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随着中国经济体形式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大,职业院校也担负起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重担。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才刚刚起步。
关键词:职业教育;日本;技能型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2008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横跨7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我国高职举办形式主要有三种: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的历史沿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 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政府各个部门在改革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已经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国家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以及教育市场资源开放性上都给予职业教育很大帮助。从社会需求上来看,职业教育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捧。很多单位出现技能型人才断层现象,有的企业甚至到学校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的“用工荒”也加速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专门的技术人员,也就是“蓝领阶层”,相比较于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专门为培养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也不受重视,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备投入大,职业教育所需的资金投入要远远高于普通中学,受制于现实情况及传统观念的制约,职业教育的融资相对有限,难以满足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邻国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汽车工业所创造出来的精益的生产模式,以及在各个制造业中活跃着的日本技术工人团队,这一切都与日本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职业教育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完整和成熟的。整个职业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等构成, 而且三者联系紧密。
(一)学校职业教育
(1)初中和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 日本的初中跟我国一样, 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它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普通中等教育, 也进行基本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 设有家政科和技术科。而高中担任了双重角色, 其一是实施普通教育, 为青年升学作准备; 其二是实施职业教育, 为青年就业作准备。
(2)职业高中: 这是日本职业教育的重点, 通常职业高中分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政、看护六大专业领域。在实践中, 职高形成了颇具个性的特色模式, 具体表现为: ①多样的办学形式。主要是指职高的设置者有国家、地方政府或是私人。②综合化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指两个途径, 一是设置“集合型”高中;二是重新组合职业学科, 调整学科结构。③强化普通教育。④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日臻完善。
(3)高等专门学校: 此种学校于1961年创立, 是作为六、三、三、四学制的一种例外, 其入学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修业五年, 目标是面向工业的技术人员, 毕业生就业一般是制造业为中心的企业为主。
(4)短期大学: 它是日本高校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具有独创性, 学费较低。 短期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
(5)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 此种学校中, 私立学校是中流砥柱。这些学校的办学特点是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样性表现在学校设置者方面, 有经营的经济基础即可, 哪怕是个人也可。多样性也体现在教育目的上, 有职业准备教育、面向实际生活的预备教育以及提高教养水平的一般教育。同样, 多样性也体现在入学资格、修学年限以及专业设置上。灵活性具体表现为规模小、好管理。实用性为: 绝大部分学生以就业作准备, 故教学讲究实用。
( 二) 企业职业教育
(1)企业内教育:就其培训对象和内容看, 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新工人教育。二是技术人员教育。三是管理人员教育。四是领导人员教育。
(2)职业教育方式: 最普遍的教育方式有在岗培训、离岗培训和自我启发式培训三种。
( 三) 公共职业训练
这是由社会办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由劳动省主管, 地方团体合办。旨在对谋职人员或转岗人员进行各种技能的基础训练。
具体包括: ①养成训练。②提高训练。③能力再开发训练。④身心残缺者的训练。⑤指导员训练。此训练是一种以职业训练指导员(即教师)为对象的训练。
日本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建立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政府始终把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当前日本的职业教育由三个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公共职业教育、事业主职业教育。日本学校职业教育包括以下几种教育制度:初中的技术、家政课教育,高中的综合学科教育,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修学校教育;高等专门学校教育,短期大学教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专门在职研究生教育等。这样的教育体系结构既有初、中、高各种层次衔接,又有国、公、私各种类型,使日本形成了较密集的“职教网”。这种“职教网”是促进日本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在日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职业教育还设立独立考察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日本的文部省为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予与普通大学生同等待遇。此外,日本还专门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政府对鉴定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各项考题、考务和考試时间作出规定,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各地按标准自行开展实践技能考试,考题由各都、道、府、县知事签署。全国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理论考试,考题由厚生劳动省大臣签署。只有通过了技能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目前认定的职业有 137个,一般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有的行业不分级。特级代表着具有本行业管理和监督指导能力;一级指的是技术最高级,给予“高级技能士”称号;二级指的是技术中级,给予“中级技能士”称号;三级指的是技术初级,给予“三级技能士”称号。由于公共职业资格评价能够反映出学历文凭无法反映的职业能力水平,在日本受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 鼓励企业、个人开办职业教育机构。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了政府机构、学校以及企业和个人开办的职业教育机构,其中政府以外的企业与个人所办的职业教育机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
日本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培养。首先是在经济上改善教师的待遇,职业课教师的工资比担任其他课的同级教师高 10%,在课时量上也相应少一些。优越的经济条件吸引了大量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促进了职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开创“产学合作”的基本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是日本职业教育一个鲜明的特点。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到人才、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不得不大量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学院逐渐成为合作的重要对象。在知识经济深入发展、创新活动多样性、技术转化周期缩短等形势下,日本的这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方向性,并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这种办学形式得到日本产业界的积极倡导,并成为“经济自立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3 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和学习型社会
国家推行“生涯职业能力开发”和“职工再培训”制度。政府将社会福利与人民的养老金和生涯学习进行挂钩,通过国家各级“职业安定所”登记调查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进行登记,对还有就业要求的人员安排到公共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学习,而且一般不收取费用。日本现在18—50岁的无业者有250万人,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培训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4 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化
日本政府从明治维新起就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和引导,并且很注重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就颁布了《学制》规定一些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1883年公布《农业学校通则》以政令的方式把职业教育内容固定下来。1899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实业学校令》正式建立了现代的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战后恢复时期,日本也以立法形式来规范职业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1947年劳动省制定的《技能者培训规程》以及《职业安定法》,奠定了日本职业补习教育的基础。1951年,通过并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此法比较全面地对职教目的、国家任务、地方职教组织以及财政作了详细的规定。之后,各项相关法规不断升级与配套,为职业教育体制化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1958年的《职业教育法》、1963年的《失业紧急对策法》、1978年的《部分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法律》等。到目前,日本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当健全,法令与政令、基本法与普通法结合,各项法律法规呈网式结构。职业教育的制度化,为职业教育的管理及其發展提供了保证。
日本的职业教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这离不开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推崇,以及几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吸取各国先进经验,建立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规范的评价制度,才能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星星.《日本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2013年7月 学习时报
[2] 马兴华.《解析日本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新华网
[3] 刘小芹.《日本职业教育现状考察报告》 职业技术教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20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孙沂汀 (1987~),女,河北廊坊人,汉族,现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日本社会文化,中日比较。
关键词:职业教育;日本;技能型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2008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横跨7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我国高职举办形式主要有三种: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的历史沿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 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政府各个部门在改革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已经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国家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以及教育市场资源开放性上都给予职业教育很大帮助。从社会需求上来看,职业教育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捧。很多单位出现技能型人才断层现象,有的企业甚至到学校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的“用工荒”也加速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专门的技术人员,也就是“蓝领阶层”,相比较于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专门为培养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也不受重视,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备投入大,职业教育所需的资金投入要远远高于普通中学,受制于现实情况及传统观念的制约,职业教育的融资相对有限,难以满足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邻国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汽车工业所创造出来的精益的生产模式,以及在各个制造业中活跃着的日本技术工人团队,这一切都与日本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职业教育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完整和成熟的。整个职业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等构成, 而且三者联系紧密。
(一)学校职业教育
(1)初中和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 日本的初中跟我国一样, 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它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普通中等教育, 也进行基本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 设有家政科和技术科。而高中担任了双重角色, 其一是实施普通教育, 为青年升学作准备; 其二是实施职业教育, 为青年就业作准备。
(2)职业高中: 这是日本职业教育的重点, 通常职业高中分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政、看护六大专业领域。在实践中, 职高形成了颇具个性的特色模式, 具体表现为: ①多样的办学形式。主要是指职高的设置者有国家、地方政府或是私人。②综合化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指两个途径, 一是设置“集合型”高中;二是重新组合职业学科, 调整学科结构。③强化普通教育。④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日臻完善。
(3)高等专门学校: 此种学校于1961年创立, 是作为六、三、三、四学制的一种例外, 其入学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修业五年, 目标是面向工业的技术人员, 毕业生就业一般是制造业为中心的企业为主。
(4)短期大学: 它是日本高校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具有独创性, 学费较低。 短期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
(5)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 此种学校中, 私立学校是中流砥柱。这些学校的办学特点是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样性表现在学校设置者方面, 有经营的经济基础即可, 哪怕是个人也可。多样性也体现在教育目的上, 有职业准备教育、面向实际生活的预备教育以及提高教养水平的一般教育。同样, 多样性也体现在入学资格、修学年限以及专业设置上。灵活性具体表现为规模小、好管理。实用性为: 绝大部分学生以就业作准备, 故教学讲究实用。
( 二) 企业职业教育
(1)企业内教育:就其培训对象和内容看, 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新工人教育。二是技术人员教育。三是管理人员教育。四是领导人员教育。
(2)职业教育方式: 最普遍的教育方式有在岗培训、离岗培训和自我启发式培训三种。
( 三) 公共职业训练
这是由社会办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由劳动省主管, 地方团体合办。旨在对谋职人员或转岗人员进行各种技能的基础训练。
具体包括: ①养成训练。②提高训练。③能力再开发训练。④身心残缺者的训练。⑤指导员训练。此训练是一种以职业训练指导员(即教师)为对象的训练。
日本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建立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政府始终把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当前日本的职业教育由三个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公共职业教育、事业主职业教育。日本学校职业教育包括以下几种教育制度:初中的技术、家政课教育,高中的综合学科教育,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修学校教育;高等专门学校教育,短期大学教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专门在职研究生教育等。这样的教育体系结构既有初、中、高各种层次衔接,又有国、公、私各种类型,使日本形成了较密集的“职教网”。这种“职教网”是促进日本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在日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职业教育还设立独立考察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日本的文部省为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予与普通大学生同等待遇。此外,日本还专门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政府对鉴定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各项考题、考务和考試时间作出规定,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各地按标准自行开展实践技能考试,考题由各都、道、府、县知事签署。全国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理论考试,考题由厚生劳动省大臣签署。只有通过了技能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目前认定的职业有 137个,一般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有的行业不分级。特级代表着具有本行业管理和监督指导能力;一级指的是技术最高级,给予“高级技能士”称号;二级指的是技术中级,给予“中级技能士”称号;三级指的是技术初级,给予“三级技能士”称号。由于公共职业资格评价能够反映出学历文凭无法反映的职业能力水平,在日本受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 鼓励企业、个人开办职业教育机构。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了政府机构、学校以及企业和个人开办的职业教育机构,其中政府以外的企业与个人所办的职业教育机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
日本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培养。首先是在经济上改善教师的待遇,职业课教师的工资比担任其他课的同级教师高 10%,在课时量上也相应少一些。优越的经济条件吸引了大量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促进了职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开创“产学合作”的基本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是日本职业教育一个鲜明的特点。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到人才、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不得不大量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学院逐渐成为合作的重要对象。在知识经济深入发展、创新活动多样性、技术转化周期缩短等形势下,日本的这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方向性,并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这种办学形式得到日本产业界的积极倡导,并成为“经济自立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3 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和学习型社会
国家推行“生涯职业能力开发”和“职工再培训”制度。政府将社会福利与人民的养老金和生涯学习进行挂钩,通过国家各级“职业安定所”登记调查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进行登记,对还有就业要求的人员安排到公共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学习,而且一般不收取费用。日本现在18—50岁的无业者有250万人,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培训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4 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化
日本政府从明治维新起就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和引导,并且很注重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就颁布了《学制》规定一些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1883年公布《农业学校通则》以政令的方式把职业教育内容固定下来。1899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实业学校令》正式建立了现代的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战后恢复时期,日本也以立法形式来规范职业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1947年劳动省制定的《技能者培训规程》以及《职业安定法》,奠定了日本职业补习教育的基础。1951年,通过并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此法比较全面地对职教目的、国家任务、地方职教组织以及财政作了详细的规定。之后,各项相关法规不断升级与配套,为职业教育体制化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1958年的《职业教育法》、1963年的《失业紧急对策法》、1978年的《部分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法律》等。到目前,日本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当健全,法令与政令、基本法与普通法结合,各项法律法规呈网式结构。职业教育的制度化,为职业教育的管理及其發展提供了保证。
日本的职业教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这离不开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推崇,以及几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吸取各国先进经验,建立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规范的评价制度,才能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星星.《日本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2013年7月 学习时报
[2] 马兴华.《解析日本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新华网
[3] 刘小芹.《日本职业教育现状考察报告》 职业技术教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20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孙沂汀 (1987~),女,河北廊坊人,汉族,现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日本社会文化,中日比较。