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孜孜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面对生成的精彩,若我们教师能以次为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洋溢着芬芳的精彩会向我们款款走来,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一、 精彩,生成在“兴奋”时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一个学生对某个学生发生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与之无关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此时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效率极高。这一时刻被称为“兴奋点”。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学习的“兴奋点”。课堂四十分钟对小学生来讲是个相对漫长的时段,加上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所以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更不可能要求小学生每一分钟都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挖掘学生的兴奋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难点的突破、语言点的掌握于学生的“兴奋点”同步发生,从而完成重点、难点的语言训练。
Let’s go by taxi第一课时,我以“介绍老师的朋友——接老师的朋友——与老师的朋友交流——邀请老师的朋友参观”四个步骤贯穿全课。学生大多具有“向师性”对老师的安排比较感兴奋,因此课堂上他们乐意与老师互动交流。教学伊始,我在屏幕上呈现了老师的朋友(即本人的朋友)的照片,学生兴奋不已,这就给学生制造了第一兴奋点。接着,在建议去机场接我的朋友时,我播放了一曲The wheels on the bus,让学生边歌边动,身心得到了放松,渐入佳境,真正融入到主人的角色中,这是制造的第二个兴奋点。接着,呈现机场画面。来到机场后,学生在与老师的朋友的交流中,能热情大方地自我介绍,使人际交流趋于真实,课堂气氛尤为热烈。此时,我配以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再次拉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离开座位,调查老师的朋友如何上班的。学生如一名名小记者开始了精彩的发问……这是课堂中生成的第三个兴奋点。
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学得更主动,更富有情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充满了欢乐。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学习兴奋点,唤醒和发掘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精彩则无处不再。
二、 精彩,生成在“错误”里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学价值。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引导学生纠错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学习内容涉及到“There be ”的句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头口上熟练的使用这个句型,可是已到笔头上就会漏洞百出,要么没有注意单复数,要么没有注意可数与不可数区别。看到学生一筹莫展时,我内心十分着急。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掌握这个句型结构呢?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超市”和“动物园”为假设,用“There be”句型来办一张小报。学生们共同商量,分工协作。一天后,一张张风格迥异的小报完成了。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教师的墙壁上。全班开了一次鉴赏会。“Jenny一组的句子写得真不错!”“Mike一组的设计很好,画得多精致呀!”“Peter一组的小报有个性,还有只大乌龟呢!”见学生品头论足,我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让我们当一回客观公正的评委,在挖掘每一份小报优点的同时,看谁能够找到其中的错误?”此时,学生们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疏忽了任何一个细节。很快,有几个学生就开始向我通报错误的数量了。第二天的课堂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我通报了错误的数量。学生在纠错的同时,又给予分析与订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错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错误,为教学增添一些精彩!
三、 精彩,生成在“随机”中
教学活动不仅是仅仅有条、科学规范、紧凑严密的论文体文本,同时也可以是充满诗意的散文体。课堂上,在把握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给师生双方以自由创造的空间,而不是使课堂成为教师先行设计的“彩排”。及时捕捉课堂信息,促成动态调控,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趣味,让师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在课堂上焕发出来。
英语教学讲究在情景中让学生得到语言训练,但是模拟的情景毕竟与真实的情景是有差距的。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的语言呢?经过反复试验,我认为“随机”不失为一個好方法。这里,介绍一个案例。
有一次,我给四(3)班学生上英语课,讲解有关“职业”的内容。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他们各自父母的相片,但我介绍完自己的教师职业后,学生便迫不及待的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我爸爸是店员。”有的说:“我妈妈是教师。”……面对这样的情景,我脑子里一下子闪现了这样的想法:平时总是千方百计寻找课程资源,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课堂资源吗?何不来个就地取材?
T:Hi,Peter.What’s your father’s job?
S:He’s a …a公务员
T:Oh,your father is an office worker.
(Learn to say“an office worker”,“a housewife”,“a hairdresser”,etc.)
(出示一张明星相片)
T:Is he/she a driver?
S:No.
T:Yes,he’s/she’s a singer(an actor/an actress).
T:How many actors/actresses do you know?
And who’s your favourite…?
Ss:自由回答
…
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应该灵活的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只有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 精彩,生成在“细微”处
在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师问生答”的模式化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发现,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会有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性的迸发。面对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老师应该给予支持与关注,认真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因为在学生的“插嘴”中能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们只有把握时机,精心呵护好教学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课堂上才会不断出现美丽的“生成”,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
一、 精彩,生成在“兴奋”时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一个学生对某个学生发生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与之无关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此时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效率极高。这一时刻被称为“兴奋点”。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学习的“兴奋点”。课堂四十分钟对小学生来讲是个相对漫长的时段,加上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所以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更不可能要求小学生每一分钟都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挖掘学生的兴奋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难点的突破、语言点的掌握于学生的“兴奋点”同步发生,从而完成重点、难点的语言训练。
Let’s go by taxi第一课时,我以“介绍老师的朋友——接老师的朋友——与老师的朋友交流——邀请老师的朋友参观”四个步骤贯穿全课。学生大多具有“向师性”对老师的安排比较感兴奋,因此课堂上他们乐意与老师互动交流。教学伊始,我在屏幕上呈现了老师的朋友(即本人的朋友)的照片,学生兴奋不已,这就给学生制造了第一兴奋点。接着,在建议去机场接我的朋友时,我播放了一曲The wheels on the bus,让学生边歌边动,身心得到了放松,渐入佳境,真正融入到主人的角色中,这是制造的第二个兴奋点。接着,呈现机场画面。来到机场后,学生在与老师的朋友的交流中,能热情大方地自我介绍,使人际交流趋于真实,课堂气氛尤为热烈。此时,我配以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再次拉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离开座位,调查老师的朋友如何上班的。学生如一名名小记者开始了精彩的发问……这是课堂中生成的第三个兴奋点。
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学得更主动,更富有情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充满了欢乐。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学习兴奋点,唤醒和发掘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精彩则无处不再。
二、 精彩,生成在“错误”里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学价值。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引导学生纠错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学习内容涉及到“There be ”的句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头口上熟练的使用这个句型,可是已到笔头上就会漏洞百出,要么没有注意单复数,要么没有注意可数与不可数区别。看到学生一筹莫展时,我内心十分着急。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掌握这个句型结构呢?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超市”和“动物园”为假设,用“There be”句型来办一张小报。学生们共同商量,分工协作。一天后,一张张风格迥异的小报完成了。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教师的墙壁上。全班开了一次鉴赏会。“Jenny一组的句子写得真不错!”“Mike一组的设计很好,画得多精致呀!”“Peter一组的小报有个性,还有只大乌龟呢!”见学生品头论足,我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让我们当一回客观公正的评委,在挖掘每一份小报优点的同时,看谁能够找到其中的错误?”此时,学生们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疏忽了任何一个细节。很快,有几个学生就开始向我通报错误的数量了。第二天的课堂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我通报了错误的数量。学生在纠错的同时,又给予分析与订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错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错误,为教学增添一些精彩!
三、 精彩,生成在“随机”中
教学活动不仅是仅仅有条、科学规范、紧凑严密的论文体文本,同时也可以是充满诗意的散文体。课堂上,在把握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给师生双方以自由创造的空间,而不是使课堂成为教师先行设计的“彩排”。及时捕捉课堂信息,促成动态调控,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趣味,让师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在课堂上焕发出来。
英语教学讲究在情景中让学生得到语言训练,但是模拟的情景毕竟与真实的情景是有差距的。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的语言呢?经过反复试验,我认为“随机”不失为一個好方法。这里,介绍一个案例。
有一次,我给四(3)班学生上英语课,讲解有关“职业”的内容。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他们各自父母的相片,但我介绍完自己的教师职业后,学生便迫不及待的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我爸爸是店员。”有的说:“我妈妈是教师。”……面对这样的情景,我脑子里一下子闪现了这样的想法:平时总是千方百计寻找课程资源,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课堂资源吗?何不来个就地取材?
T:Hi,Peter.What’s your father’s job?
S:He’s a …a公务员
T:Oh,your father is an office worker.
(Learn to say“an office worker”,“a housewife”,“a hairdresser”,etc.)
(出示一张明星相片)
T:Is he/she a driver?
S:No.
T:Yes,he’s/she’s a singer(an actor/an actress).
T:How many actors/actresses do you know?
And who’s your favourite…?
Ss:自由回答
…
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应该灵活的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只有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 精彩,生成在“细微”处
在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师问生答”的模式化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发现,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会有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性的迸发。面对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老师应该给予支持与关注,认真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因为在学生的“插嘴”中能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们只有把握时机,精心呵护好教学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课堂上才会不断出现美丽的“生成”,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