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国欢庆新春,今年为“甲申年”,申即猴年。猴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联系最为密切,被人喻为聪明、机智、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灵气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猴祖”的说法,古籍如《诗经》、《礼记》、《尔雅》、《庄子》、《列子》、《山海经》、《淮南子》、《世说》等均有记载;笔记、野史、小说等记载尤多。
“申,猴也”见于汉代王充所撰的《论衡·物势》中,说明十二属相与十二种动物相配,自古就成为既定规范的习俗。“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也较合理。
猴文化
自古以来,关于猴的神话、传说,故事非常之多,其中以《世说新语》中的一段记载最为动人:“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其他如《搜神记》、《齐东野语》、《墨客挥犀》等书,均有此类大同小异的记载。“断肠”便成为典故,被历代诗人用之。如唐代诗人常建的《岭猿》诗:“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柳宗元的《入黄溪》诗:“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做断肠声。”宋代诗人范成大《八场平闻猿》诗中“雪涧琴心未是悲,须写峡中断肠时”等句,都是用此典。
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约定俗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甚多。成语如“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等;谚语如“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等,常被使用。猴的神话传奇故事以唐人王勔的《古镜记》最具代表性。至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汇集前人的神话传说,进一步创作了《西游记》,创造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典型形象,对后世影响尤巨。
猴戏
“猴戏”多取材于神话小说《西游记》,在中国各省的地方戏曲中屡见不鲜。据说早在唐代就有“白猿献寿”之类的猴戏。唐代是否确有此猴戏笔者没有考证,只知元明以后,尤其是清代,“猴戏”大量出现,如京剧《花果山》,剧情写美猴王在花果山起义,自封“齐天大圣”,玉帝大怒,先遣托塔李天王前往平叛,却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复派二郎神将孙猴子捉拿回宫。《闹龙宫》又名《水帘洞》,剧情写孙猴子在花果山称王,因手中缺少得力兵器,便潜入东海找东海龙王索取,大闹龙宫,最终夺得“定海神针”(金箍棒),《闹龙宫》在川剧中又称《五行柱》。还有一出猴戏叫《闹地府》,剧情写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竟闹到了阴曹地府的阎王殿,将“生死簿”全部勾毁,再次闯下大祸。今天,通过电视媒体及各种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猴戏”已经走向世界,“美猴王”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观众的神话动物精灵之一。
“申,猴也”见于汉代王充所撰的《论衡·物势》中,说明十二属相与十二种动物相配,自古就成为既定规范的习俗。“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也较合理。
猴文化
自古以来,关于猴的神话、传说,故事非常之多,其中以《世说新语》中的一段记载最为动人:“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其他如《搜神记》、《齐东野语》、《墨客挥犀》等书,均有此类大同小异的记载。“断肠”便成为典故,被历代诗人用之。如唐代诗人常建的《岭猿》诗:“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柳宗元的《入黄溪》诗:“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做断肠声。”宋代诗人范成大《八场平闻猿》诗中“雪涧琴心未是悲,须写峡中断肠时”等句,都是用此典。
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约定俗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甚多。成语如“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等;谚语如“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等,常被使用。猴的神话传奇故事以唐人王勔的《古镜记》最具代表性。至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汇集前人的神话传说,进一步创作了《西游记》,创造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典型形象,对后世影响尤巨。

猴戏
“猴戏”多取材于神话小说《西游记》,在中国各省的地方戏曲中屡见不鲜。据说早在唐代就有“白猿献寿”之类的猴戏。唐代是否确有此猴戏笔者没有考证,只知元明以后,尤其是清代,“猴戏”大量出现,如京剧《花果山》,剧情写美猴王在花果山起义,自封“齐天大圣”,玉帝大怒,先遣托塔李天王前往平叛,却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复派二郎神将孙猴子捉拿回宫。《闹龙宫》又名《水帘洞》,剧情写孙猴子在花果山称王,因手中缺少得力兵器,便潜入东海找东海龙王索取,大闹龙宫,最终夺得“定海神针”(金箍棒),《闹龙宫》在川剧中又称《五行柱》。还有一出猴戏叫《闹地府》,剧情写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竟闹到了阴曹地府的阎王殿,将“生死簿”全部勾毁,再次闯下大祸。今天,通过电视媒体及各种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猴戏”已经走向世界,“美猴王”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观众的神话动物精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