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_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想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得心应手地使用语文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做“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立足于文本,走近生活;体验于生活,开放课堂;描绘于生活,感悟生命三个方面着重谈谈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足文体;感悟生命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有思维,但是无智慧;有行动,但是无热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总是待到教材需要佐证时,才生拉硬扯地增加一些生活实例。而这时应用的生活实例,已不再拥有让人热情、冲动、主观、遐想的能力而单纯进行知识教学的道具罢了。因此,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势在必行。
  一、立足于文本,走近生活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各大学者、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却又高于生活。而且,文本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根本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元素,多样化利用文本,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首先,要深入研究文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常见的,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是一到了课上的文本讲解,学生就会对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一心只是为了淡出得到知识而听课。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挖掘课文中被遗忘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更好地迁移到文本理解中,更好地感悟文本,获得启迪;其次,要有效演示文本,通过课堂教学再现生活。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同样也有很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这也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阻碍。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借助情境设计,再现情境,将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画面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将课文文本编排成话剧,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体验于生活,开放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并不只局限于教室,而应该是延伸于教室之外,课文之外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打开“囚禁”学生的“金丝笼”,让他们走进社会,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方面,走进“校园”课堂。学生学校生活的校园是一个大课堂。走廊上的标语,告示牌上的文字,橱窗中的布告等文学因素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校园中组织的活动,发生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并组织学生在课上交流,各抒己见,让校园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走进“家庭”课堂。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是除了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家庭的教育同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在教学中巧妙利用学生家庭特点设计语文教学;最后走进“社会”课堂。社会是教学的一道广阔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大天地。学生生活于社会中,社会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展示着语文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各种商标、标语、广告等的精彩语句。组织学生参观和调查商店的营业情况,为商店的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用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上网看世界,开阔视野提供必要的帮助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载体。这些生活中的学习,更能丰富语文教学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描绘于生活,感悟生命
  “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创造生活,才能放飞学生生命的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感悟生命的精彩。”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外,还应指导学生描绘生活。描绘生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日记和作文,一方面教师应紧抓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作为写作灵感,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通过自己的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交际活动,例如,参与创建花式校园活动,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不仅能得到学校的肯定和支持,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无论是自我意识,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情感都会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选:生活教育理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严士健.让语文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对语文教育的点滴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其他文献
摘 要:结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上课时激情风趣的语言、课堂上努力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自信;激情;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我们要开发语文高效课堂的原动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
摘 要:初中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课堂导入,正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做好新课导入就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以导动情,以导入胜,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极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进入青春期,人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作为女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2)知道在青春期里受性激素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即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  (3)树立心理咨询意识,知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自我调节,减少烦恼。  2.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游戏、抢答等)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注意事项,了解自我,培养把握尺度的能力。
摘 要:外来务工人员是个特殊群体,应该给予极大的关注,因为他们已经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关注他们的孩子,就是关注他们,关注祖国和教育的未来。用爱护航,将爱的阳光洒遍每个角落,用爱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用爱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让农民工的孩子在人生的舞台上飒爽英姿,绽放出自己绚丽的花朵。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护航;引导  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同时,外来人口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着城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音、识字,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加深理解作品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语文基本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古人把上学称之为“读书”,更有三国王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体验;有唐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神奇;有英国培根“在人类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读书是最高尚”的感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以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切合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也成为新课改的重要部分。而根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这就奠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我与蔬菜交朋友”这一实践活动方案分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特点;遵循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灵品格。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
摘要: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学习的功利性过强,并由此直接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应该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现代教育技术是有力的武器之一。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有效地组织语文教学过程,是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学习兴趣;激发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就是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切实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样,才是教学效率真正得以提高的体现。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活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极为有效的一个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 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自学能力;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注重质疑;掌握方法  著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