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弄不清自己是什么人,自己的国家在哪儿,归属在哪儿,我究竟为什么要生下来。”这是一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耳女子的质询,也折射出作者自己作为一个克里奥耳移民的身份困惑和身份危机。
作者里斯于出生于多米尼加,母亲是克里奥耳人,她的家族是曾经的奴隶主,继废奴法令颁布后,原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丧失,英国政府承诺的两千万英镑的赔偿难以兑现,生活陷入困境。正如加布丽埃-施瓦布在《认同障碍——罪、羞耻和理想化》所说,“一旦权力关系逆转,施暴者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则成了施暴者。但这不是简单的逆转,因为曾经的施暴者带着罪恶和耻辱被卷入新一轮的暴力,昔日的受害者则满怀愤怒和仇恨,在另一个不同的权力格局中暴力再次粉墨登场。”里斯小时候见证了英属加勒比种植园创伤性的解体,以及这种夹在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身份危机感。在《茫茫藻海》中,作者把与她背景相似的安托瓦内特的身份意识表现到了极致,本文从作者独特的叙事结构、运用的镜像技巧和象征意象三方面来展现女主人公的身份意识经历了怎样的困境。
一、叙事结构与身份困境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采用单一人称叙事,伯莎没有叙事话语权,读者对她的印象是从简爱的叙事中间接知道。她没有自我身份的建构,一切都是罗切斯特的一面之辞。而《茫茫藻海》中,作者对安托瓦内特和罗切斯特都赋予了自主意识,多角度的叙事模式避免个人叙述可能出现的偏狭。第一部分是安托瓦内特的声音,以她的视角讲述她的童年青年时期;第二部分是安托瓦内特和罗切斯特的声音交互出现,主要讲述他们婚后的矛盾冲突;第三部分是安托瓦内特到英国被关进阁楼里后的叙述,开篇是由看管她的女仆描述了一小段,之后继续是安托瓦内特的第一人称叙述。
在女主公的叙述中恢复了安托瓦内特的本名,颠覆了疯女人伯莎的形象。在她的叙事中,多元身份背景的复杂性让她一直陷于身份认同的困境中,受到白人黑人的双重排斥。在文本中,她形容梅森先生“一望而知是个十足的英国人”,她的母亲“一望而知绝不是英国人,但也不是白皮黑鬼”,她的认识正是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性。安托万内特最喜爱的画像是一个可爱的英国姑娘,表现出她对英国的一种遥想和渴望,但同时她又排斥英国,“像个冰冷而黑暗的梦”。甚至她在本土也不被接受,罗切斯特说“觉得这地方同我敌对,跟你站在一边。”她回答:“不是同你敌对,也不是跟我友好。这和我们两个都没关系。我爱这地方,因为我没别的好爱了,可这地方就跟你经常称呼的上帝一样冷漠无情。”在这个西印度群岛上,由于肤色文化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安托瓦内特生存在夹缝中,身份归属感处于困境。
男主人公的叙述是短暂的婚姻生活。他对于西印度岛的叙述一直是以评判者的姿态看待。文本中,他形容这里“未开化,荒凉险恶”,认为这里“奇怪”“毫无意义”“一切都未免太过分了,蓝的太蓝,紫的太紫,绿的太绿。花太红,大山太高,小山太近”。他不愿以平等的态度来观察和看待,在他的叙述中透着英国人身份的优越感。他是殖民体系的中心,而安托瓦内特是边缘,安托瓦内特是对殖民话语和父权话语的双重反抗,争取自身话语权。在此过程中,构建自我身份意识却最终失败。
二、镜像技巧与身份困境
安托瓦内特在构建身份意识的过程中,遭遇了“镜像阶段”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最终导致了她实现自我认同的失败。首先何谓“镜像理论”?身份这个词的英文是Identity,在哲学上讲Identity就是同一性的意思,“我”之所以为“我”就是要实现同一的自我认同。拉康,法国的“弗洛伊德”,认为同一的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发生在婴儿前期的一个“神秘瞬间”称为“镜像阶段”。6~18个月的婴儿认出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是一个过程,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是自己,“他人”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扩大范围来讲,婴儿时期在镜中得到的自我形象,也可推衍为成年后通过他人目光反观自身获得的自我形象,所以身份的确立与镜像关系密切。女主人公的塑造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镜像关系来实现的,通过一面面的镜子来自我凝视自我反思。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就表现出了安托瓦内特的身份困境,“常言道同舟共济,白人就是如此。可我们跟他们不是同舟”。由此看出她的身份认同是建立在否定之上的,在这种他人的刺激下,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感不断构建又不断否定,无法建立一个稳固的自我身份导致她最终陷入疯狂。
张德明教授在文中指出第一重镜像是安托瓦内特与居住在库利布里庄园周围的黑人。黑人小女孩、女仆阿梅莉都称女主人公为“白蟑螂”。在这种镜像的映射关系中,安托瓦内特困惑于自己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夹在两者之间的困境之中。第二重镜像是安托瓦内特与蒂亚。蒂亚是安托瓦内特同龄的黑人朋友,俩人曾经经常一起玩耍,在库利布里庄园被烧的晚上,安托瓦内特跑向蒂亚,然而蒂亚却向她掷来尖利的石头,“我脸上有血,她脸上有泪,就像看到了自己,像镜子里一样”。在蒂亚身上,安托瓦内特曾一度看到自己的映像,逐渐确立自我认同。然而,蒂亚用石头击碎了这象征着认同的镜像关系。女主人公跨越文化种族界线的努力最终失败,让她深刻认识黑人之间不可跨越的认同障碍。第三重镜像是安托瓦内特与罗切斯特。罗彻斯特身上是一个纯正的的英国人形象,安托瓦内特反观自身感到了作为一个白种克里奥耳人的身份危机。“她可能是纯英国血统的克里奥耳人,不过眼睛既不是英国型的,也不是欧洲型的”。罗切斯特对她没有爱,把带给她三万英镑家产的妻子视为陌生人,與她彻底地对立起来,一次次加深认同障碍。她在罗切斯特与女仆阿梅莉发生关系后对他说,“我本来热爱的地方,你却把这地方搞成我痛恨的地方。我过去总以为就算我生活中的其他一切都消失了,我还有这个地方,如今也给你毁了”。罗切斯特剥夺了她最后的归属感,包括对她名字的蓄意改造,割裂了她的身份,最终导致她走向疯狂。
三、象征意象与身份困境
除了心理上的多重镜像关系相映射,各种事物都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来展现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危机。
首先是物理意义上的镜子作为重要意象出现。在安托瓦内特到英国被关进阁落里后,罗切斯特拿走了镜子,剥夺了安托瓦内特通过镜子实现自我认同的权力,建立身份的可能性,使安托瓦内特彻底陷人疯狂。
接下来是马尾藻海这个意象,是这本小说的题目。马尾藻海是一片长满了海藻的海域,与大陆毫无瓜葛。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海岸的海,也没有明确的海陆划分界线。马尾藻海既分隔又连接着英国和西印度群岛,象征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和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海岸,没有明确的海陆分界线”,更使人联想到安托瓦内特徘徊在白人与黑人的中间地带,面临丧失身份归属和主体意识的困境。另外马尾藻海围绕着百慕大三角,有“海洋上的坟墓”之称,这种死亡气息的宿命感也给人一种暗示,安托瓦内特将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的深渊中无法自拔而毁灭。
在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飞蛾也出现多次。在新婚之处,罗切斯特对这些飞蛾尚有一些怜惜之意,但不久之后,他就“观赏着小飞蛾扑进烛火”,还有“把一只死蛾子从桌子上掸掉”。飞蛾扑火,象征着安托瓦内特会走向毁灭,但在最后幽禁的岁月中,她仍像飞蛾扑火一样,用大火烧毁净化强加在她身上的伯莎的身份,用死亡来获得建构自我身份的权力。
最后还有色彩的意象。西印度群岛是色彩缤纷的,给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的感觉。其中安托瓦内特最偏爱红色,用火红色的丝线绣自己的名字,在幽禁中寻找红裙子,认为“只要她穿上那件红色的连衣裙,理查梅森就一定会认出她来”。红色正是她自我意识的象征和承载,最后“她看着那件连衣裙,看来好似大火在房间里蔓延开来”也是最后大火的象征,烧毁了这个象征着帝国主义和男性白人权力的庄园。
作者通过运用多角度叙事手法,多重镜像关系和象征意象来塑造女主人公,剖析社会大背景。女主人公的自我身份意识在各种刺激不断建立又不断失去,在追寻中不断建构又否定,最终陷入了痛苦疯癫的状态。作为“逆写帝国”的后殖民作家,琼里斯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露了殖民主义的文化压迫,社会等级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德明,《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外国文学研究,2006.
[2]陈李萍,白皮肤、白面具——《藻海无边》中的身份认同障碍,当代外国文学,2013.
作者里斯于出生于多米尼加,母亲是克里奥耳人,她的家族是曾经的奴隶主,继废奴法令颁布后,原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丧失,英国政府承诺的两千万英镑的赔偿难以兑现,生活陷入困境。正如加布丽埃-施瓦布在《认同障碍——罪、羞耻和理想化》所说,“一旦权力关系逆转,施暴者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则成了施暴者。但这不是简单的逆转,因为曾经的施暴者带着罪恶和耻辱被卷入新一轮的暴力,昔日的受害者则满怀愤怒和仇恨,在另一个不同的权力格局中暴力再次粉墨登场。”里斯小时候见证了英属加勒比种植园创伤性的解体,以及这种夹在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身份危机感。在《茫茫藻海》中,作者把与她背景相似的安托瓦内特的身份意识表现到了极致,本文从作者独特的叙事结构、运用的镜像技巧和象征意象三方面来展现女主人公的身份意识经历了怎样的困境。
一、叙事结构与身份困境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采用单一人称叙事,伯莎没有叙事话语权,读者对她的印象是从简爱的叙事中间接知道。她没有自我身份的建构,一切都是罗切斯特的一面之辞。而《茫茫藻海》中,作者对安托瓦内特和罗切斯特都赋予了自主意识,多角度的叙事模式避免个人叙述可能出现的偏狭。第一部分是安托瓦内特的声音,以她的视角讲述她的童年青年时期;第二部分是安托瓦内特和罗切斯特的声音交互出现,主要讲述他们婚后的矛盾冲突;第三部分是安托瓦内特到英国被关进阁楼里后的叙述,开篇是由看管她的女仆描述了一小段,之后继续是安托瓦内特的第一人称叙述。
在女主公的叙述中恢复了安托瓦内特的本名,颠覆了疯女人伯莎的形象。在她的叙事中,多元身份背景的复杂性让她一直陷于身份认同的困境中,受到白人黑人的双重排斥。在文本中,她形容梅森先生“一望而知是个十足的英国人”,她的母亲“一望而知绝不是英国人,但也不是白皮黑鬼”,她的认识正是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性。安托万内特最喜爱的画像是一个可爱的英国姑娘,表现出她对英国的一种遥想和渴望,但同时她又排斥英国,“像个冰冷而黑暗的梦”。甚至她在本土也不被接受,罗切斯特说“觉得这地方同我敌对,跟你站在一边。”她回答:“不是同你敌对,也不是跟我友好。这和我们两个都没关系。我爱这地方,因为我没别的好爱了,可这地方就跟你经常称呼的上帝一样冷漠无情。”在这个西印度群岛上,由于肤色文化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安托瓦内特生存在夹缝中,身份归属感处于困境。
男主人公的叙述是短暂的婚姻生活。他对于西印度岛的叙述一直是以评判者的姿态看待。文本中,他形容这里“未开化,荒凉险恶”,认为这里“奇怪”“毫无意义”“一切都未免太过分了,蓝的太蓝,紫的太紫,绿的太绿。花太红,大山太高,小山太近”。他不愿以平等的态度来观察和看待,在他的叙述中透着英国人身份的优越感。他是殖民体系的中心,而安托瓦内特是边缘,安托瓦内特是对殖民话语和父权话语的双重反抗,争取自身话语权。在此过程中,构建自我身份意识却最终失败。
二、镜像技巧与身份困境
安托瓦内特在构建身份意识的过程中,遭遇了“镜像阶段”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最终导致了她实现自我认同的失败。首先何谓“镜像理论”?身份这个词的英文是Identity,在哲学上讲Identity就是同一性的意思,“我”之所以为“我”就是要实现同一的自我认同。拉康,法国的“弗洛伊德”,认为同一的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发生在婴儿前期的一个“神秘瞬间”称为“镜像阶段”。6~18个月的婴儿认出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是一个过程,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是自己,“他人”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扩大范围来讲,婴儿时期在镜中得到的自我形象,也可推衍为成年后通过他人目光反观自身获得的自我形象,所以身份的确立与镜像关系密切。女主人公的塑造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镜像关系来实现的,通过一面面的镜子来自我凝视自我反思。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就表现出了安托瓦内特的身份困境,“常言道同舟共济,白人就是如此。可我们跟他们不是同舟”。由此看出她的身份认同是建立在否定之上的,在这种他人的刺激下,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感不断构建又不断否定,无法建立一个稳固的自我身份导致她最终陷入疯狂。
张德明教授在文中指出第一重镜像是安托瓦内特与居住在库利布里庄园周围的黑人。黑人小女孩、女仆阿梅莉都称女主人公为“白蟑螂”。在这种镜像的映射关系中,安托瓦内特困惑于自己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夹在两者之间的困境之中。第二重镜像是安托瓦内特与蒂亚。蒂亚是安托瓦内特同龄的黑人朋友,俩人曾经经常一起玩耍,在库利布里庄园被烧的晚上,安托瓦内特跑向蒂亚,然而蒂亚却向她掷来尖利的石头,“我脸上有血,她脸上有泪,就像看到了自己,像镜子里一样”。在蒂亚身上,安托瓦内特曾一度看到自己的映像,逐渐确立自我认同。然而,蒂亚用石头击碎了这象征着认同的镜像关系。女主人公跨越文化种族界线的努力最终失败,让她深刻认识黑人之间不可跨越的认同障碍。第三重镜像是安托瓦内特与罗切斯特。罗彻斯特身上是一个纯正的的英国人形象,安托瓦内特反观自身感到了作为一个白种克里奥耳人的身份危机。“她可能是纯英国血统的克里奥耳人,不过眼睛既不是英国型的,也不是欧洲型的”。罗切斯特对她没有爱,把带给她三万英镑家产的妻子视为陌生人,與她彻底地对立起来,一次次加深认同障碍。她在罗切斯特与女仆阿梅莉发生关系后对他说,“我本来热爱的地方,你却把这地方搞成我痛恨的地方。我过去总以为就算我生活中的其他一切都消失了,我还有这个地方,如今也给你毁了”。罗切斯特剥夺了她最后的归属感,包括对她名字的蓄意改造,割裂了她的身份,最终导致她走向疯狂。
三、象征意象与身份困境
除了心理上的多重镜像关系相映射,各种事物都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来展现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危机。
首先是物理意义上的镜子作为重要意象出现。在安托瓦内特到英国被关进阁落里后,罗切斯特拿走了镜子,剥夺了安托瓦内特通过镜子实现自我认同的权力,建立身份的可能性,使安托瓦内特彻底陷人疯狂。
接下来是马尾藻海这个意象,是这本小说的题目。马尾藻海是一片长满了海藻的海域,与大陆毫无瓜葛。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海岸的海,也没有明确的海陆划分界线。马尾藻海既分隔又连接着英国和西印度群岛,象征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和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海岸,没有明确的海陆分界线”,更使人联想到安托瓦内特徘徊在白人与黑人的中间地带,面临丧失身份归属和主体意识的困境。另外马尾藻海围绕着百慕大三角,有“海洋上的坟墓”之称,这种死亡气息的宿命感也给人一种暗示,安托瓦内特将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的深渊中无法自拔而毁灭。
在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飞蛾也出现多次。在新婚之处,罗切斯特对这些飞蛾尚有一些怜惜之意,但不久之后,他就“观赏着小飞蛾扑进烛火”,还有“把一只死蛾子从桌子上掸掉”。飞蛾扑火,象征着安托瓦内特会走向毁灭,但在最后幽禁的岁月中,她仍像飞蛾扑火一样,用大火烧毁净化强加在她身上的伯莎的身份,用死亡来获得建构自我身份的权力。
最后还有色彩的意象。西印度群岛是色彩缤纷的,给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的感觉。其中安托瓦内特最偏爱红色,用火红色的丝线绣自己的名字,在幽禁中寻找红裙子,认为“只要她穿上那件红色的连衣裙,理查梅森就一定会认出她来”。红色正是她自我意识的象征和承载,最后“她看着那件连衣裙,看来好似大火在房间里蔓延开来”也是最后大火的象征,烧毁了这个象征着帝国主义和男性白人权力的庄园。
作者通过运用多角度叙事手法,多重镜像关系和象征意象来塑造女主人公,剖析社会大背景。女主人公的自我身份意识在各种刺激不断建立又不断失去,在追寻中不断建构又否定,最终陷入了痛苦疯癫的状态。作为“逆写帝国”的后殖民作家,琼里斯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露了殖民主义的文化压迫,社会等级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德明,《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外国文学研究,2006.
[2]陈李萍,白皮肤、白面具——《藻海无边》中的身份认同障碍,当代外国文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