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与血液中LDH\CK及其同工酶分析 和相关性探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123lk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LDH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活性变化及脑脊液中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对98例轻、中、重度脑损伤患者和7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LDH、LDH1、CK、CK-MB活性测定,其中48例患者同时作血清和脑脊液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中度和重度组血清LDH、CK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和脑脊液LDH、CK活性呈良好正相关(r=0.863,P<0.05)。结论:血清CK活性检查可作为脑损伤程度评价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脊液 血清 LDH LDH1 CK CK-MB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53
   近年来有许多文献报道,脑脊液中LDH、CK酶谱变化可反映脑血管病时脑组织损伤的程度,损伤愈严重,酶升高愈显著[1]。但对于患者的血清与脑脊液中的LDH、CK酶谱变化的相关性报道甚少。本研究对98例脑损伤患者血清酶活性进行检测,并对血清和脑脊液酶谱活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对照组为无器质性脑部疾病(包括正常人、神经症)、无肝胆器官疾病70例,其中男46例,平均年龄42岁;女24例,平均年龄37岁。病例组为住院经CT确诊的脑损伤患者98例,其中脑出血42例,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5岁;脑外伤46例,男38例,女8例,平均年龄35.6岁。病例组诊断根据Glasgow昏迷记分法及头颅CT检查确定。
   标本收集:病例组为开颅术后1小时内,正常组为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备用。病例组中48例(轻、中、重度各16例)同时作腰穿抽取脑脊液1~1.5ml,2小时内检测完毕。
   方法:采用日奥林帕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应用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按酶速率法分别测定血清、脑脊液的LDH、LDH1、CK、CK-MB值。
   结果
   正常组和病例组血清LDH、LDH1、CK、CK-MB酶活性比较,结果显示中、重度脑损伤患者血清LDH、CK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LDH1、CK-MB仅在重度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病例组血清和脑脊液LDH、CK、及同工酶LDH1、CK-MB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和脑脊液CK酶活性呈正相关(P<0.05),LDH、LDH1、CK-MB酶活性无相关性(P>0.05)。
   讨论
   LDH、CK都是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催化酶。LDH位于靠近细胞膜的胞浆中,而CK则位于细胞浆和细胞器中。在细胞受损时、可从细胞内释放。LDH有LDH1-5五种同工酶,CK具有CK-MM、MB和BB3种同工酶,分别主要分布于横纹肌、心肌和脑组织细胞中[2]。姚裕家等报道,中度和重度HIE患儿血清LDH、LDH3、4、5、CK-MB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LDH1在重度组明显升高[3]。本研究显示中度和重度脑损伤患者血清LDH、CK酶活性较正常组明显升高,LDH1、CK-MB在重度组明显升高与报道一致。提示LDH、CK及部分同工酶活性对脑损伤程度评价有参考意义。
   许多学者认为脑脊液中的酶学改变更能直接反映脑损伤。而脑脊液的抽取是许多患者与家属都不愿意接受的。而且技术操作不如采血简便。为此,笔者对脑损伤患者血清LDH、LDH1、CK、CK-M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和脑脊液中CK呈正相关。一些学者认为脑损伤时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而发生彼此活性的影响。杨学军等[4]认为心肌损害是颅脑外伤的严重并发症。脑组织含有丰富的酶,颅脑外伤后原发的机械性损伤和缺血缺氧等继发性损害均可造成血液和脑脊液中LDH、CK明显升高。本组研究表明,血清中CK活性检测对脑损伤程度评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集科,黄敏承,赵韦佳,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脊液酶的改变[J].广西医学,2005,18(2):99-100.
  2 陈志寅.诊断学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15-818.
  3 姚裕家,李顺品,李炜如.缺血缺氧性脑病血和脑脊液LDH、CK及同工酶分析和相关性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2(1):27-29.
  4 杨学军,杨树源,王明璐.颅脑外伤对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06,12(2):100-101.
  
其他文献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PreS1蛋白 乙肝病毒PreS1蛋白抗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42   传统乙肝血清标志物是目前我国用于乙肝检测与筛查的普及指标,但其在检测病毒复制等方面尚有不足。文章分析前S1抗原(PreS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关于PreS1、抗Pr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配合艾灸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桂枝茯苓丸配合艾灸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治疗50例卵巢囊肿患者,清淡饮食,适当食用豆制品。结果:桂枝茯苓丸配合艾灸显效率84%,总有效率96%,1个月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统计有效,共计3个疗程。结论:桂枝茯苓丸配合艾灸以温通经脉、活血通络、消癥散结,疗效显著。  关键词 良性卵巢囊肿 桂枝茯苓丸 艾灸 临床观察  doi:10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在18F-FDG(氟脱氧葡萄糖F18)PET/CT检查中血糖浓度对肝脏摄取FDG的影响。方法:分析30例行18F-FDG PET/CT全身扫描的健康体检者肝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血糖浓度、年龄及肝脏CT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肝脏的SUVmax与血糖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r=0.61,P<0.05),肝脏SUVmax与年龄及肝脏CT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糖浓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5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均治疗15天。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心脏彩超测定评估心功能,血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指标。观察心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指标改变情况以及心功能不全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血流变以及临床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16排螺旋CT增强特点与对比剂的剂量以及流速的关系。方法:对于平扫肝脏单发占位性病变的不同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流速作对比增强扫描,提取72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并对照当时增强扫描时的剂量、流速记录,与16排CT增强影像学表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注射对比剂剂量为60~75ml,流速2.5ml/秒时,原发性肝癌多呈动脉期弥漫不均匀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逐渐变为低密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所有病例在常规T2WI及FLAIR上信号强度无明显异常改变,但在DWI上出现异常高信号,ADC图上呈明显低信号。5例患者发病6~12小时患者DWI上均出现明显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结合DWI,在T2WI和FLAIR上隐约见稍高信号,但范围较小。而对于亚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靛玉红甲肟(IRO)对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IRO对Hep-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IRO对Hep-2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法检测IRO对Hep-2细胞CDK4和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MTT结果发现IRO对Hep-2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表现为剂量依赖性(P<0.01)。流式检测发现
期刊
摘要目的:本文重点论述了烟雾病诊断时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过程。方法:采样24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15~70岁。对病例患者进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并使用下列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即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结果:24例患者均出现脑血管基底节区扩张的现象,即烟雾血管。其中18例患者颅内若干部位呈见出血灶。通过CTA可较为清晰地呈见增多的脑血管,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脉冲组织多普勒(PW-TDI)技术测量Tei指数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方法:将入选的60例患者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甲亢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单纯甲亢组(n=30)及甲亢性心脏病组(n=30),另随机选择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测定右室Tei指数。结果:甲亢各组的Tei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甲亢心组高于单纯甲亢组,差异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测定在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70例(观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定两组儿童的心肌酶谱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心肌酶谱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经治疗后心肌酶谱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常有心肌酶升高,可能合并心肌损伤,应早期诊断,及时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