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革不断深入,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革除费时低效的弊病,走出狭隘的“文本语文”。 从正确认识、使用、开发教材入手,“重组教材,整合教学”,使学生在有机整合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从而达到“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目的,真正收到“1+1>2”(教材与教材的重组大于单一教材本身的效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重组;整合;高效
一、去伪存真,评
第一,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较,苏教版教材具有以下优点:
1.高扬人文大旗,以人文专题结构板块,强化了人文素养的养成。
2.转变学习方式,突破传统惯性,把学法提升到了高于教法的地位。
第二,苏教版语文教材以人文专题集合板块,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1.教材编排的结构看似很有章法,实则并不符合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培养的规律,同一板块选文难度不一,和学生的心理年龄以及认知水平难以和谐。
2.缺少一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
第三,尽管如此,苏教版语文教材却是引导和代表了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流方向,虽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重组整合”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条切实可行的教材的使用和改进的路子。
二、正本清源,识
所谓“重组教材,整合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基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设想,把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放置到同一课堂上来,或者是对现行文本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增加的一种教材处理方式。其基本特点是:
1.在教学内容上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具有“开放性”;
2.在教学结构上突破传统线性思路,采取整合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
3.在教学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具有增值性。
三、摩拳擦掌,用
下面浅谈自己几点浅薄的做法:
一是“减”:语文教学要相信学生,摒弃那种事无巨细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几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精华”筛选出来,整合成教学内容的“内核”。这种摒弃传统线性知识灌输,通过整合形成、突出强化内核,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反思,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加深,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写到了 “笑”:《范进中举》人们的笑集中于一次,那就是对范进“发疯”时的笑;《孔乙己》对孔乙己的笑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笑他不能进学——笑他偷——笑他被打折了腿,这“笑”犹如一柄无形的锐利武器逼得孔乙己狼狈不堪,直至死亡。如果这两篇文章通过引导学生对 “笑”进行比较,来分析“笑”背后的“悲”,那么文章的主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行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将得到更深刻的呈现。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老师如果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教材之间的内核,引入比较,另辟蹊径,机智生成课堂,促成整合,不仅能避免教学的单一呆板,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探索的兴趣。
二是“联”: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的内容选编进来,从而在教学中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
例如,讲授巴金先生的《繁星》时,可以把巴金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整理出来,丰富学生知识底蕴,让孩子在历史的事实和文本呈现之间发现、理解、升华主旨。为何不同时期的作者看星的感受是不同的、“光明无处不在”有何深意等,我们都可以在当中找到相关依据,学生的理解就不会仅停留在表面。
当然,这类的“联”不仅是背景的介绍,而是辩证深入理解文本,更好地进行知识教学和人文熏陶的选择。
三是“合”:围绕“内核”,将与单元有关的相关内容进行选编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提出了有悖于常理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理论上教育学生要改变单一思维方式,养成创造性思维。而后在本单元教学结束后有一专题《狼》,它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狼的资料,并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全面正确的识狼。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创造性思维,一个是理论的阐述,一个则需要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来安排教学,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会因时间的间隔而减弱甚至抹杀。因而我在教学中把这两部分的内容,通过调换教学顺序整合成一块。在学生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在脑海中有创造性思维这个概念的情况下,学以致用马上在专题《狼》中运用这种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顺序的调整,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巧妙的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深化了学生的体悟,提升了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以新的课程标准去剖析教科书,用动态的眼光“破译”教科书,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师在不违背教学目的和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会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魏书生等.《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4]边建松.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新课标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初级中学)
【关键词】教材;重组;整合;高效
一、去伪存真,评
第一,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较,苏教版教材具有以下优点:
1.高扬人文大旗,以人文专题结构板块,强化了人文素养的养成。
2.转变学习方式,突破传统惯性,把学法提升到了高于教法的地位。
第二,苏教版语文教材以人文专题集合板块,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1.教材编排的结构看似很有章法,实则并不符合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培养的规律,同一板块选文难度不一,和学生的心理年龄以及认知水平难以和谐。
2.缺少一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
第三,尽管如此,苏教版语文教材却是引导和代表了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流方向,虽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重组整合”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条切实可行的教材的使用和改进的路子。
二、正本清源,识
所谓“重组教材,整合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基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设想,把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放置到同一课堂上来,或者是对现行文本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增加的一种教材处理方式。其基本特点是:
1.在教学内容上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具有“开放性”;
2.在教学结构上突破传统线性思路,采取整合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
3.在教学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具有增值性。
三、摩拳擦掌,用
下面浅谈自己几点浅薄的做法:
一是“减”:语文教学要相信学生,摒弃那种事无巨细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几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精华”筛选出来,整合成教学内容的“内核”。这种摒弃传统线性知识灌输,通过整合形成、突出强化内核,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反思,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加深,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写到了 “笑”:《范进中举》人们的笑集中于一次,那就是对范进“发疯”时的笑;《孔乙己》对孔乙己的笑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笑他不能进学——笑他偷——笑他被打折了腿,这“笑”犹如一柄无形的锐利武器逼得孔乙己狼狈不堪,直至死亡。如果这两篇文章通过引导学生对 “笑”进行比较,来分析“笑”背后的“悲”,那么文章的主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行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将得到更深刻的呈现。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老师如果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教材之间的内核,引入比较,另辟蹊径,机智生成课堂,促成整合,不仅能避免教学的单一呆板,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探索的兴趣。
二是“联”: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的内容选编进来,从而在教学中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
例如,讲授巴金先生的《繁星》时,可以把巴金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整理出来,丰富学生知识底蕴,让孩子在历史的事实和文本呈现之间发现、理解、升华主旨。为何不同时期的作者看星的感受是不同的、“光明无处不在”有何深意等,我们都可以在当中找到相关依据,学生的理解就不会仅停留在表面。
当然,这类的“联”不仅是背景的介绍,而是辩证深入理解文本,更好地进行知识教学和人文熏陶的选择。
三是“合”:围绕“内核”,将与单元有关的相关内容进行选编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提出了有悖于常理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理论上教育学生要改变单一思维方式,养成创造性思维。而后在本单元教学结束后有一专题《狼》,它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狼的资料,并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全面正确的识狼。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创造性思维,一个是理论的阐述,一个则需要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来安排教学,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会因时间的间隔而减弱甚至抹杀。因而我在教学中把这两部分的内容,通过调换教学顺序整合成一块。在学生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在脑海中有创造性思维这个概念的情况下,学以致用马上在专题《狼》中运用这种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顺序的调整,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巧妙的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深化了学生的体悟,提升了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以新的课程标准去剖析教科书,用动态的眼光“破译”教科书,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师在不违背教学目的和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会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魏书生等.《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4]边建松.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新课标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