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035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点有:(1)价值性。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富有长期战略意义,核心能力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因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和利益。(2)独特性。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本企业公司独自拥有,它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长期培育而成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3)延展性。核心能力能够应用于多种产品或服务领域,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的产品或服务市场,从而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4)累积性。核心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企业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核心能力一旦形成便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指标体系是评估的基准,只有采用统一的方法,才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正确的评估;只有具有可比性的计算结果,才可能对正确决策以支持。所以,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对它的评价不能只考虑某一单项因素,必须采用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估。(2)可行性原则。设置指标时应注意指标含义的清晰度及数据的可靠性,必须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另外还要考虑指标数量相当,指标间不出现交叉重复,消除冗余,以此来提高实际评估的可行性。(3)可比性原则。核心竞争力应在高新技术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的应可性,既便于企业的横向对比,又便于企业的纵向对比。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特点,拟以如下指标作为评价核心竞争力的依据:R&D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影响力、员工能力,各指标的具体构成为:
  
  1、R&D能力。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具体有以下内容:(1)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科技人员总勤俭业职工总数,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力量和整体科技素质,比例越大,说明企业科技力量和科技整体素质越高。(2)R&D人员占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直接从事R&D人数/企业科技人员总数,该指标反映企业投入R&D人力状况,比例越大,R&D能力越强。(3)R&D经费比重:企业R&D经费数额/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该指标反映企业用于R&D的资金能力,比例越大,R&D能力越强。(4)新产品开发周期,指产品从构思、设计到生产出来的平均时间,时间越短,R&D能力越强。
  
  2、创新能力。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1)专利拥有比例:企业拥有专利数量行业拥有专利总数,该指标反映企业R&D能力的效果和科技水平领先程度。(2)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开发的实绩。(3)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技术能力,更新速度越快,竞争对手越难以超越,该指标由专家做出评价。(4)自主核心技术的拥有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拥有量为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数量。(5)自主核心技术的含金量,指从获奖状况、授权专利情况、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水平等方面分析自主核心技术的含金量。
  
  3.组织协调能力。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1)聚合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聚合力指企业培养企业文化,使企业群体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经营理念从而形成的内聚力。它包括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和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因为企业聚合力是以企业为立场的一种动力,它对企业的整体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2)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平均生产能力,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现在生产能力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实现其价值的程度,是企业组织协调能力的外在表现。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是指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中实际销售的产品数量相对应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3)与公众及媒体关系的处理能力,这其中包括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4.企业影响力。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1)产品市场占有率;本企业对应商品的销售/同行业的商品销售总额,该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2)产品美誉度:对企业信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认知的人数,该指标说明企业产品及服务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好处。(3)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该指标反映产品被公众认可的程度。(4)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增长趋势,该指标反映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未来增长。(5)产品销售增长率:该企业本年产品销售增长额/上年销售额,该指标反映产品市场扩张程度和增长速度。(6)产品市场覆盖区域,该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销售范围。 (7)顾客导向理念,该指标反映企业是否关注顾客的价值需求和重视顾客的程度。
  
  5.员工能力。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1)员工素质,该指标从核心员工的职业道德、工作经验、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等六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的核心员工具备的素质。(2)员工层次与结构,该指标从员工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结构来衡量企业的员工的层次与结构是否合理。(3)员工文化程度,该指标涵义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企业人员总数的比例。(4)员工的专业技能,该指标主要从企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在工作中能否熟练运用各种促进效率提高的工具和方法来考察其专业技能。
  由以上分析的内容可知,该指标体系有五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下共有23个二级指标,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可以采用多指标评价的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如综合指数法、模糊评价法、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分量法、因子分析法等。但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一是核心竞争力等级的分类具有模糊性,我们通常把核心竞争力强度分为强、较强、一般和弱4个等级,但很难严格界定各等级的标准,这种等级的分类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具有模糊性。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具有模糊性,如顾客导向理念、员工素质等。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6.作归一化处理。对A作归一化处理,即可用模糊分布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评价,也可将评语Y中各类评语给定标准分,最后求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评价的最后得分,从而可以对行业内不同企业做出比较。
  本模型在选取评价指标时,主要考虑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并运用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为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建立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模型。运用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为决策者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政府要取信于民,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个人要立身处世,都不能没有诚信。一个民族或国家一旦丧失或弱化了诚信意识,必然产生各种不道德和腐败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体制和机制原因以及人们思想认识的偏差,整个社会和市场经济正面临着“信用危机”的严峻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失,已经造成日益不良的后果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源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准则的好坏优劣。深化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制订会计政策的焦点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资产质量,规范资本市场的违法行为。由于会计目标是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要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和有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亦即规范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保证企
近年来,陆续有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侧重于研究资本成本,有的则专门研究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且大多数批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比重偏多,债券性融
企业发展的实质是利用自身的内部资源不断适应外部  环境的过程。如何利用外部环境变化为企业带来的机遇和  威胁,建立持续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从这一过程  看,我国企业关注的焦点从生产领域(产品质量)逐步过渡  到营销领域(顾客忠诚度),但是在我国人力资源领域却遭  到了长期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究竟能否为企业建立竞争优  势?如果可以,它又是如何建立这种优势并在长期内保持这  种优势呢?  
现代企业要保持基业长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有优秀的企业家。在风格上.优秀企业家可能各有不同。但在风格之后——领导的核心在于能力。它存在于每一位优秀企业家身上。现代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滞后,机制僵化的弊端显现出来,有许多在市场经济中陷入困境。要改变这种状况,实施资产重组是有效的途径。    国有困难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1、机制僵化。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国有股一股独大,投资主体单一。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比例高达53.3%。企业改革滞后,机制僵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轨变型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这里笔者从建立和完善社会本义市场经济角度谈一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制度和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