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同时,必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坚持渗透“德育”,让德育为教学保驾护航。而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巨大而艰辛的隐性工程。语文无疑是一门极具美学特色的课程,文章美,文字美,音韵美,形象美,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平台,以语文的美,培育学生美的灵魂,是时代的召唤,是百年大计的召唤。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纵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文的筛选、综合实践的安排、名著导读的选择等等,内容之丰富,选文之隽美,情感之真切,写作之严谨,活动之充实,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平台,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契机。可以说,语文的天地有多宽,德育渗透的天地就有多宽。
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一)教学内容的渗透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學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持之有恒地进行德育有机渗透的尝试和实践,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联系生活,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文学作品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的德育感染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巧于渗透。
1.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
如识字写字,选用网络上优美的名家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用中国书法作品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世界最古老和最珍贵的艺术之一的事实,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越是基础的知识,越具有中国特色,德育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更为久远。
2.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
其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渗透。语文课文中德育渗透的亮点多如繁星,对所任教的课文进行潜心的研究分析,并作一个完整的梳理,把每一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如渗透内容、渗透时机、渗透角度、渗透效果等作一个预判,用表格式的方式进行归类,便于教学过程中备课时有针对性的设计渗透的方式方法。如《最后一课》结束语时可以结合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在占领的东北三省中强行推行日语教育,拟在语言文化上和精神上消灭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来激发学生理解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那一份传承和热爱祖国语言的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其二,结合现实生活渗透新的德育观念。每个时代对道德的判断标准都有所不同,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性、真实性和生活性,才容易为学生接受。一是敬畏生命的情怀。如《斑羚飞渡》一文,一方面理解老斑羚为了保全种群,甘愿做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这种行为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思考当今人类为瞿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二是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大量的课文如《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课文不光知识性强、趣味性浓,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环保知识,明白到动植物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文章中大都传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关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人类应与动植物和平共处的生态意识。三是人性的关怀。如《老王》一文,作者以淡淡的笔触,勾勒了一个社会最低层人物虽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散发出高山仰止般的至美人情,如暗夜里的一道光芒,直抵人的心灵最深处,让人温暖感动。又如《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的作者重病缠身,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一次生命的蜕变,文中那一份浓烈的亲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眷恋之情,扑面而来,为学生带来了一次极具冲击力的情感洗礼。
3.渗透方式多种多样
背景介绍的过程渗透,进行情感渗透的铺垫。如《邓稼先》一文,对邓稼先如何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毅然返国的情况作一个详细的介绍,从而把一个怀着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的高大形象提前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其爱国情怀感动学生。
形象分析的过程渗透,进行情感渗透的深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必然倾注了某种强烈的感情,唯其如此,方能打动读者的心。如九年级集中选编了较多的小说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几大名著,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范进中举》《杨修之死》等,透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主题归纳的过程渗透,进行情感渗透的升华。如学习《邓稼先》一文,学生通过导入时的背景介绍及课文内容的学习,对邓稼先已经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主题归纳时情感激发已达到高潮,无不为邓稼先炽热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情感渗透得以升华。
(二)教学手段的渗透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普及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利于学生走近作品和走进作品的辅助手段。
1.录音,录音是比较常用的一种,以声情并茂的录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声音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2.影视,影视作品丰富的今天,提供了大量内容翔实精彩绝伦的相关视频,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影视作品片段,以生动的形象感动学生情怀。
3.课件,课件是最常用的电教手段之一,包含了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诸多内容于一体,具有综合性内容的课件足以打动学生的情怀。
(三)古典文学的渗透
如学习唐诗宋词,可以培养学生高洁的品行,崇高的情操。中小学大量的古诗文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通过对美诗美词的鉴赏,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并让它们绽放成美丽的道德之花。如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渗透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中渗透舍生取义的精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渗透先忧后乐的胸襟;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渗透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
(四)写作教学的有机渗透
1.结合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编写整册书的写作训练纲要,确定每个单元的训练主题的同时确定德育渗透的目标。 2.结合课文授給相应的写作方法。着重从审题如何一箭中的、立意如何新颖脱俗、选材如何准确恰当、构思如何不同凡响、表达如何意味深长等进行系列化的讲解。
3.在写作的具体实践中进行渗透。写作过程结合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认识写作中传承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结合会考作文评卷的具体要求,突出优秀文章中“德”所起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4.尝试关注乡愁的传承。结合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在写作上尝试对“乡愁”的传承,乡愁的载体是乡土文化,如东涌中学的“水乡新韵”特色课程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镇内多所小学也组织了学生咸水歌队,在学歌唱歌的过程中传承乡愁。把一些学校传承乡土文化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了解到本土的乡土文化,并指导学生用笔抒写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学习、传承过程中培育的一份原汁原味的乡情,于是,在这样的写作活动中,乡愁得以再续,乡味得到保留,乡情得以延续。
二、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德育渗透的主载体
小学语文每个单元有“语文园地”,初中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在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的同时,也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形式。
(一)课外阅读的引导渗透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有《名著导读》,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结合“名著导读”中的名著,并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等形式把课外阅读打造成系列化、专题化、艺术化的高水平的文化大餐。在童话中渗透,可以培育学生纯洁的心灵。在寓言中渗透,可以引导学生初探人生的哲理。在诗文中渗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准绳。
(二)课外活动的引导渗透
东涌镇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大多以比赛的形式为课外活动提供了展示身手的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以健康的思想情操正面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一是各校主办各具特色的艺术节。二是镇组织的各项比赛。包括了规范字比赛、读书活动、手抄报、征文比赛、科技小达人比赛、猜灯谜活动、诗歌朗诵会等。三是学校成立了文学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鼓励学生走进蕉地,走进青纱帐,走进咸水歌,走进龙舟赛,在乡味十足的生活中采得作文的第一手资料,讴歌生活的美,抒写幸福之情。四是编辑出版了校报校刊。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语文素养丰盈的同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得以养成。
在语文的教学、实践、拓展等领域里,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不但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趣味,而且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育了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育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情怀,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和所能追求到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纵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文的筛选、综合实践的安排、名著导读的选择等等,内容之丰富,选文之隽美,情感之真切,写作之严谨,活动之充实,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平台,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契机。可以说,语文的天地有多宽,德育渗透的天地就有多宽。
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一)教学内容的渗透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學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持之有恒地进行德育有机渗透的尝试和实践,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联系生活,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文学作品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的德育感染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巧于渗透。
1.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
如识字写字,选用网络上优美的名家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用中国书法作品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世界最古老和最珍贵的艺术之一的事实,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越是基础的知识,越具有中国特色,德育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更为久远。
2.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
其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渗透。语文课文中德育渗透的亮点多如繁星,对所任教的课文进行潜心的研究分析,并作一个完整的梳理,把每一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如渗透内容、渗透时机、渗透角度、渗透效果等作一个预判,用表格式的方式进行归类,便于教学过程中备课时有针对性的设计渗透的方式方法。如《最后一课》结束语时可以结合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在占领的东北三省中强行推行日语教育,拟在语言文化上和精神上消灭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来激发学生理解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那一份传承和热爱祖国语言的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其二,结合现实生活渗透新的德育观念。每个时代对道德的判断标准都有所不同,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性、真实性和生活性,才容易为学生接受。一是敬畏生命的情怀。如《斑羚飞渡》一文,一方面理解老斑羚为了保全种群,甘愿做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这种行为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思考当今人类为瞿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二是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大量的课文如《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课文不光知识性强、趣味性浓,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环保知识,明白到动植物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文章中大都传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关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人类应与动植物和平共处的生态意识。三是人性的关怀。如《老王》一文,作者以淡淡的笔触,勾勒了一个社会最低层人物虽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散发出高山仰止般的至美人情,如暗夜里的一道光芒,直抵人的心灵最深处,让人温暖感动。又如《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的作者重病缠身,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一次生命的蜕变,文中那一份浓烈的亲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眷恋之情,扑面而来,为学生带来了一次极具冲击力的情感洗礼。
3.渗透方式多种多样
背景介绍的过程渗透,进行情感渗透的铺垫。如《邓稼先》一文,对邓稼先如何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毅然返国的情况作一个详细的介绍,从而把一个怀着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的高大形象提前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其爱国情怀感动学生。
形象分析的过程渗透,进行情感渗透的深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必然倾注了某种强烈的感情,唯其如此,方能打动读者的心。如九年级集中选编了较多的小说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几大名著,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范进中举》《杨修之死》等,透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主题归纳的过程渗透,进行情感渗透的升华。如学习《邓稼先》一文,学生通过导入时的背景介绍及课文内容的学习,对邓稼先已经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主题归纳时情感激发已达到高潮,无不为邓稼先炽热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情感渗透得以升华。
(二)教学手段的渗透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普及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利于学生走近作品和走进作品的辅助手段。
1.录音,录音是比较常用的一种,以声情并茂的录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声音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2.影视,影视作品丰富的今天,提供了大量内容翔实精彩绝伦的相关视频,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影视作品片段,以生动的形象感动学生情怀。
3.课件,课件是最常用的电教手段之一,包含了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诸多内容于一体,具有综合性内容的课件足以打动学生的情怀。
(三)古典文学的渗透
如学习唐诗宋词,可以培养学生高洁的品行,崇高的情操。中小学大量的古诗文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通过对美诗美词的鉴赏,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并让它们绽放成美丽的道德之花。如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渗透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中渗透舍生取义的精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渗透先忧后乐的胸襟;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渗透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
(四)写作教学的有机渗透
1.结合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编写整册书的写作训练纲要,确定每个单元的训练主题的同时确定德育渗透的目标。 2.结合课文授給相应的写作方法。着重从审题如何一箭中的、立意如何新颖脱俗、选材如何准确恰当、构思如何不同凡响、表达如何意味深长等进行系列化的讲解。
3.在写作的具体实践中进行渗透。写作过程结合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认识写作中传承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结合会考作文评卷的具体要求,突出优秀文章中“德”所起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4.尝试关注乡愁的传承。结合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在写作上尝试对“乡愁”的传承,乡愁的载体是乡土文化,如东涌中学的“水乡新韵”特色课程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镇内多所小学也组织了学生咸水歌队,在学歌唱歌的过程中传承乡愁。把一些学校传承乡土文化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了解到本土的乡土文化,并指导学生用笔抒写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学习、传承过程中培育的一份原汁原味的乡情,于是,在这样的写作活动中,乡愁得以再续,乡味得到保留,乡情得以延续。
二、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德育渗透的主载体
小学语文每个单元有“语文园地”,初中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在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的同时,也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形式。
(一)课外阅读的引导渗透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有《名著导读》,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结合“名著导读”中的名著,并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等形式把课外阅读打造成系列化、专题化、艺术化的高水平的文化大餐。在童话中渗透,可以培育学生纯洁的心灵。在寓言中渗透,可以引导学生初探人生的哲理。在诗文中渗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准绳。
(二)课外活动的引导渗透
东涌镇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大多以比赛的形式为课外活动提供了展示身手的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以健康的思想情操正面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一是各校主办各具特色的艺术节。二是镇组织的各项比赛。包括了规范字比赛、读书活动、手抄报、征文比赛、科技小达人比赛、猜灯谜活动、诗歌朗诵会等。三是学校成立了文学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鼓励学生走进蕉地,走进青纱帐,走进咸水歌,走进龙舟赛,在乡味十足的生活中采得作文的第一手资料,讴歌生活的美,抒写幸福之情。四是编辑出版了校报校刊。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语文素养丰盈的同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得以养成。
在语文的教学、实践、拓展等领域里,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不但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趣味,而且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育了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育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情怀,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和所能追求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