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面对的是种种陈规和惯性。今后,国家在中考和高考方面将要进行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希望。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实践,探索另一种可能,这是一种勇气。
[关键词]作业 改变观念 减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69-01
四年级下学期开学前,我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28年不留作业成绩依然好的学校,你渴望吗?》。1984年,沈阳铁路五小做出一个惊人决定:拿一个班试验不留作业。期末,在沈阳40余所小学统一考试中,该班成绩第一。第二年,该做法普及全校并坚持至今。当别的孩子闷头做作业时,这里的学生在读童话,看新闻,玩轮滑等。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看了这则新闻不禁为之一振,心里问自己:不留作业或少留作业,你敢吗?自己的这个想法开始萌生,我盘算着课堂时间与教学任务的分配,思考着如何优质高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怎样让学生在少留或不留作业的情况下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步,分析学情。四年四班学生,任教近四年,家长十分配合学校工作,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学策略。班里有三分之一拔尖学生,但后进生不少,从一年级时的七八个逐步减少至三四个,分层评价学生,鼓励是制胜法宝。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进入第一梯队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步,如何取舍。每课的教学思路要清楚,训练重点要明确,作业要尊重差异,因人而异。先立榜样,逐步实施不留作业的方案。从课堂要质量,使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专心学习就会获得不留作业的奖励,在课堂上没有消化理解的内容只能通过家庭作业充补,留不留作业,决定权在学生身上。
第三步,改变观念。一项改革,什么最重要?我觉得是观念,有了思想的变化,才会使行动坚持下去。不仅是教师的观念,还有学生和家长的观念。我会先从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学生的观念,从学生的成效来改变家长的观念。
四年级下学期,我开始悄悄实行这个措施。为何要悄悄?我在做实验,我在等待时间和效果给我证明。我没有明确告诉家长,但我想通过孩子的变化来改变家长的观念。
附小的作业本来就不多,语文作业方面最常见的是:写生字、抄课后词语、周记、小卷、习作。我先从生字作业开始尝试,原因是这项作业学生认为是最枯燥无味的,把学会的生字回家重复练习。以往来看,回家写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放学后要坐班车、吃晚饭、有课外班、练琴、听英语等。学生在家的时间很少,作业量如果过多,质量肯定没有保证。
要让一件事情做好,心情很重要。我始终教育学生:先做应该做的事,再做喜欢做的事。该学的时候,全心投入,该玩的时候,尽情玩耍。我告诉学生,本学期语文学习的重点有两项:写一手好字,读一些好书。练字,不用去书法班或者描字贴,就地取材,就是每课学习的生字。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尽量在课堂上完成,用心写好每一个字,趁热打铁,这样记得扎实,而且如果能优质的完成,回家就不留作业,实在写不完的,回家完成。学生特别高兴,都认真地书写每个字。他们的作业很少勾抹,字迹工整漂亮,生字记忆准确扎实。期末的家长会上,每个孩子的作业本都放在桌上,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都连连称赞孩子们写的一手好字。
习作是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如何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我认为秘诀不在于写作技巧,而在于讀书和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不建议学生去社会上的作文班,而是推荐好书,让学生勤于积累。读的书多了,语言丰富了,自然而然就会有话可说。还有一点,就是有生活。现在的孩子,课余生活并不丰富,没有生活经历,一定写不出真情实感。所以,我要求学生每个人要在音乐、体育、绘画方面各有一项爱好:会一种乐器或者唱歌跳舞;有一项运动爱好,比如球类;有时间要画画,因为绘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次习作,我都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没有家长的参与,就想看到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四年级的时候,学生的作文并不成熟,但我总会发现一些闪光点,那些有独特想法的语言。我会放大优点,及时鼓励。现在的他们,文章大有进步,常常有家长说:“韩老师,我儿子说今天下雪了,你领他们玩雪,他就写了一篇作文,写得可好了。”“韩老师,我姑娘写了一篇文章,提到了您,说四班的孩子最幸福,我可感动了。”在没有要求写作文的情况下,孩子们反而更为主动地写些东西,这正是我想看到的:写作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五年级上学期,我沿用了这项减负策略,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他们在网上留言鼓励我:感谢韩老师的快乐教学方法,减少了家长负担,却给老师添麻烦了。
不留作业或少留作业,我大胆尝试了近两个学期,从学业成绩来看,分数竟然提高了。我想,我在作业设计方面,只是改变了内容,从原来简单地抄抄写写,变成了丰富的课余活动。让孩子提高效率,让孩子发展特长,让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多些快乐,让家长信任学校。我更加坚信,好成绩不靠题海战术,做事情学会事半功倍。
改革面对的是种种陈规和惯性。今后,国家在中考和高考方面将要进行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希望。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实践,探索另一种可能,这是一种勇气。或许,这样的教改个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但至少为教育改革的整体进步提供了更多选项。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作业 改变观念 减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69-01
四年级下学期开学前,我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28年不留作业成绩依然好的学校,你渴望吗?》。1984年,沈阳铁路五小做出一个惊人决定:拿一个班试验不留作业。期末,在沈阳40余所小学统一考试中,该班成绩第一。第二年,该做法普及全校并坚持至今。当别的孩子闷头做作业时,这里的学生在读童话,看新闻,玩轮滑等。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看了这则新闻不禁为之一振,心里问自己:不留作业或少留作业,你敢吗?自己的这个想法开始萌生,我盘算着课堂时间与教学任务的分配,思考着如何优质高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怎样让学生在少留或不留作业的情况下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步,分析学情。四年四班学生,任教近四年,家长十分配合学校工作,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学策略。班里有三分之一拔尖学生,但后进生不少,从一年级时的七八个逐步减少至三四个,分层评价学生,鼓励是制胜法宝。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进入第一梯队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步,如何取舍。每课的教学思路要清楚,训练重点要明确,作业要尊重差异,因人而异。先立榜样,逐步实施不留作业的方案。从课堂要质量,使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专心学习就会获得不留作业的奖励,在课堂上没有消化理解的内容只能通过家庭作业充补,留不留作业,决定权在学生身上。
第三步,改变观念。一项改革,什么最重要?我觉得是观念,有了思想的变化,才会使行动坚持下去。不仅是教师的观念,还有学生和家长的观念。我会先从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学生的观念,从学生的成效来改变家长的观念。
四年级下学期,我开始悄悄实行这个措施。为何要悄悄?我在做实验,我在等待时间和效果给我证明。我没有明确告诉家长,但我想通过孩子的变化来改变家长的观念。
附小的作业本来就不多,语文作业方面最常见的是:写生字、抄课后词语、周记、小卷、习作。我先从生字作业开始尝试,原因是这项作业学生认为是最枯燥无味的,把学会的生字回家重复练习。以往来看,回家写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放学后要坐班车、吃晚饭、有课外班、练琴、听英语等。学生在家的时间很少,作业量如果过多,质量肯定没有保证。
要让一件事情做好,心情很重要。我始终教育学生:先做应该做的事,再做喜欢做的事。该学的时候,全心投入,该玩的时候,尽情玩耍。我告诉学生,本学期语文学习的重点有两项:写一手好字,读一些好书。练字,不用去书法班或者描字贴,就地取材,就是每课学习的生字。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尽量在课堂上完成,用心写好每一个字,趁热打铁,这样记得扎实,而且如果能优质的完成,回家就不留作业,实在写不完的,回家完成。学生特别高兴,都认真地书写每个字。他们的作业很少勾抹,字迹工整漂亮,生字记忆准确扎实。期末的家长会上,每个孩子的作业本都放在桌上,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都连连称赞孩子们写的一手好字。
习作是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如何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我认为秘诀不在于写作技巧,而在于讀书和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不建议学生去社会上的作文班,而是推荐好书,让学生勤于积累。读的书多了,语言丰富了,自然而然就会有话可说。还有一点,就是有生活。现在的孩子,课余生活并不丰富,没有生活经历,一定写不出真情实感。所以,我要求学生每个人要在音乐、体育、绘画方面各有一项爱好:会一种乐器或者唱歌跳舞;有一项运动爱好,比如球类;有时间要画画,因为绘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次习作,我都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没有家长的参与,就想看到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四年级的时候,学生的作文并不成熟,但我总会发现一些闪光点,那些有独特想法的语言。我会放大优点,及时鼓励。现在的他们,文章大有进步,常常有家长说:“韩老师,我儿子说今天下雪了,你领他们玩雪,他就写了一篇作文,写得可好了。”“韩老师,我姑娘写了一篇文章,提到了您,说四班的孩子最幸福,我可感动了。”在没有要求写作文的情况下,孩子们反而更为主动地写些东西,这正是我想看到的:写作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五年级上学期,我沿用了这项减负策略,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他们在网上留言鼓励我:感谢韩老师的快乐教学方法,减少了家长负担,却给老师添麻烦了。
不留作业或少留作业,我大胆尝试了近两个学期,从学业成绩来看,分数竟然提高了。我想,我在作业设计方面,只是改变了内容,从原来简单地抄抄写写,变成了丰富的课余活动。让孩子提高效率,让孩子发展特长,让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多些快乐,让家长信任学校。我更加坚信,好成绩不靠题海战术,做事情学会事半功倍。
改革面对的是种种陈规和惯性。今后,国家在中考和高考方面将要进行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希望。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实践,探索另一种可能,这是一种勇气。或许,这样的教改个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但至少为教育改革的整体进步提供了更多选项。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