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信”教育品牌的创始人潘序伦被称为中国现代金融之父,从专业文化来说,“立信”应以严谨、务实、内敛著称,为什么无锡立信中专却大力推崇开放、求新、张扬的创业文化?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潘旭伦先生支持创办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潘序伦是无锡宜兴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博士学位,1924年归国后,亲自创建立信会计事业,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数以十万计的会计人才,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潘序伦先生重视德育,倡导诚信为本,推行立信学校、立信会计事务所、立信图书出版社“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是我国早期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雏形。他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成长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合格人才。
我们学校秉承潘序伦先生的办学理念,在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还要积极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主动参加“创业课程、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的学习和锻炼。创业课程教学是基础,企业家培训中心是桥梁,模拟创业公司是实践平台。
事实上,在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教育有很大难度。比如教材问题,创业教育这门课尚处于摸索阶段;师资问题,没有专门的师资,有了专门的师资,他们的积极性和业务能力尚有欠缺,等等。实践中我们通过三个方法来解决:一是开展学科内备课组活动,4位专职教师形成一个备课组,每次备课由有经验的老师组织讨论和研究,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组织相关创业专职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提高理论和实践知识。二是积极开发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比如我们注意收集往届校友的创业案例和创业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使创业课程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三是聘请兼职的企业界专业人士为学校创业教育的“顾问”和“导师”,让他们鲜活的创业经历和人生经验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创业需要开放的思想,敢于冒险,勇于创新,但在具体的创业行为中,却要求具备严谨、务实的行事风格。开放与严谨,创新与务实,是可以有机统一的,而且更有利于推动创业活动的进展。我们培养的学生,既希望他勇于进取,积极开拓,也希望他脚踏实地,诚信细致,一个优秀的人才是二者兼备的。正因为创业教育的独特效用,“以技能促进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无锡立信”特有的校园文化,学校每届毕业生提前半年到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二、如何在价值取向上平衡中职生的“学技能”与“学创业”?
答:事实上,“学技能”和“学创业”在我们价值的天平上一直是失衡的。有两个“零”的现实:一,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是近几年来才刚刚兴起,在教材师资、舆论宣传、组织经验上都是从零开始。创业教育要么排入课表偏重于知识化教学,要么置于课外兴趣活动之列。前者易出现教师照本授课、学生书面学习的情况,教与学都会枯燥乏味,效果不甚理想。后者往往因是课余活动,缺乏教师指导,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常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二,社会对创业活动的关注度不够。创业者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不高,绝大多数家长只是希望孩子能找一份安稳体面、专业对口的工作,鼓励孩子自主创业的意识几乎为零。
我们认为,职校生学创业,关键不在于短期内做得多大、赚多少钱、与专业怎样契合,而是要培养创业意识、自信心和创业技能。职业院校是培养中高级“蓝领”的摇篮,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因此在办学的价值取向上,一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更是学生和家长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期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现代企业更需要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光有知识和技能可以是一个合格的工人,但绝不是一个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活力的创造型人才。无锡立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恰恰应合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能力”比“分数”“学历”更重要,分数和学历只能体现学习的某种状态,唯有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创造社会价值、造福人类。
三、为什么职教创业教育一直处在“理论热实践冷”“城市热乡镇冷”“生存型创业热机会型创业冷”的境地?立信中专的创业教育之路将走向何方?
答:出现“理论热实践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对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提出具体的刚性要求。创业教育虽在考核评价教育管理质量和成果方面有一定的比重,但仍属于软指标。其次学校的管理者仍然沿袭传统理念办学,缺少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意识和动力,把创业教育看成是学生毕业前才需要进行的一种培训内容。再就是学校缺少开展创业教育和管理指导的师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尚没有列入系统的教师管理序列,缺少对师资的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教师本身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城市热乡镇冷”是因为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的差异。“生存型创业热机会型创业冷”,则是创业实践起始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是“生存型、微小型”,能撑过2~3年以上的都为数不多,更不要谈结合专业、高科技、机会型的创业项目了。
创业是个系统工程,从寻找项目、筹集资金、调研市场、拟定计划、组织实施、财务核算、产品营销等等,只要某个环节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失败。所以,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应该从创业知识的学习做起,了解基本的常识。然后,创造条件参与创业实务的培训,接触基本的经营和服务锻炼,增加感性认识,积累基本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准具有可行性的项目,筹集力所能及的资金,开始微小的创业尝试,主要目的是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我们在学校的“创业格子铺”就提出了“一个格子一个企业,办好小企业成就大事业”的口号,鼓励学生只要有200元就可以开始尝试创业经营,即使失败也不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大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要结合本校和学生的特点,不能盲目求大冒进,而应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坚持2~3年,在此期间不断地调整和发展。这个过程将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我校创业教育的三结合模式还有诸多尚需完善之处。(一)“理论、实务、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三个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应相辅相成,不能互相取代。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怎样分配时间、如何进行成效考核评价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二)三结合模式尚未渗透到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有“两张皮”的现象。(三)在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上,创业教育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尤其是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不够。缺乏系统性、全员性、全程性的创业教育是较难获得理想效果的。(四)创业教育在中、高职不同年段的实施缺少系统设计的思考,衔接不够。此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条件的支持,学校除了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还要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以至公益团体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一个开展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潘旭伦先生支持创办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潘序伦是无锡宜兴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博士学位,1924年归国后,亲自创建立信会计事业,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数以十万计的会计人才,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潘序伦先生重视德育,倡导诚信为本,推行立信学校、立信会计事务所、立信图书出版社“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是我国早期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雏形。他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成长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合格人才。
我们学校秉承潘序伦先生的办学理念,在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还要积极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主动参加“创业课程、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的学习和锻炼。创业课程教学是基础,企业家培训中心是桥梁,模拟创业公司是实践平台。
事实上,在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教育有很大难度。比如教材问题,创业教育这门课尚处于摸索阶段;师资问题,没有专门的师资,有了专门的师资,他们的积极性和业务能力尚有欠缺,等等。实践中我们通过三个方法来解决:一是开展学科内备课组活动,4位专职教师形成一个备课组,每次备课由有经验的老师组织讨论和研究,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组织相关创业专职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提高理论和实践知识。二是积极开发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比如我们注意收集往届校友的创业案例和创业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使创业课程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三是聘请兼职的企业界专业人士为学校创业教育的“顾问”和“导师”,让他们鲜活的创业经历和人生经验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创业需要开放的思想,敢于冒险,勇于创新,但在具体的创业行为中,却要求具备严谨、务实的行事风格。开放与严谨,创新与务实,是可以有机统一的,而且更有利于推动创业活动的进展。我们培养的学生,既希望他勇于进取,积极开拓,也希望他脚踏实地,诚信细致,一个优秀的人才是二者兼备的。正因为创业教育的独特效用,“以技能促进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无锡立信”特有的校园文化,学校每届毕业生提前半年到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二、如何在价值取向上平衡中职生的“学技能”与“学创业”?
答:事实上,“学技能”和“学创业”在我们价值的天平上一直是失衡的。有两个“零”的现实:一,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是近几年来才刚刚兴起,在教材师资、舆论宣传、组织经验上都是从零开始。创业教育要么排入课表偏重于知识化教学,要么置于课外兴趣活动之列。前者易出现教师照本授课、学生书面学习的情况,教与学都会枯燥乏味,效果不甚理想。后者往往因是课余活动,缺乏教师指导,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常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二,社会对创业活动的关注度不够。创业者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不高,绝大多数家长只是希望孩子能找一份安稳体面、专业对口的工作,鼓励孩子自主创业的意识几乎为零。
我们认为,职校生学创业,关键不在于短期内做得多大、赚多少钱、与专业怎样契合,而是要培养创业意识、自信心和创业技能。职业院校是培养中高级“蓝领”的摇篮,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因此在办学的价值取向上,一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更是学生和家长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期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现代企业更需要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光有知识和技能可以是一个合格的工人,但绝不是一个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活力的创造型人才。无锡立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恰恰应合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能力”比“分数”“学历”更重要,分数和学历只能体现学习的某种状态,唯有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创造社会价值、造福人类。
三、为什么职教创业教育一直处在“理论热实践冷”“城市热乡镇冷”“生存型创业热机会型创业冷”的境地?立信中专的创业教育之路将走向何方?
答:出现“理论热实践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对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提出具体的刚性要求。创业教育虽在考核评价教育管理质量和成果方面有一定的比重,但仍属于软指标。其次学校的管理者仍然沿袭传统理念办学,缺少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意识和动力,把创业教育看成是学生毕业前才需要进行的一种培训内容。再就是学校缺少开展创业教育和管理指导的师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尚没有列入系统的教师管理序列,缺少对师资的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教师本身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城市热乡镇冷”是因为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的差异。“生存型创业热机会型创业冷”,则是创业实践起始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是“生存型、微小型”,能撑过2~3年以上的都为数不多,更不要谈结合专业、高科技、机会型的创业项目了。
创业是个系统工程,从寻找项目、筹集资金、调研市场、拟定计划、组织实施、财务核算、产品营销等等,只要某个环节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失败。所以,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应该从创业知识的学习做起,了解基本的常识。然后,创造条件参与创业实务的培训,接触基本的经营和服务锻炼,增加感性认识,积累基本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准具有可行性的项目,筹集力所能及的资金,开始微小的创业尝试,主要目的是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我们在学校的“创业格子铺”就提出了“一个格子一个企业,办好小企业成就大事业”的口号,鼓励学生只要有200元就可以开始尝试创业经营,即使失败也不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大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要结合本校和学生的特点,不能盲目求大冒进,而应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坚持2~3年,在此期间不断地调整和发展。这个过程将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我校创业教育的三结合模式还有诸多尚需完善之处。(一)“理论、实务、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三个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应相辅相成,不能互相取代。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怎样分配时间、如何进行成效考核评价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二)三结合模式尚未渗透到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有“两张皮”的现象。(三)在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上,创业教育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尤其是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不够。缺乏系统性、全员性、全程性的创业教育是较难获得理想效果的。(四)创业教育在中、高职不同年段的实施缺少系统设计的思考,衔接不够。此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条件的支持,学校除了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还要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以至公益团体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一个开展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