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林 丽(1979-),女,汉族,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韩国语专任教师,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韩国语语言学。
摘 要:2006年是创制韩文28个字母(即,《训民正音》)的世宗诞辰609周年。《训民正音》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因韩国当时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汉字标记体系,汉字比韩文具有更大的权威性。虽然《训民正音》已经诞生,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未得到广泛传播。连作为《训民正音》底本的《训民正音》(解例本)都被遗忘在学者的研究视野之外。到百年前为止《训民正音》还未被人们广泛使用。创制500年后又重被发掘的的《训民正音》(解例本),不仅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从哲学思想的角度上来看,还是一本含有众多儒家哲学要素的基础的理论著作。本文将以《训民正音》和《训民正音》(解例本)为研究对象,从哲学角度探悉《训民正音》的创制背景及创制原理。
关键词:训民正音;易学;性理学;初声;中声
一、《训民正音》的创制动机
《训民正音》序文中写道:
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预言,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使人易习便于日用耳。
引文中值得注意的是“故愚民有所预言,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一句,意即因百姓学习汉文比较困难,故不能自由地表达其想法。在《训民正音》的序文中,经常出现“无识”或“愚”等词汇,这些词汇即意指为“文盲”。与此相关联郑麟趾《训民正音》(解例本)后序中的两段话也可引起人们注意。
a.治狱者,病其曲折之难通。
b.以是听讼,可以得其情。
世宗对百姓不能陈述事情之缘由的现象十分痛心。因此,‘慎刑法’思想传统可以视为创制《训民正音》的主要动机之一。另外郑麟趾《训民正音》(解例本)后序中又有如下两段文显示世宗对人权的重视。重视人权又是《训民正音》文字创制的另一基本动机。
a.学书者,患其旨趣之难晓。
b.以是解书,可以知其意。
作为君主关切百姓疾苦,关切百姓如何表达其思想,应该是其分内之事。但是能够为此殚精竭虑,且又能以实际行动付诸实践,这一点在现在看来仍具有特变的意义。
二、〈训民正音〉创制的学术背景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训民正音》正是以东方社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和学术为基础创制的。对于世宗创制《训民正音》时所持的构造原理,郑麟趾在《训民正音》(解例本)后序中有如下记录:
无所祖述,而成于自然。岂以其至理之无所不在,而非人为之私也?夫东方有国,不为不久,而开物成务之大智,盖有待于今日也欤!
《训民正音》的创制者就是世宗本人。但是,引文中却指出《训民正音》“成于自然”。这就足以说明《训民正音》的创制源于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法则。概而言之,世宗以儒家哲学的基本原理,即对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产生极大影响的《易经》及性理学原理为基础结合语言和口腔的构造特点创制了《训民正音》。
《训民正音》(解例本)与《训民正音》序文一样是理解《训民正音》28个文字的重要研究对象,书中对各个字母都进行了简单而明了的介绍和说明。〈训民正音〉解例本由7部分组成——制字解、初声解、中声解、终声解、合字解、用字例、郑麟趾后序。〈训民正音〉的创制与《易经》和性理哲学有密切的关联,这一点在《训民正音》(解例本)的“制字解”中有明显反映。
天地之道,一阴阳五行而已。坤复之间为太极,而动静之后为阴阳。凡有生类在天地之间者,舍阴阳而何之。故人之声音皆有阴阳之理,顾人之不察耳。今正音之作,初非智营而力索,但其声音而极其理而已。理既不二,则何得不与天地鬼神同其用也。正音二十八字各象其形而制之。
以上文字说明所有的存在皆受太极,阴阳,五行之支配,人的存在已不例外。且,又说明人的语言亦与《易经》和性理哲学的法则相联系,离不开太极,阴阳,五行之原理。
三、《训民正音》的创制原理
依“制字解”,“正音二十八字各象其形而制之”。对此郑麟趾在后序中又进行了“象形而字仿古篆”的说明。《训民正音》的构造在《训民正音》(解例本)中有明确的说明。如上所述,它与阴阳五行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字音的初声由牙音,唇音,齿音,喉音构成,从发音部位来讲,它便属于口腔五行。“[k,kh,η],“”[t,th,n],“”[p,ph,m],“”[c,ch,s],“”,[,h,y],“”[,z]等音属于上述音。另外属于母音的中声与天,地,人三才相关联的“意象形”,并以“”[Λ,,i]为基本音派生“”[o,a,u,],“”[yo,ya,yu,ye]等音。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具体分析初声(抑或终声,consonants)和中声的制字原理。
1.初声的创制原理
依照五行原理,从口腔各个部位发生的音的基本形有和。这些音的发音器官的形态从下列图中可以看出。
[k]为舌根闭喉之形,属牙音。[kh]比[k]发音时稍强一些,故加了一划。(图1)
舌音[n]象舌附上腭之形。此音是[t]和[th]的基本形,舌形象火苗。(图2)
唇音[m]为象“口”形,是[p]和[ph]的基本形。“口”字的篆字形与矩形有些相似。(图3)
齿音[s]是[s]音和[ch]音的基本形。(图4)
喉音[y]取象于喉,为[]音和[h]音的基本形。(图5)
因基本音的确立比较牢固,故由此可以派生出许多不同的音。“”[m]音的左右和上下各加一划,即按嘴唇上下,左右方向的形状变化可以创制是“”[p]和“”[ph]的音。另外,在齿音“”[s]上加一划可以按声音的强弱派生出“”[s]音和“”[ch]音。“”因是介于和之间的半齿音,“”[或l]则是卷舌时发出的半舌音。现代韩国语中的24个字母是原来的28个字母中去掉和,并混合了“”和“”两个字母为一个字母,还有就是现在不使用的母音“•”,由此减少四个字母的后果。下列表1为《训民正音》创制之初的17个初声。
2.中声的创制原理
《训民正音》创制之初共创制了11个中声字母。 即“”。《训民正音》(解例本)的“制字解”中有如下记录:
之皆兼乎人者,以人为万物之灵,而能参两仪也。取象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然三才为万物之先,而天又为三才之始,犹“”三字为八声之首,而“•”又为三才之冠也。
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中声与天地人三才之间相关联。“•”[Λ]音,舌缩而声深,天开于子。声的确发自喉咙深处。舌小缩而不浅不深处发的是“”[]音,“地开于丑”——是地之音。它发自口腔和喉咙的中间处。口腔最浅处舌部缩而发的是“”[i],“人生于寅”——是人之声。其余8个母音生成于以上三个基本音的不同结合。天之声“•”若口稍微收紧便是“”的音。发地之声“”[]时若把口收紧一点便是“”[u]的音,若把口张大一点就成为“”[]的音。“”和“”是天之声,故属于阳性母音。“”和“”因地之声,故属于阴性母音。中声最后一个基本音“”与“”相结合生成“”[yo],“”[ya],“”[yu],“”[ye]的音。可见,“”是取象于天地人,故备三才之道。“”和“”音皆生成于此三个中声基本音。
四、结束语
《训民正音》由世宗亲自命名为《训民正音》,其创制动机如前所述是为了不懂汉文的老百姓,源于其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世宗十分渴望百姓能够自由表达思想,享受文化所带来的惠泽,这亦表示世宗对人权的重视。《训民正音》的创制与儒家哲学,尤其是与《易经》、性理学宇宙观有密切关系。在这一原理的指导下,仔细分析口腔各个发音器官的特点创制了《训民正音》。更为重要的是《训民正音》中所包含的传统哲学思想。例如,天地人三才思想在《训民正音》中直接表现为“”。若说“天”象征着精神文化,那么“地”可以视为象征物质文化。那么“人”则可以视为含有天与地双重性的“灵肉双全”的人格主体。由此可见,在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今天,《训民正音》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安秉禧,李珖镐:中世国语文法论[M].韩国汉城:学研社,1990.
[2]高永根:标准中世国语文法论[M].韩国汉城:集文堂,2005.
[3]洪军编译:韩文的创制与易学[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4]姜信沆译著:训民正音[M].韩国汉城:新丘文化设,1974.
[5]周易讼卦[M].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 要:2006年是创制韩文28个字母(即,《训民正音》)的世宗诞辰609周年。《训民正音》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因韩国当时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汉字标记体系,汉字比韩文具有更大的权威性。虽然《训民正音》已经诞生,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未得到广泛传播。连作为《训民正音》底本的《训民正音》(解例本)都被遗忘在学者的研究视野之外。到百年前为止《训民正音》还未被人们广泛使用。创制500年后又重被发掘的的《训民正音》(解例本),不仅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从哲学思想的角度上来看,还是一本含有众多儒家哲学要素的基础的理论著作。本文将以《训民正音》和《训民正音》(解例本)为研究对象,从哲学角度探悉《训民正音》的创制背景及创制原理。
关键词:训民正音;易学;性理学;初声;中声
一、《训民正音》的创制动机
《训民正音》序文中写道:
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预言,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使人易习便于日用耳。
引文中值得注意的是“故愚民有所预言,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一句,意即因百姓学习汉文比较困难,故不能自由地表达其想法。在《训民正音》的序文中,经常出现“无识”或“愚”等词汇,这些词汇即意指为“文盲”。与此相关联郑麟趾《训民正音》(解例本)后序中的两段话也可引起人们注意。
a.治狱者,病其曲折之难通。
b.以是听讼,可以得其情。
世宗对百姓不能陈述事情之缘由的现象十分痛心。因此,‘慎刑法’思想传统可以视为创制《训民正音》的主要动机之一。另外郑麟趾《训民正音》(解例本)后序中又有如下两段文显示世宗对人权的重视。重视人权又是《训民正音》文字创制的另一基本动机。
a.学书者,患其旨趣之难晓。
b.以是解书,可以知其意。
作为君主关切百姓疾苦,关切百姓如何表达其思想,应该是其分内之事。但是能够为此殚精竭虑,且又能以实际行动付诸实践,这一点在现在看来仍具有特变的意义。
二、〈训民正音〉创制的学术背景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训民正音》正是以东方社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和学术为基础创制的。对于世宗创制《训民正音》时所持的构造原理,郑麟趾在《训民正音》(解例本)后序中有如下记录:
无所祖述,而成于自然。岂以其至理之无所不在,而非人为之私也?夫东方有国,不为不久,而开物成务之大智,盖有待于今日也欤!
《训民正音》的创制者就是世宗本人。但是,引文中却指出《训民正音》“成于自然”。这就足以说明《训民正音》的创制源于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法则。概而言之,世宗以儒家哲学的基本原理,即对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产生极大影响的《易经》及性理学原理为基础结合语言和口腔的构造特点创制了《训民正音》。
《训民正音》(解例本)与《训民正音》序文一样是理解《训民正音》28个文字的重要研究对象,书中对各个字母都进行了简单而明了的介绍和说明。〈训民正音〉解例本由7部分组成——制字解、初声解、中声解、终声解、合字解、用字例、郑麟趾后序。〈训民正音〉的创制与《易经》和性理哲学有密切的关联,这一点在《训民正音》(解例本)的“制字解”中有明显反映。
天地之道,一阴阳五行而已。坤复之间为太极,而动静之后为阴阳。凡有生类在天地之间者,舍阴阳而何之。故人之声音皆有阴阳之理,顾人之不察耳。今正音之作,初非智营而力索,但其声音而极其理而已。理既不二,则何得不与天地鬼神同其用也。正音二十八字各象其形而制之。
以上文字说明所有的存在皆受太极,阴阳,五行之支配,人的存在已不例外。且,又说明人的语言亦与《易经》和性理哲学的法则相联系,离不开太极,阴阳,五行之原理。
三、《训民正音》的创制原理
依“制字解”,“正音二十八字各象其形而制之”。对此郑麟趾在后序中又进行了“象形而字仿古篆”的说明。《训民正音》的构造在《训民正音》(解例本)中有明确的说明。如上所述,它与阴阳五行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字音的初声由牙音,唇音,齿音,喉音构成,从发音部位来讲,它便属于口腔五行。“[k,kh,η],“”[t,th,n],“”[p,ph,m],“”[c,ch,s],“”,[,h,y],“”[,z]等音属于上述音。另外属于母音的中声与天,地,人三才相关联的“意象形”,并以“”[Λ,,i]为基本音派生“”[o,a,u,],“”[yo,ya,yu,ye]等音。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具体分析初声(抑或终声,consonants)和中声的制字原理。
1.初声的创制原理
依照五行原理,从口腔各个部位发生的音的基本形有和。这些音的发音器官的形态从下列图中可以看出。
[k]为舌根闭喉之形,属牙音。[kh]比[k]发音时稍强一些,故加了一划。(图1)
舌音[n]象舌附上腭之形。此音是[t]和[th]的基本形,舌形象火苗。(图2)
唇音[m]为象“口”形,是[p]和[ph]的基本形。“口”字的篆字形与矩形有些相似。(图3)
齿音[s]是[s]音和[ch]音的基本形。(图4)
喉音[y]取象于喉,为[]音和[h]音的基本形。(图5)
因基本音的确立比较牢固,故由此可以派生出许多不同的音。“”[m]音的左右和上下各加一划,即按嘴唇上下,左右方向的形状变化可以创制是“”[p]和“”[ph]的音。另外,在齿音“”[s]上加一划可以按声音的强弱派生出“”[s]音和“”[ch]音。“”因是介于和之间的半齿音,“”[或l]则是卷舌时发出的半舌音。现代韩国语中的24个字母是原来的28个字母中去掉和,并混合了“”和“”两个字母为一个字母,还有就是现在不使用的母音“•”,由此减少四个字母的后果。下列表1为《训民正音》创制之初的17个初声。
2.中声的创制原理
《训民正音》创制之初共创制了11个中声字母。 即“”。《训民正音》(解例本)的“制字解”中有如下记录:
之皆兼乎人者,以人为万物之灵,而能参两仪也。取象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然三才为万物之先,而天又为三才之始,犹“”三字为八声之首,而“•”又为三才之冠也。
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中声与天地人三才之间相关联。“•”[Λ]音,舌缩而声深,天开于子。声的确发自喉咙深处。舌小缩而不浅不深处发的是“”[]音,“地开于丑”——是地之音。它发自口腔和喉咙的中间处。口腔最浅处舌部缩而发的是“”[i],“人生于寅”——是人之声。其余8个母音生成于以上三个基本音的不同结合。天之声“•”若口稍微收紧便是“”的音。发地之声“”[]时若把口收紧一点便是“”[u]的音,若把口张大一点就成为“”[]的音。“”和“”是天之声,故属于阳性母音。“”和“”因地之声,故属于阴性母音。中声最后一个基本音“”与“”相结合生成“”[yo],“”[ya],“”[yu],“”[ye]的音。可见,“”是取象于天地人,故备三才之道。“”和“”音皆生成于此三个中声基本音。
四、结束语
《训民正音》由世宗亲自命名为《训民正音》,其创制动机如前所述是为了不懂汉文的老百姓,源于其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世宗十分渴望百姓能够自由表达思想,享受文化所带来的惠泽,这亦表示世宗对人权的重视。《训民正音》的创制与儒家哲学,尤其是与《易经》、性理学宇宙观有密切关系。在这一原理的指导下,仔细分析口腔各个发音器官的特点创制了《训民正音》。更为重要的是《训民正音》中所包含的传统哲学思想。例如,天地人三才思想在《训民正音》中直接表现为“”。若说“天”象征着精神文化,那么“地”可以视为象征物质文化。那么“人”则可以视为含有天与地双重性的“灵肉双全”的人格主体。由此可见,在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今天,《训民正音》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安秉禧,李珖镐:中世国语文法论[M].韩国汉城:学研社,1990.
[2]高永根:标准中世国语文法论[M].韩国汉城:集文堂,2005.
[3]洪军编译:韩文的创制与易学[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4]姜信沆译著:训民正音[M].韩国汉城:新丘文化设,1974.
[5]周易讼卦[M].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