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诱发学生思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拉近师生距离,与学生作情感的双交流。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通过提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三个方面去作一些探讨。
一、提问的设计
1、提问要有目的性。不要为提问而提问,盲目性地随意提问。提问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检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学过的知识是否记得,概念是不是理解了,这些都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及时了解教师授课的效果,及时地发现教与学之间的差距,以便及时予以补救。
(2)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进行新知识授课时,可以用疑问式开头,通过问题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每堂课,教师都应该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每节课进行到这些内容时,教师都应对这些知识点利用提问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3)培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开阔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对于创设情境式或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液化》一节的时候,先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看到的“白气”,于是他们纷纷说出冬天口中哈出的是“白气”、冰箱门打开涌出的是“白气”、暑天撕开冰糕纸散发的是“白气”。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再问道:“这些白气都是气体吗?”多数同学都不暇思索地说:“是。”这时教师再话峰一转:“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根本不是气体,而是雾状的液体。”学生露出疑惑的目光,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更能加深印象。在讲到《升华和凝华》时,可以指着灯管问:“为什么灯管用久灯壁会变黑呢?”;在讲到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问:“你们把一沓书中较上的一本书和最下方的一本书分别抽出来,有何感觉?”……这些问题跟生活息息相关,又非常熟悉,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和语言表达分不开的,课堂提问正好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在做演示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边做边发问的模式进行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能开启学生心灵,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1)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例如,在《浮力》的内容中,可以这样提问:铝的密度大于水,而为什么铝制的饭盒却能够浮在水面上?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去深思、去探讨。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新颖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展开多向思维的训练,寻找多种解答的途径,准确灵活的运用物理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师通过各种实验、实物、挂图、投影、影音系统等多种手段给学生展现各种场景,提出相应的各种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利用“悬疑”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造成学生的悬念感。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认真地去观察现象、去思考问题,提高注意力,集中精神,共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浮力》这节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铁块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提问:是否是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而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呢?接着,用相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做实验,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再用体积不同的铁块做实验,观察到它们受到的浮力不相等,说明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提问应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改后,教学的主要观念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然后是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但课堂的时间有限,不能让问题离题太远,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激励学生从教材知识中寻找突破点。例如,在《惯性》一节内容中,教师不必在惯性定律上花大功夫,而是应该在惯性的现象及成因上多引导多提问,可联系实际问“为什么人从未停稳的车上跳下容易向前摔倒?”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惯性解释成因。
4、提问应有层次,联系知识层层深入。教师应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透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的问题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合适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顾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既能从观察实验中了解知识,又能从推理分析过程去掌握知识。使认知问题合乎哲学上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升华过程。例如,在讲《滑动变阻器》这节内容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灯泡亮度的变化说明了电路里什么发生了变化?(答:电流强度。)改变电流大小有什么办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我们是通过用什么仪器来调节电路中电流大小的?(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是通过导体的什么来改变电阻的?(答:改变导体接入电路的长度。)滑动变阻器又是如何接进电路中去?(答: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如何?……通过设计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获得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掌握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提问的实施过程
1、提问要注意对象。问题的产生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由学生参照教材知识进行思考,然后提出问题。但每一个问题都要是针对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把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交给中低程度的学生回答,也让他们尝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每一堂课,教师应创造机会给多数学生个别回答问题,尽量避免学生齐声回答,以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随声附和,不利于整体提高。
2、提问时要做好引导和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回答,但教师应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相应的给予恰当的引导,给学生指引出正确的思路。学生在回答时可能会出现失误,教师不要及时进行纠正,应该继续地追问,或者让其他学生予以补充,最后,教师再通过总结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相互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双向感情交流,又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
3、提问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问题提出后,学生要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对于时间的放松程度教师把握得当,视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定,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在全班学生分为低中高不同程度的水平时,应以中等水平这一群体为主,个别提问时要注意不要拖太久而影响到水平高的学生的情绪。总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问题难易程度要恰当,既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是易如反掌。
4、提问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多追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掌握学生的思路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回答评价
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始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不能熟视无睹,漫不经心。对于学生的回答结果,教师要作慎重分析,回答正确的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要加以耐心引导、分析,并给予鼓励;而对于回答有异样的、模糊的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总结。总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回答的结果要从某种积极因素上予以肯定,尽量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恰当的引导能够弥补学生在该知识点上的不足,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课堂上教师要做好主导作用,多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都应该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抓好提问,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问会产生一种期望,学生会对与之相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再现、对比、分析、综合、概括、具体化,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提问的设计
1、提问要有目的性。不要为提问而提问,盲目性地随意提问。提问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检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学过的知识是否记得,概念是不是理解了,这些都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及时了解教师授课的效果,及时地发现教与学之间的差距,以便及时予以补救。
(2)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进行新知识授课时,可以用疑问式开头,通过问题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每堂课,教师都应该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每节课进行到这些内容时,教师都应对这些知识点利用提问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3)培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开阔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对于创设情境式或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液化》一节的时候,先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看到的“白气”,于是他们纷纷说出冬天口中哈出的是“白气”、冰箱门打开涌出的是“白气”、暑天撕开冰糕纸散发的是“白气”。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再问道:“这些白气都是气体吗?”多数同学都不暇思索地说:“是。”这时教师再话峰一转:“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根本不是气体,而是雾状的液体。”学生露出疑惑的目光,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更能加深印象。在讲到《升华和凝华》时,可以指着灯管问:“为什么灯管用久灯壁会变黑呢?”;在讲到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问:“你们把一沓书中较上的一本书和最下方的一本书分别抽出来,有何感觉?”……这些问题跟生活息息相关,又非常熟悉,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和语言表达分不开的,课堂提问正好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在做演示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边做边发问的模式进行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能开启学生心灵,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1)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例如,在《浮力》的内容中,可以这样提问:铝的密度大于水,而为什么铝制的饭盒却能够浮在水面上?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去深思、去探讨。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新颖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展开多向思维的训练,寻找多种解答的途径,准确灵活的运用物理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师通过各种实验、实物、挂图、投影、影音系统等多种手段给学生展现各种场景,提出相应的各种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利用“悬疑”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造成学生的悬念感。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认真地去观察现象、去思考问题,提高注意力,集中精神,共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浮力》这节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铁块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提问:是否是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而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呢?接着,用相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做实验,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再用体积不同的铁块做实验,观察到它们受到的浮力不相等,说明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提问应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改后,教学的主要观念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然后是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但课堂的时间有限,不能让问题离题太远,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激励学生从教材知识中寻找突破点。例如,在《惯性》一节内容中,教师不必在惯性定律上花大功夫,而是应该在惯性的现象及成因上多引导多提问,可联系实际问“为什么人从未停稳的车上跳下容易向前摔倒?”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惯性解释成因。
4、提问应有层次,联系知识层层深入。教师应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透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的问题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合适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顾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既能从观察实验中了解知识,又能从推理分析过程去掌握知识。使认知问题合乎哲学上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升华过程。例如,在讲《滑动变阻器》这节内容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灯泡亮度的变化说明了电路里什么发生了变化?(答:电流强度。)改变电流大小有什么办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我们是通过用什么仪器来调节电路中电流大小的?(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是通过导体的什么来改变电阻的?(答:改变导体接入电路的长度。)滑动变阻器又是如何接进电路中去?(答: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如何?……通过设计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获得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掌握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提问的实施过程
1、提问要注意对象。问题的产生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由学生参照教材知识进行思考,然后提出问题。但每一个问题都要是针对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把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交给中低程度的学生回答,也让他们尝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每一堂课,教师应创造机会给多数学生个别回答问题,尽量避免学生齐声回答,以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随声附和,不利于整体提高。
2、提问时要做好引导和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回答,但教师应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相应的给予恰当的引导,给学生指引出正确的思路。学生在回答时可能会出现失误,教师不要及时进行纠正,应该继续地追问,或者让其他学生予以补充,最后,教师再通过总结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相互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双向感情交流,又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
3、提问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问题提出后,学生要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对于时间的放松程度教师把握得当,视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定,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在全班学生分为低中高不同程度的水平时,应以中等水平这一群体为主,个别提问时要注意不要拖太久而影响到水平高的学生的情绪。总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问题难易程度要恰当,既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是易如反掌。
4、提问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多追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掌握学生的思路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回答评价
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始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不能熟视无睹,漫不经心。对于学生的回答结果,教师要作慎重分析,回答正确的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要加以耐心引导、分析,并给予鼓励;而对于回答有异样的、模糊的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总结。总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回答的结果要从某种积极因素上予以肯定,尽量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恰当的引导能够弥补学生在该知识点上的不足,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课堂上教师要做好主导作用,多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都应该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抓好提问,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问会产生一种期望,学生会对与之相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再现、对比、分析、综合、概括、具体化,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