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探讨

来源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影响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透析过程中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血压正常组(36例)和血压不正常组(24例),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血压正常组与血压不正常组在年龄、性别比、腹膜透析时间、透析液交换量、残余尿量、血红蛋白、血清K+、血清Na+、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压不正常组的血清白蛋白(30.1±1.1)g/L小于血压正常组的(33.8±1.3)g/L,t=11.465,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未定期回医院随访、低血清白蛋白等与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有关。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未定期回医院随访、低血清白蛋白为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未定期回医院随访、低血清白蛋白为影响着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
  关键词:维持性腹膜透析;血压;相关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相应的肾脏疾病亦同时增高,维持性腹膜透析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已渐渐成为我国ESRD治疗的首选方式[1,2]。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在其他人群中,高血压一直被公认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之一,但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认定[3,4]。国内外对于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血压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较少,而且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在透析中血压变化研究缺乏整体性[5],因此,本文从整体性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选择
  研究对象为2010年10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符合入选标准:①均为各类终末期肾病成年患者;②维持性血液透析周期大于3个月;③排除不能正常测量血压及精神意识不正常患者,并排除患有脑血管意外、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患者; ④本研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入选患者共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49.4±9.3)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疾病32例,高血压肾病14例,糖尿病肾病10例,红斑狼疮性肾病4例。腹膜透析时间为3~49个月,平均腹膜透析时间为(20.3±5.2)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的CAPD方式,每日交换透析液量6~8 L,根据病情及超率量,在专业医师人员指导下调整透析处方。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每周连续3天清晨测量血压,求1个月内血压(共计12次)的平均值,作为观察指标,血压测量有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患者处于放松状态,安静休息15min,采用标准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右臂坐位血压,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标准血压为SBP140mmHg,DBP 90mmHg,1个月内平均血压值在标准血压偏差10mmHg范围内均视为血压控制良好,分为血压正常组,超过标准血压10mmHg视为血压控制不佳,分为血压不正常组。
  1.3 观察指标
  ①生化指标测定: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BK26-CX5PRO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白蛋白、尿素氮、血红蛋白)、肌酐、血清K+、Na+等生化指标。②KT/V的计算:收集24 h腹透液及尿液,记总量并测定尿素及肌酐浓度,同时测血中尿素及肌酐浓度,测身高、体重;KT/V=(腹透尿素清除率+残肾尿素清除率)/尿素分布容积×周透析天数。其中,V为尿素分布容积。③快速腹膜平衡实验:测4 h透析液糖、肌酐,血糖和血肌酐,计算腹透液肌酐/血肌酐,判断腹膜转运类型。D/P4肌酐值为0.34~0.49(低转运),0.50~0.64(低平均转运),0.65~0.81(高平均转运),0.83~1.03(高转运)。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血压正常组与血压不正常组在年龄、性别比、腹膜透析时间、透析液交换量、残余尿量、血红蛋白、血清K+、血清Na+、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压不正常组的血清白蛋白(30.1±1.1)g/L小于血压正常组的(33.8±1.3)g/L,t=11.465,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情况
  组别 血压正常组 血压不正常组 t或χ2 P
  例数 36 24 - -
  年龄(岁) 48.2±7.4 50.7±10.1 1.107 0.137
  性別比(男/女) 20/16 15/9 0.286 0.593
  腹膜透析时间(月) 18.5±9.2 20.9±8.7 1.011 0.158
  透析液交换量(L/d) 6.8±1.10 6.9±1.11 0.344 0.366
  残余尿量(ml) 397±112 403±95 0.216 0.415
  血清白蛋白(g/L) 33.8±1.3 30.1±1.1 11.465 0.000
  血红蛋白(g/L) 93±11 90±9 1.110 0.136
  血清K+(mmol/L) 4.2±0.4 4.1±0.3 1.044 0.151
  血清Na+ (mmol/L) 140±13 136±11 1.239 0.110
  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u/周) 5103±908 5072±1162 0.116 0.454
  2.2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的单因素分析
  将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的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每日残余尿量少于400 ml、低血清白蛋白、定期回医院随访次数等与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有关,见表2。
  表2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的单因素分析
  组别 血压正常组 血压不正常组 t或χ2 P
  例数 36 24 - -
  高转运 4(11.11) 11(45.83) 9.259 0.002
  KT/V大于1.5 25(69.44) 18(75.00) 0.219 0.640
  残余尿量小于400ml/d 6(16.67) 10(41.67) 4.602 0.032
  血红蛋白小于100g/L 10(27.78) 5(20.83) 0.370 0.543
  血清白蛋白小于30 g/L 4(11.11) 8(33.33) 4.444 0.035
  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 30(83.33) 19(9.17) 0.167 0.683
  抗高血压药多于3种 12(33.33) 9(37.50) 0.110 0.740
  糖尿病 14(38.89) 11(45.83) 0.286 0.593
  随访大于4次/月 26(72.22) 10(41.67) 5.602 0.018
  
  2.3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将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壓变化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未定期回医院随访、低血清白蛋白为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控制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项目 高转运 随访大于4次/月 血清白蛋白小于30 g/L
  参考估计 0.523 0.052 0.89
  标准误差 0.214 0.016 0.252
  OR值 1.632 1.053 2.487
  P 0.014 0.024 0.003
  
  3讨论
  高血压是持续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患者90%左右有不同程度高血压,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病例中有半数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而且高血压则是其重要危险因素之一[6]。在维持性腹膜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出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超滤过多过快,造成患者体内血液循环的血液供应不做;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产生病变,引起体内血压变化;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自身存在着营养不良、心血管改变、贫血等情况,引起血压不稳产生变化;在维持性腹膜透析过程中,患者服用了抗高血压药物,或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敏感性激活,引发一系列血压变化。血压产生变化,往往直接影响着维持性腹膜透析的进行,进而对透析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一直以来,腹膜透析被认为利于控制水肿、高血压的出现。从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不出现水肿时,常鼓励患者多进食,忽略钠盐和水的补充。有文献报道[7],在维持性腹膜透析过程早期中,患者体内已经处于容量过多的亚临床状态。当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停止使用降压药后,通过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大部分患者血压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范围内。因此,应该严格地、合理地控制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钠盐、水摄入量。本文研究显示,血压正常组与血压不正常组在年龄、性别比、腹膜透析时间、透析液交换量、残余尿量、血红蛋白、血清K+、血清Na+、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未定期回医院随访、低血清白蛋白等与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有关。腹膜高转运能降低腹膜超滤能力,增加蛋白丢失能力,容易给患者造成营养不良,另外会促进体内葡萄糖的吸收,引发高胰岛素血症的出现,进而形成动脉硬化,加重患者的血压变化。因此,定期回医院对患者的腹膜转运特性进行评估的意义重大。从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未定期回医院随访、低血清白蛋白为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说明,定期评估腹膜转运特性,控制血清白蛋白,有利于维持性腹膜透析的血压控制。
  综述所述,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未定期回医院随访、低血清白蛋白为影响着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及时有效地对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低血清白蛋白进行监测,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按时回医院随访,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维持性腹膜透析的血压变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维持性腹膜透析》专家协作组.维持性腹膜透析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8):513-516.
  [2]桂志红,王会玲,张金元等.营养不良-炎症评分评估和判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J].中国血液净化,2010,09(10):529-533.
  [3]杨继红,程李涛,顾玥等.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12):908-911.
  [4]林静,丁小强,吉俊等.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现状的横断面调查[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9,25(11):827-831.
  [5]王碧飞,刘冠贤,周再生等.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8):397-399.
  [6]王刚,尹乐,刘文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2):914-916,919.
  [7]蔡楚丹,卢娟娟,卓乐莹等.透析首月的残肾功能及高血压对腹膜透析成功率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1):1042-1043.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乡镇来说,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进步,在新时期的新要求下,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应该作为乡镇工作的重点。传统的工作已经无法适应我国乡镇的现状,需要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求变,引入创新机制。本文依据乡镇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对目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时期乡镇人口和计生宣教工作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现阶段的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乡镇人口;计划生育;宣教;创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流产后避孕咨询服务在降低重复流产率、保护女性生殖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对来院接受人工流产的女性随机分组,进行建档立案,研究组提供避孕节育咨询服务,指导采取有效合适的避孕方法,及时落实避孕措施,两者均通过电话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随访。结果:两组术后第一次性生活时间无差异(p>0.05);术后第一次性生活开始采取避孕措施,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意外妊娠率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的康复指导与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中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与护理。观察研究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期刊
摘要:目的:对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因素进行探析,为提高耳鼻喉外科手术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接收的115例耳鼻喉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感染进行检测,对术后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患者共有5例,感染率为4.35%。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并发部位、手术时间、药物使用以及治疗时间成为了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缩短
期刊
摘要人体实验在医学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医学的任何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之前必须经过人体实验,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人体实验却存在着种种的伦理问题需要人们积极的寻找应对措施,使它的作用更突出而伤害能降到最低。  关键词 人体实验;伦理问题   人体实验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又以宝贵的人做为实验对象,就必然导致伦理价值上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处理好人体实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G6PD缺乏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0例,分为G6PD缺乏组和正常组各35例,并选取正常人16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持续3天检测患者不同时间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糖、间接胆红素、G6PD活性。结果:G6PD缺乏足患者的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研究尘肺患者细胞免疫及多项白介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2月的45例尘肺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45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及多项白介素水平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的CD3+、CD4+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多项白介素水平则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分期者也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尘肺患者细胞免疫处
期刊
摘要:醫学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是非常核心的环节,检验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疗水平,若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不当,会影响到医院的诊疗行为,甚至引起医患纠纷。为此文章先分析目前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有哪些问题,并从检验前的基本信息,检验设备、检验试剂,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制度关键环节探讨了严格控制的对策,希望有效提高医院的临床检验质量水平。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关系到医院的医
期刊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关节强直为主要病变特点的慢性进行性疾病。近些年来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与治疗方法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其发病机理与病因还未完全研究透彻,因而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几年中医界研制了一些专方药物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也取得一定的进步,为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与了解,笔者现对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療进行了探讨,并对目前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中西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选择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胃溃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兰索拉唑静滴,阿莫西林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静滴,阿莫西林口服,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痊愈27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