我国的教师待遇明显比不上医生待遇,在国际上就更没有竞争力。因此,最后聘用的教师往往不是专业上精进的医生,往往只是出于学生语言问题的考虑尽量聘用大多数生源国家的教师,教师质量不高是最大的问题。在这种国人“创造条件也要上”精神的指引下,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就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仍然以医学生为例,在很多国家,要取得从业资格必须通过统一的医生资格水平考试。这就将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世界各国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拉在了一条起跑线上。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果不能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将对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起着生死攸关的影响。
二、管理规章制度滞后,“人治”大于“法治”
目前,国内各高校开展大规模的留学生教育均处于开创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先例可循。因此,在管理上,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学校将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后勤管理分开,分别归口教学管理部门和外事管理部门,有的学校由外事管理部门进行全方位‘一条龙’管理;有的学校将留学生纳入到全校学生管理系统,有的学校则专门为留学生设立管理机构,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在开创期,由于留学生的特殊性,大多数高校将留学生首先当成外宾看待。对国内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也难以拿来约束外国学生。因此,在初期,对于留学生的不适当行为,大都采取宽容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留学生的规章制度。通常,对留学生开展正规学历教育的高校往往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对留学生的管理有所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包括法律上规定的居留制度、卫生免疫制度等,更应包括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奖学金管理制度、公寓管理制度等。日常管理走上正规渠道,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行为恰当,专心学业。
由于管理制度的滞后性,很多具体管理工作的决定权就很可能决定于各校领导干部的意志。由于留学生的特殊性,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往往会出现扯皮的现象,处理不好不仅影响管理和工作效率,还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声誉”。因此,往往留学生出现日常管理中出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学校领导经常不得不插手解决。“领导层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整个机制运行的始终,直接影响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影响机制运行的力度和方向。”但经常由于沟通问题,领导不如一线管理者熟悉情况和处理结果,从整体上考虑往往批评一线人员的工作方式,对留学生采取安抚办法,息事宁人,“一好都好”。其最终结果只会造成类似问题不断出现,一线管理者过多考虑领导意志谨小慎微,最终导致管理涣散,学生为所欲为。因此,避免个人意志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并切实执行一套适合教育自身规律和来华留学生特点的管理方式及体系,对保证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健,张宪.浅析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5).
[2]张美云,刘开南.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3]陈建林.谈留学生教育与管理[J].科技
[关键词]留学生 市场 留学生管理 留学生教育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00年底,我国留学生在校人数突破5万人(含短期留学生)。”“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每年以两成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年,留学生数量更是突破14万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生人员数最多、生源国家数量最多、就读学校数量最多、涉及专业最多的一年。从现在的形势看,这种急速递增的趋势还会继续,据测算,仅北京2008年就将有10万名外国留学生,中国已经成为外国留学的新热土。”在此大好形势下,近几年的很多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留学生数量激增,同时,也面临诸多教育和管理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冲击教育体制,生源和毕业生质量成潜在问题
近年来,华人数的激增,使各级各类高校都有了国际化的可能。对比各国教育时,“一些著名的大学外国留学生人数一般都占学生总人数的5%~10%以上。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外国留学生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8%~20%;斯坦福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比例约占10%,哈佛大学约为6%。”各高校也纷纷抓住机遇,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但在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的背后,却有着不同的动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各高校在考虑本校声誉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担心着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财务问题。因此,在提供同样资源的情况下,对留学生的高收费相对就有了相当的吸引力。可以说,目前各类学校对留学生收费普遍是国内同类学生的三倍以上。高收费能使高校的收益增加,而且在国人“来者都是客”的惯性思维下,对留学生尤其是自费留学生招生的大门日益宽广,门槛日益降低。这就造成了各类学校留学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为入校后的留学生教育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这是第一大问题,财务动机影响生源质量。
第二,在按照市场经济的体制将教育推向市场后,教育的“产品”——毕业生质量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目前,由于近年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在国内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各类高校均感资源有限,科研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非常明显。再加上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较短,很多学科并不具备开办国际化教育的条件。中国高校的毕业证书,在国外并未被普遍认可。以医学教育为例,与国际上一流大学相比,我国西医教育的竞争力有限。即算是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重点的专科性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内市场均感竞争激烈。而开办国际教育,如以全中文开展医科教育,对学习中文已有困难的外籍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而以全英文开课,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国内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的英文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很多学校采取了从国际上聘请教师的办法。但由于历史问题,从职业上来说,我国的教师待遇明显比不上医生待遇,在国际上就更没有竞争力。因此,最后聘用的教师往往不是专业上精进的医生,往往只是出于学生语言问题的考虑尽量聘用大多数生源国家的教师,教师质量不高是最大的问题。在这种国人“创造条件也要上”精神的指引下,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就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仍然以医学生为例,在很多国家,要取得从业资格必须通过统一的医生资格水平考试。这就将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世界各国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拉在了一条起跑线上。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果不能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将对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起着生死攸关的影响。
二、管理规章制度滞后,“人治”大于“法治”
目前,国内各高校开展大规模的留学生教育均处于开创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先例可循。因此,在管理上,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学校将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后勤管理分开,分别归口教学管理部门和外事管理部门,有的学校由外事管理部门进行全方位‘一条龙’管理;有的学校将留学生纳入到全校学生管理系统,有的学校则专门为留学生设立管理机构,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在开创期,由于留学生的特殊性,大多数高校将留学生首先当成外宾看待。对国内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也难以拿来约束外国学生。因此,在初期,对于留学生的不适当行为,大都采取宽容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留学生的规章制度。通常,对留学生开展正规学历教育的高校往往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对留学生的管理有所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包括法律上规定的居留制度、卫生免疫制度等,更应包括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奖学金管理制度、公寓管理制度等。日常管理走上正规渠道,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行为恰当,专心学业。
由于管理制度的滞后性,很多具体管理工作的决定权就很可能决定于各校领导干部的意志。由于留学生的特殊性,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往往会出现扯皮的现象,处理不好不仅影响管理和工作效率,还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声誉”。因此,往往留学生出现日常管理中出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学校领导经常不得不插手解决。“领导层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整个机制运行的始终,直接影响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影响机制运行的力度和方向。”但经常由于沟通问题,领导不如一线管理者熟悉情况和处理结果,从整体上考虑往往批评一线人员的工作方式,对留学生采取安抚办法,息事宁人,“一好都好”。其最终结果只会造成类似问题不断出现,一线管理者过多考虑领导意志谨小慎微,最终导致管理涣散,学生为所欲为。因此,避免个人意志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并切实执行一套适合教育自身规律和来华留学生特点的管理方式及体系,对保证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健,张宪.浅析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5).
[2]张美云,刘开南.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3]陈建林.谈留学生教育与管理[J].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